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7
這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二課時,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歸納重點實詞的詞義、詞類活用和句式。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教法設想]
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借助工具書查明后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后一起糾正。
如:
1、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三、三讀課文,品味賞析。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于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贊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贊美,鄒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四、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說)
4、能謗譏于市朝 (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后置句)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聯想
妻私我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內有求于王
一、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職高語文第二冊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屬于必學課文。由于這是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鞏固語言文字基礎,提高寫作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根據《大綱》的要求,文言文的閱讀,主要是誦讀和理解。:其中,一些淺顯的優秀文學作品也可拿來欣賞。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較淺顯,故事性較強,閱讀難度不大,但語言比較豐富。可讓學生借助課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識自行解決,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同時,鄒忌的說話藝術也是本文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因此,我確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 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并作歸納,如“朝、孰與、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學習設喻說理和類比的方法。
(4)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詞類活用,而這篇課文語言又較豐富,所以詞匯的歸納整理顯得比較重要。學生以前很少接觸設喻說理和類比的方法,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及學法
1、教法:講授法。
2、學法:比較法、討論法
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讓他們完全自學字詞和理解課文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就占了很大比例。就課文來說,鄒忌三次詢問、三次類比;齊威王納諫后三個階段、三個變化,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賞課文。而鄒忌和齊威王都是作者贊揚的人物,他們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探討的。
三、教學程序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掃除生字詞障礙,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有一個初步了解,解決字詞關,帶著學生自己對課文的了解和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將對課堂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符合教育學上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學問質疑的學習方法。
(二)導入新課
我國有句名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然而古代忠臣直接進言的,命運往往凄慘。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馬遷受宮刑,都是千古奇冤。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順耳的忠言呢?戰國的鄒忌已經做到了。(板書寫題)
設計意圖:導語設計一方面引歷史事實激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為課文講解作鋪墊,引導學生思考。
(三)預習檢查
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隨機指點學生有關本課的字詞音義。重點提示:yi麗 朝
孰與 誠 方 善 美 私 間 諷等。
設計意圖:這一步朗讀有兩個目的,一是為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落實教學目標中的字詞教學要求,掃除字詞障礙。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為后面文章意蘊理解分析打下基礎。
(四)課文分析
1、介紹《戰國策》:又稱《國策》,原為戰國未期和秦漢間人編纂,后經西漢未年劉向編訂成書,全書共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策士謀臣的言論和謀略,其體列為國別體。許多成語出自此處,如,畫蛇添足 狡兔三窟 南轅北轍 鷸蚌相爭 狐假虎威等。讓學生留意課文中是否有成語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戰國策》有所了解,明確它的體例。
2、教師范讀,請學生整理歸納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服(穿戴,名詞作動詞)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 面(名詞作狀語,當面) 聞(使動用法,使┉┉聽到)
古今異義:、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鄒忌諷齊王納諫。(委婉勸說)/ 能謗譏于市朝(公開指出)
特殊句式: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與坐談(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設計意圖:這是教學重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中的詞句特殊現象,加強詞語的積累與鞏固。
3、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下面問題。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贊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贊美,鄒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怎樣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諷諫的?
鄒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應,步步推進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論而出。
(教師分析,鄒忌的推理方法叫類比推理,即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它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從說理方法角度說,象這種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的說理方法就叫做“設喻說理”。)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諫言,立即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諫。從“初下君臣進諫,門庭若市”到“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直到“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齊威王完全采納了群臣吏民的意見,大家已無以可諫,無怪乎“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
(6)鄒忌為什么可以進諫成功?
明確:引導學生從進諫者,鄒忌及納諫者齊威王兩方面去思考,為了幫助理解,可插 入淳于 諫齊威王的小故事以說明齊王是勇于接受別人的意思,從諫如流的。在說明鄒忌這方面的成功時,著重說明是比關關事他親身所經歷的以及生活小事這兩點。(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設計意圖:本文是一篇淺顯且很有現實意義的文章,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玩味這篇課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說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說明的。引導過程抓住了課文標題中的“諷”問題設計,以此為中心,探究“諷諫”的前后過程,從而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把握主旨。同時,為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
(五)課文小結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接受。同學們也可以學學這種說話方式。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四、五
設計意圖:鞏固課堂知識,強化記憶。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分享:
[教學目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教學設計
1、引導學生歸納重點實詞的詞義、詞類活用和句式。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教法設想]
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借助工具書查明后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后一起糾正。
如:
1、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三、三讀課文,品味賞析。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于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贊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贊美,鄒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四、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說)
4、能謗譏于市朝
(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后置句)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聯想
妻私我 →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內有求于王
達標測試
一、基礎知識
1、句子與成語中加線字,讀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間不容發 B、時時而間進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難書 D、上書諫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項是()
A、與之坐談,問之
B、又弗如遠甚
C、暮寢而思之
D、于是入朝見威王
3、對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稱呼,歸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選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D、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鄒忌諷齊王納諫》文題中的“諷”字,正確的理解應是()
A、從反面諷刺批評
B、從正面說服教育
C、用含蓄的話嘲諷
D、用委婉的話勸告
6、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與“鄒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孫權據有江東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9、為下列句中的“莫”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沒有誰
②不要
③不
A、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
E、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10、對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A、通過城北徐公的襯托,鄒忌的妻、妾、客的贊美,極力渲染,突
出鄒忌“形貌昳麗”。
B、寫鄒忌在聽到妻、妾、客贊美后領悟到的道理。
C、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從中悟出道
理。
D、反復說明鄒忌之美,并揭示出鄒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幾句話讀音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今齊/地方千里
B、今齊地/方千里
C、今齊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選出“于”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謗譏于市朝
③皆朝于齊
④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對鄒忌的贊美,語氣由輕到重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譯文有誤的一句是()
A、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譯文:鄒忌身高八尺有余,形體美麗,光彩照人。
B、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譯文: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就戰勝了別國。
C、忌不自信。
譯文:鄒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話。
D、吾與徐公孰美?
譯文:我和徐公誰漂亮?
15、按設喻的內在關系連接相關的項:
①妻A、宮婦左右
②妾B、四境之內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體的史書《》。全書篇,著重記載了。該書是由時期的編訂而成的。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7~20題。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7、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釋下列加線詞的意思
①能謗譏于市朝()
②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這一段是寫進諫的結果,即齊威王下令納諫及收到的效果。請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懸賞進諫的三個等級:。
②納諫后的三大變化:;;。
20、翻譯下列句子
①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譯文:
②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譯文:
(二)閱讀下面文段,回答21-23題。
呂不韋賈于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王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曖衣余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愿往事之。”
選自《戰國策》
21、解釋文中加線詞的意思
①賈:
②謂……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澤:
⑥之:
22、翻譯下列句子
①呂不韋賈于邯鄲,見秦質子異人。
譯文:
②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愿往事之。
譯文:
23、試評論一下呂不韋其人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24~26題。
鄒忌將己之美、徐以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古文觀止》)
24、對加線字的注意、釋義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細細詳勘
勘:kān 調查,核對
B、正欲于此參出微理
參:cān 探究并領會
C、千古臣諂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從閨房小語破之
語:yù 告訴
答案
25、與“從閨房小語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齊國之美麗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趙、韓、魏聞之。
26、結合課文,說說“正欲于此參出微理”的“微理”的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