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0
這是馬說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3.、指導朗讀,賞析課文。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教學難點:
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大聲說成語“馬到成功”
2、 作者介紹 :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25歲中進士后,長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書宰相,都沒有得到賞識。加上當時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3、文體知識 : 文體: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 ,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馬說”即談馬、論馬。
二.整體感知
1、 聽讀課文
2、 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
(2)、女生讀第一段
(3)、男生讀第二段
(4)、齊讀第三段
3、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補充下列詞語的讀音)
祗 槽櫪 石 駢 策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譯課文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明確: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我來背一背
2、 分析第二段
(1)、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
(2)、本段文字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的什么?
明確:無知、無能、目光短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確: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4)、我來背一背
3、 分析第三段
(1)、哪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 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4)、我來背一背
四、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 是說“馬”嗎?這是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寓意。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2、本文用“伯樂” “千里馬” “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明確:千里馬喻人才
伯樂喻賞識人才的人
食馬者喻愚昧無知的統治者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遷移
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說出原因。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章
B.蘇秦 懸梁刺股發憤成才
C.韓信 另尋明主創大業
D.陶淵明 歸隱田園其樂悠悠
七、大家談:
《馬說》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如果你是千里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樂的賞識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八、我來寫一寫: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或《我也是千里馬》為題,寫出你心中的想法。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 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系,對你有什么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說。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義,為理解內容做好了鋪墊。最后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后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3.、指導朗讀,賞析課文。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教學難點:
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大聲說成語“馬到成功”
2、 作者介紹 :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25歲中進士后,長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書宰相,都沒有得到賞識。加上當時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3、文體知識 : 文體: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 ,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馬說”即談馬、論馬。
二.整體感知
1、 聽讀課文
2、 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
(2)、女生讀第一段
(3)、男生讀第二段
(4)、齊讀第三段
3、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補充下列詞語的讀音)
祗 槽櫪 石 駢 策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譯課文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明確: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我來背一背
2、 分析第二段
(1)、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
(2)、本段文字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的什么?
明確:無知、無能、目光短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確: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4)、我來背一背
3、 分析第三段
(1)、哪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 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4)、我來背一背
四、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 是說“馬”嗎?這是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寓意。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2、本文用“伯樂” “千里馬” “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明確:千里馬喻人才
伯樂喻賞識人才的人
食馬者喻愚昧無知的統治者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遷移
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說出原因。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章
B.蘇秦 懸梁刺股發憤成才
C.韓信 另尋明主創大業
D.陶淵明 歸隱田園其樂悠悠
七、大家談:
《馬說》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如果你是千里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樂的賞識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八、我來寫一寫: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或《我也是千里馬》為題,寫出你心中的想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