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初三談讀書課文,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品味文中精辟的句子。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課文及質疑、釋疑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品質,陶冶高尚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三、教學難點:論證方法的運用。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聽說過一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生:培根)有哪位同學了解培根?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冊教材的名著導讀就推薦了《培根隨筆》,他的隨筆說理透徹、警句雋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隨筆《談讀書》。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 世判事之際。
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需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醫。--王佐良 譯
教材分析
《談讀書》一文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從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首先是談讀書的益處;其次談讀書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觀點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立論更加完整。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結合資料理解詩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氣節。
3.理解課后兩組詩句的意思。
4.認識一個生字,學會兩個生字。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理解課文,感受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堅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
十二、鞏固練習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十三、作業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與“人生自古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