日期:2021-04-22
這是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文的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欣賞本文中孟子的論辯特色。
教學重點:
孟子的善于設喻、迂回曲折、層層深入的論辯特色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本文一問一答緊緊相連,內容篇幅長,結構層次不是太容易,需要老師提示。
課時安排:
兩大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孟子其人
本單元全是孟子的文章,所以有必要先來了解他的基本情況。
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一生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揚“仁政”,但是始終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視諸侯,決不茍同, 晚年返回家鄉講學著書。
后來,人們將孔子和孟子并稱“孔孟”,且稱孟子為“亞圣”。
結合課本150頁的方框內容來了解孟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1、仁政思想——
2、民本思想——民為貴君為輕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堯舜
4、進退兩自如的個人修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二、串講一二節詞句翻譯,了解談話初始狀態。
1、字詞:
(1)徒: 門徒
(2)焉: 助詞,無意義。
(3)是以后世無傳焉 所以后世沒有流傳
臣未之聞也 我沒有聽說這些
無以,則王乎 不停止非要說的話就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2、由對話的開始幾句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齊宣王想談的兩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晉文公定亂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時的霸主。可見他喜歡的想談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張的王道是兩個對立的主張。
霸道——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義治理天下
由此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完全對立的,而且對方是君王,孟子在這種情形下要想向齊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孟子用一句托詞“我沒聽說過”輕巧的轉換了話題,既不得罪齊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預設話題上來了,但是,想要成功也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的。
三、然而最終的結果是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
3、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解題: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
(1)學生朗讀課文1——14節;
(2)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3)學生質疑;
(4)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 (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
(一)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無以,則王( )乎 將以釁( )鐘
彼惡( )知之 予忖度之( )
語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與?( ) 吾惛( ), 不能進于是矣
放辟( )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蒞( )中國
謹庠(
)序之教
(二)解釋下面加點詞。
1(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
2(1)無以,則王乎?(
)
(2)則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類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無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
(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與?(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誠有百姓者也(
)
(2)然則一羽之不舉(
)
(3)物皆然,心為甚(
)
5(1)抑王興甲兵(
)
(2)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進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說明一哪個字通假。
(1)無以,則王乎?(
)
(2)王說,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蓋亦反其本矣(
)
(5)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從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釋下面加點詞。(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諸(
)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
(4)齊國雖褊小(
)
(5)彼惡知之(
)
(6)則牛羊何擇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輿薪之不見(
)
(11)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12)百姓之不見保(
)
(13)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
(14)權,然后知輕重(
)
(15)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
(16)猶緣木而求魚(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
(21)奚暇治禮義哉(
)
(22)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
(五)翻譯下面句子。
(1)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內容分析。
(一)整體把握。
1、《齊恒晉公之事章》是什么體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請概括(不超過2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認為國君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為什么?(兩個問題回答不超過5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內容探微。
1、可不可以實行王道。(開頭至“王請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釁鐘的事例。
①齊宣王如何解釋他“以羊易牛”釁鐘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齊國百姓對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這一設例,旨在說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詩經》一段話,旨在說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應當不應當實行王道。(“抑王興甲兵”至“孰能御之”)
這一部分實際上圍繞“應當不應當實行王道”寫了兩個層次的意思,請填空。
其一:實行王道的(
)。
其二:不實行王道的(
)。
3、怎樣實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這一部分詳細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請從兩個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一)Wàng xìn wū cǔnduó yù piánbì hūn pìchǐ yì lì xiáng
(二)1(1)稱道、稱贊(2)方法
2都用作動詞,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行王道統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這樣(3)這樣
5(1)難道(2)還是6(1)在這樣的事上(2)到這樣子
(三)1同“已”,止。 (2)同“悅” (3)途 (4)蓋,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 (6)同“型”,榜樣 (7)已同“矣” (8)同“網”,張開羅網,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詞(3)吝嗇(4)狹小(5)怎么(6)區別(7)這樣(8)心動的樣子(9)視力。纖細(10)車(11)區分不同(12)被,表被動(13)“之于”合音詞(14)用枰稱(15)還是,表選擇連詞(16)順著,沿著(17)恐怕(18)憎恨(19)樂歲,豐年;兇年,災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經常
(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3)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
二(一)1《齊恒晉公之事章》的體裁是用對話形式寫成的議論文 2、闡述“保民而王“的觀點。3孟子認為國君要愛護百姓關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為國君以德服人,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
(二)1(1)①宣王說他這樣做的原是見到牛臨死時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場處死而產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釁鐘。②齊國百姓認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嗇,因為這樣做是以小換大。③孟子認為齊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嗇,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見牛未見羊,才會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沒有考慮到兩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這一設例,旨在說明于齊宣王雖然具備不忍人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為,而非不能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2、害處、益處
3、第一,民有恒產,才能治禮義;第二,合理地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