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8
這是唐雎不辱使命,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gǎo)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望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便這樣,但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的封地,我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區區的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拔劍而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以為: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來,原來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 培養學生朗讀、復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課后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 學生活動:
1、 自讀后,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 齊讀。
3、 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 請學生復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 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 教師小結:
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 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驕縱、虛偽、陰險——“不說”、“怫然怒”色厲內荏、前倨后恭——“色撓”)
五、作業:
1、 搜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3、 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 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 資料搜索:
1、 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注釋了解)
2、 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
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 學生課本劇展言:
注: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 作業:
1、課后練習四、本課同步
2、預習《核舟記》
教學后記
這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并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沖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搜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搜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煉,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內容,學習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重點實詞、虛詞,重點句子翻譯。
2、教學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教學策略:誦讀法、討論式、探究式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錄音機;制作多PPT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根據注釋了解文意。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開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國,由此而展開了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斗爭,涌涌現出來了許多叱咤風云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唐軍便是一位載入史冊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讓我們領略一下他的風采。一起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板書題目)
(2)師:本文選自《戰國策》,請看大屏幕。
作品和背景簡介作品:出示PPT課件2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共33篇。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有關謀議或辭說。同時它還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說理透徹,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
時代背景: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殲滅了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徙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有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二)師:請看這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出示PPT課件3
⑴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⑵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內容,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⑶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注意停頓、重音、語速和語調,讀出感情。
生:學生自讀課文。
請看屏幕,那位同學讀一讀生字?出示PPT課件4
生A:正音
唐雎 怫然 韓傀 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 縞素 休祲 色撓
師:表揚A讀得好或指出A讀錯的字,要求其他同學注意。
師:下面老師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錄音】。
生:認真聽讀,注意老師的語氣、語調、節奏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師:指名分角色朗讀,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學習,翻譯字句:
師:同學們,下面請你在預習的基礎上,對照注釋,仔細閱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間相互翻譯、相互糾正,并標出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組內析疑問難。
(學生把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詞句上的疑問提出來,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師:出示重點詞語,加深理解。(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出示PPT課件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錯意也 請廣于君 雖千里不敢易也 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頭搶地 庸夫之怒 倉鷹擊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縞素 秦王色撓 長跪而謝之 寡人諭矣
師:出示一詞多義提問(出示PPT課件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為長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憑,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僅僅
師:出示重點句子(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句子翻譯)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2)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是因為我把安陵君作為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但是安陵君卻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平民發怒時,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5)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秦王嚇得變了臉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說。
(五)問題導學,合作探究: 出示PPT課件7
師: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哪兩個主要人物?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兩個主要人物(板書:秦王、唐雎)。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勇敢無畏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國土。
師:課文很精彩,哪位同學能勇敢地站起來為大家復述一下課文。
(某生復述,教師表揚其勇敢精神并根據復述情況進行簡要點評,并提問每段大意:第一段寫了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第二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第三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第四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
師: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禍心,小國使臣唐雎是怎樣一步步讓秦王理屈詞窮的?
生: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后,唐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挫敗秦王。
師:課文主要運用了語言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請小組討論,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點?(提示:可以按照“從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個_______的秦王”和“從_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的唐雎”的格式來談。
生1:從“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陰險狡詐,不動用一兵一卒就讓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生2:“安陵君其許寡人”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以強凌弱、驕橫狂暴的秦王。
生3:從“先生坐!何至于此” 一句中,看到一個他外表雖然強大,但內心其實十分懦弱,即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秦王。
生4:從“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終守之”一句中,我看到一個已識破秦王的伎倆,從容鎮定、有膽有識、在強大的勢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5:從“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愛國忠君、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的唐雎。
生6:從“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唐雎。
(若學生找不全,教師可以提示原文,這句話(或從這一神態、動作描寫)能看到一個_______的秦王/唐雎,并做好板書。)
(六)拓展提高:出示PPT課件8
師:唐雎不畏強權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師提示,如:面對社會不良風氣或是面對歹徒,我們應當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地斗爭……)
生思考回答:有。我們要學習唐雎不畏強暴,蔑視強權,敢于抗爭的正義之氣和他“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做一個堅持原則、讓心靈站立的人……)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收獲。2、教師總結。
(八)布置作業:出示PPT課件9
1、鞏固性作業:熟記重點字句翻譯。
2、拓展性作業:請搜集幾個我國歷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他們的事跡。
答案示例:
諸葛亮:舌戰群儒,聯吳抗曹。
晏子: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輸般和楚王攻打宋國。
3、創造性思維作業:運用語言、神態等描寫,寫一個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小片段。
八、[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陰險狡詐 驕橫狂暴 外強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跪謝
唐雎: 臨危出使--沉著--士之怒--挺劍
有膽有識 從容鎮定 不畏強暴 視死如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