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30
這是八年級下詩經二首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范例一 對今天的課反思如下:
(1)課堂結構有些亂。學生預習的展示很零散,也不夠充分,于是就出現了預設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沒解決好,比如詩經里面比興的用法,重章疊句感覺也沒有講明白。
(2)對詩經的解讀太膚淺,欠缺深度和對整部作品的整體把握。本想讓學生學了這節課之后能有一部分會喜歡上詩經,于是,盡管之前讀了蘇櫻的詩經解讀版,可是,還是自己文化底蘊的欠缺。
(3)老師課堂不在場。其實,講到詩經里的愛情,對愛情的主張“摯而有別” 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愛情也要有個度,學生對所謂愛情的種種過度的表現,比如為談戀愛就不顧一切違紀,可是話就在嘴邊也沒說出口,心里總覺得他們不需要我這樣說,我也不想說。還有桑榮生的回答,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菜之,芼之,應抓住這句話深入的分析一下君子的追求過程和對淑女感情的深入,也恰當的講了重章疊句,可是問題沒抓住。
(4)拓展提升部分的材料用的不好。本來應該和學生簡單分析,然后讓學生讀了這些材料之后在來寫賞析,形成文字,可是,沒有分析,沒讓學生讀讀背背
(5)心靈的溫度決定了生命的狀態,也決定了課堂的狀態。其實,一直是以初四為借口讓自己低頭往前走,缺少了思考也缺少了行動的熱情。
范例二《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應當能夠借助課文的注釋,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但兩首詩歌的學習的著重點應當不同。在學習《關雎》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優美意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創設好適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在學習《蒹葭》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的是“賦、比、興”表現手法的學習。采取自學的方式,結合第一課時時介紹的“賦、比、興”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在詩歌中找出采用了這些表現手法的詩句,進而分析這些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將手法的學習和思想的體悟結合起來。
范例三教 學 反 思選了《詩經》。自認為是很美的文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詞,多美的句子…… 自認為是選得很好。卻不曾料到,其實,不太合適。首先,詩經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詩歌,有些句子,字詞的讀音現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學生的預習,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沒有課本。有些學生沒有充分的預習好,影響了對詩歌的理解。
范例四 1.美在朗讀。高水平的范讀和流暢明確的朗讀要求,讓課堂中洋溢著瑯瑯的讀書聲,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質疑,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領悟。形式、方法不拘一格,努力建設有讀書聲的輕松快樂的語文課堂。
2.詩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正所謂詩情畫意,只有情感調動起來了,教師的教學才能由“技術”走向“藝術”。而詩歌更是一種感性重于理性的文學形式,抒情色彩濃厚。鑒于此,激活課堂就是要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3.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賴以實現的前提,賞識教學是構建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基礎。
范例五課堂不是預設的,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在講到“比興”手法時,因為學生不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小聲議論開來。怎樣解決突發奇來的問題,我結合投影的圖片,形象地闡釋了什么是“比興”,及時解開了學生的茫然。
整節課我只設計了一張課件,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這個教學資源。引入課文用了它,分析“關關”用了它,引導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了“課件”為教學服務的功效。
整節課學生獨立回答雖僅5次,但全班學生參與度很高,在老師“生活化” 語言的引導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學習積極性也像詩文內涵一樣被慢慢 “泡開”了,詩化的語言充盈著整個課堂。
雖然本節課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但我課后覺得語文教學也是情感教學,針對現代中學生對愛情的敏感,對詩中的“愛情觀”引導可更深入些,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戀愛”問題會更好。另外,《關雎》在《詩經》中的地位及《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作用介紹也可深入一些,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
范例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占有很大比重,《詩經》中的愛情詩歌,大部分表現勞動人民純潔、樸實、健康的思想感情。而《關雎》則是《詩經》中較為優秀的愛情篇章。那么在教學《關雎》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這是我師傅在上完課之后問我的一個問題,當時這個問題擲地有聲,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發現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腦袋里一片空白?,F在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教給學生以下幾點。
1、賞古韻。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內涵,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像《關雎》這首詩,它在韻律上有這樣幾個特點:①雙聲疊韻。如窈窕、輾轉等詞。②重章疊句。這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間更換少數幾個詞語,達到回環往復的作用。③兩兩停頓?!蛾P雎》每句四字,兩兩停頓。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
所以在帶領學生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這首詩歌的韻律特點,要讓他們去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同時還告訴學生朗讀這首詩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讀兩兩停頓的時候,中間要做到氣斷聲延,聲音要稍微延長點。關關—雎鳩。也可以讓一個學生范讀,其他同學點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評價詩歌朗讀。
2、體會情感。古語有云:詩言情,詩言志。在詩歌精煉的語言背后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學詩歌的時候帶領學生體會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依據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賞析君子和淑女這兩個人物上,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給這兩個人物貼上了固定性的標簽。當學生的回答超出這個框架范圍的時候,我就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了自己設定的框架。其實詩歌貴在它的多義性,貴在它所展現的一種朦朧之美。像我這樣過于強調詩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詩歌給上死了。
教學詩歌要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師應該如何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呢?我認為還是借助語言這個載體,通過品味里面的語言來帶領學生體會情感。但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這個方法應該是多變的,這樣可以避免課堂的單調。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方法:① 圖畫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梢宰寣W生根據某一句詩或某一節詩給課文添加插圖。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平臺,同時又豐富了學生對這句詩或這節詩的理解。②改寫法。讓學生將詩歌改寫成散文,從而將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寫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③換詞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換詞比較,體會詩歌中某個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意蘊。 3、了解詩歌本身的特點。詩歌雖然有共同的一些特點,但每一首詩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樣是《詩經》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優秀詩歌,《關雎》和《蒹葭》的特點就不一樣?!蛾P雎》比較大膽直白,比較質樸;《蒹葭》則比較含蓄朦朧。所以我們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本身的特點?!蛾P雎》這首詩選自《詩經·周南》,是周南這個地方的民謠,這首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現得是勞動人民純潔、樸實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特有情感。但體會情感的過程不應該教師直接講述給學生,而應該滲透在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和引導性語言中,從而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導入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現在的一些民歌導入,讓學生體會民歌的特點,這樣既為接下去的教學作了鋪墊,又滲透了一些民歌的相關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
以上是我在兩堂課后對《關雎》這篇課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雖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確,但我畢竟用心思考過了。我相信只要堅持,只要多思,我能夠走得更遠。
范例七
我備課的時候,通常會站在我怎么樣教的角度考慮比較多,我更多的是思考我該如何講才不會亂了思路,而很少會考慮學生是否對這樣的思路感到茫然。我想,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這些新老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還不能完全把握,或者說不能把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雖然我一直都有意識的想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但是真正實施起來,還是不能夠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這也緣于我無論在知識結構上還是教學技能上的經驗不足。我的知識面往往只局限在所備課的內容上,而對于課堂突發事件我也不能保證有足夠的能力靈活處理。所以我始終不敢把課堂讓給學生,只有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我才有足夠的自信開展教學。我想,當我的知識面與教學經驗足夠豐富的時候,這樣的問題才會得到真正解決,這也為我今后的教學之路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我覺得除了柴主任說的要關注新課標、關注考試大綱之外,平時更多的還是要關注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與學生有融洽的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因為課堂是需要學生配合的。這次公開課,老師安排我在8班上,可以說是我教學成功的一大因素。我是8班的實習班主任,平時與學生交流比較多,所以課堂上學生都會有一種心理,那就是我要盡力幫助老師上好這節公開課。從課堂上的表現和配合,可以看出他們的良苦用心,這讓我非常的感動,也啟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多關注學生,多與學生交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提高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范例八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詞,多美的句。。。。。。上完這節課,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首先,詩經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詩歌,有些句子,字詞的讀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學生的預習就顯得格外重要; 其次,愛情詩讓學生感覺不太好表達。學生對于詩歌的意境理解了,瑯瑯書生也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已經,但是,或許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不能夠自由發揮,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謹; 再次,課堂容量太大。這堂課的設計課型是比較閱讀課,是想通過學生的比較閱讀,得出詩歌欣賞的鑒賞點,同時歸納出詩經的主要語言特點。假如,學生預習充分的話,這種比較特殊的思路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通過這節課,我真正明白了,還課堂于學生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學生的潛質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范例九
本堂課以朗讀教學為主,通過多次的朗讀,學生體會了詩中的畫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了解了《詩經》詩歌的復沓手法。不足之處是淡化了字詞含義的理解,這有可能影響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備課之前對學生的古漢語知識水平的過高估計。由此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對學生各個方面的知識水平應該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不能單純地憑自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范例十
《蒹葭》
課堂教學亮點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生的朗讀效果好。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遵循學習詩歌的要求,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及結構美三個層面層層深入剖析,使學生學會鑒賞詩歌。
預設中的不足
發現的問題
《詩經》這樣的文字較為古奧,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顯得散亂問題分析
《蒹葭》代表了《詩經》的及高水平,課前準備要充分,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教師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學生的拘謹。
再教的設想廣泛借鑒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了解創造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第一課時:詩經·靜女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
2、培養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過誦讀,激發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出詩歌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感受詩歌表現的情感。
2、分析詩中的重章疊句手法。
難點:通過分析《靜女》中賦、比、興的用法,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朗讀詩歌,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思考課后練習。
2、查詢有關《詩經》的知識,如作者、作品、評價性的文章。
3、查找有關表達愛情和思家之情的詩歌、故事、樂曲。
以上三個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個人查詢、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二、導入新課
在流行歌當中現在愛情大多是通過歌唱出來的,如“愛你沒商量”、“死了都要愛”等等。同樣是愛情,在不同的時代就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表達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來表達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關于愛情的古老詩歌,就是選自《詩經》的《靜女》。
同學們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很多的詩歌,而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實,我們在初中階段就已經接觸了《詩經》,大家還記得哪些詩歌是出自《詩經》的嗎?(《采薇》、《關雎》、《蒹葭》,課件出示重點詩句)今天我們也
將學習《詩經》中另外兩首詩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經》。
三、《詩經》介紹
說起《詩經》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F在,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是什么?(《詩經》)
2、它收錄的'是哪個時代的作品?距現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3000年的歷史。)
3、一共收錄了多少篇詩歌?(305篇。)
4、這些詩歌是怎么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5、這些詩的作者是誰?為什么?
提示:沒有明確的作者,當時并沒有專業作家或詩人。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為《詩》、《詩三百》、《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之后,才有《詩經》之稱?!对娊洝窂V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四、課文解讀
1、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字音:
踟躕(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煒(wěi) 洵(xún) 歸(kuì)荑(tí) 說懌(yì) 孌(luán)
2、教師范讀,指導朗讀的節奏:
提示:朗讀的節奏為二二式,咬準字音。例如: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3、檢查自讀效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點: (1)通假字
“愛”通“薆”:隱藏 “說”通“悅”:喜愛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見”通“現”:出現 “歸”通“饋”:饋贈
(2)邊翻譯全詩,邊初步整體了解詩歌的內容。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寫男子和心上人約好在城墻的角落見面,趕到了約會地點,卻沒見到美麗的女子,等待是一種幸福,等待更是一種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撓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躕”讓人聯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樣子,一個癡情的、熱戀中的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章,寫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給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發光,令人愛不釋手,寫出男子喜愛女子的美麗。
第三章,寫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給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異,因為是女子從遠處郊野親手采來贈送給他的,所以格外地喜愛,寫出男子對女子誠摯的愛戀。
探討男子對女子所送的禮物有何評價?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個比較重要?(按照常理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艷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采,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征意義。)
4、歸納主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明確: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極富寫實性,只言片語,卻細膩、傳神地描繪了人物的感情變化:“我”從“搔首踟躕”,焦慮異常到“說懌女美”,愛不釋手。
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動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純真健康的愛情,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樣的呢?通過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1、女主人公:
詩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嫻靜溫婉美麗的。詩章中直接交代了這一點,即“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其次,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下,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又要受到統治者的思想禁錮。男子婚娶尚且要經過家長包辦,媒妁之言等,何況是女子呢。 詩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遵守當時社會制度,待字閨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長包辦,反而與男子私自約會于城之角樓,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細膩、委婉含蓄,但她活潑機靈,富有智慧。為什么女主人公“愛而不見”呢?有這樣的可能——第一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在當時,有沒有異常情況出現,不適合約會,有則不赴約,無則赴約;第二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看看赴約的男子有沒有耐心反過來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約,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種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綜合上面三種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細膩、活潑機靈、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從詩章的下半部分——她喜愛男主人公卻并不直言而借贈送“彤管”、“荑”表現出來。(先同學總結,后老師總結。)綜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嫻靜溫婉美麗、情感細膩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錮、活潑機靈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兒形象。
女:美麗、調皮、可愛。“靜女其姝““靜女其孌”、“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2、男主人公:
詩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愛心(愛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誠心(誠信之心)的,如約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沒有出現,男主人公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撓頭、抓耳又撓腮,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可見其憨厚。(先同學總結,后老師總結。)綜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的可
以讓女主人公托付終身的好男兒形象。
男:憨厚、癡情。“騷首踟躕”(憨厚、真誠以及見面前的焦灼、憂慮)、“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癡情)。
六、表現手法
《靜女》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ldquo;賦”的表現手法。這是一篇愛情回憶錄,通過回憶,記敘了一對青年男女,戀愛雙方一次“城隅”幽會的一個片段情景。
?、?ldquo;比”的表現手法。詩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 ③“興”的表現手法。詩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歡女主人公的,但他卻沒有直接說“我喜歡靜女”或“我喜歡你”,而是先說我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喜歡靜女,才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愛屋及烏。這里,男主人公先說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就是為了后來表達喜歡靜女。
④細節描寫。(女子)愛而不見,(男子)搔首踟躕。
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刻畫人物形象:女子,調皮;男子,急躁。表達思想感情:熱戀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菡婷鑼懞蛡让婷鑼憽sw現在描寫女子美麗上,對女子的喜愛等。 ⑥四言為主,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使詩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二課時:詩經·采薇
學習目標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 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學習重點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 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2字形3解釋4加點字5翻譯下列句子
二、新課導入
?。◤呐_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坂l思情結的內涵:
?。◣熢u: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第二單元教學指要:
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詩經》《離騷》至漢魏晉詩歌的語言形式各不一樣,本單元以語言的節奏作為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諸種語言節奏的劃分方法,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了解古代詩歌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發展進程;了解這一變化過程也是詩歌容量逐漸加大、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逐漸復雜的過程?!对娊洝贰冻o》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現實生活。《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最有思想藝術價值的國風,它們大多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詩,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詩經》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教讀《〈詩經〉三首》,應引導學生了解《詩經》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其寫實精神;理解《詩經》的“六義”、重章迭句等特點?!峨x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浪漫主義傳統。由于時隔久遠,會給鑒賞造成一定困難。理解字詞固然重要,但還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賞詩作的藝術手法藝術價值上。
《衛風氓》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了解賦比興的手法體會其藝術效果。
3、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4、培養自主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難點
了解賦比興的手法在詩中的表現,體會其藝術效果。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誦讀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詩歌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無數的詩人用真情澆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長。它是心靈對現實最純潔的回答,是心靈與心靈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動于衷而形于言”這種最古老的文學樣式,素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鉆石”之美稱。這個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詩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風騷”一詞是什么意思?一指人舉止輕佻;如“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二泛指文學修養;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兩個詞,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風是指《詩經》的《國風》,騷是指屈原的《離騷》。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這兩部都是經典的文學著作,分別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這個單元我們將對這兩部作品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詩經》兩首中的《衛風氓》。
二、 看課下注釋,把握重點信息,請同學簡介《詩經》,教師補充。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由周王朝通過各諸侯國的協助進行采集,然后命樂師整理、編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五經》中以《詩經》最有文采。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葩”,此作華麗有文采解。后來《葩經》被用作《詩經》的代稱。《詩經》的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詩經的段落稱之為“章”)。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傳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就像奧地利歌劇一類的高雅音樂。(共105篇)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共40篇)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即直陳其事;指鋪陳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鋪敘,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例如:、《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興感,由具體事物引發想象和聯想。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以《關雎》為例。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種藝術表現形式,“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合起來被稱為詩經的“六義”。
孔子曾經這樣評價《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謂之‘思無邪’”。
二、第一教學板塊――誦讀:了解詩意,理清情節。
1、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字詞正音,指名學生朗讀。
3、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誦讀時要注意,《詩經》是典型的四言詩,它的節奏韻律非常明顯,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4、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二、根據課后的注釋來翻譯課文,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1、學生輪流翻譯課文。
2、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每一章寫了什么內容?請用簡介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課文的行文思路。
板書小結:參考一參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第一節許婚
第二章:相思相戀占卜結婚(賦)第二節迎娶
第三章:以桑為比勸誡癡女(比興)第三節勸誡
第四章:以桑為比控訴移情(比興)第四節控訴
第五章:傾訴苦楚表達悔恨(賦)第五節反省
第六章:回顧甜蜜表達決絕(賦比興)第六節決絕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三、分析人物形象,體悟情感
1、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點撥: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么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點撥: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乘彼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點撥: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5)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吹降哪欠N“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點撥:(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點撥: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點撥:比興的藝術手法。
(4)提問:比興的藝術手法我們在初中就學過,請同學們回憶一直,舉一兩例并說說比興手法的特點?!睹ァ分械谋扰d句應該怎樣理解?用比興的好處是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關雎》《蒹葭》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比興句。
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這兩處使用比興手法的好處有:
結構上: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內容上:①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它們分別比擬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并相應地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不過,也不妨理解得寬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間情意濃密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兩人感情枯竭時。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做絲),富于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5)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點撥: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6)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議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點撥:(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7)齊讀這一部分。
3、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么樣的選擇?
點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點撥:(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么樣的寫法?
點撥:對比(板書)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點撥:將昔日的“信誓旦旦”與今日的結局作對比。
(6)關于運用對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節還有多處,請同學們找一找,試舉幾例。
點撥:
氓婚前與婚后的態度形成對比。偽裝忠厚——喜新厭舊
女主人公與氓對婚姻的態度形成對比。深情專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對比。溫柔軟弱——清醒剛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對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的?
點撥:(板書)勤勞、善良、溫柔、賢惠、堅強。
戀愛時的情深意切――婚變中的委屈求全――被棄后的傷情無奈――覺醒后的清醒剛烈
5、提問:文中三次出現了“淇水”每次出現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樣的心境?
點撥:“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這是戀愛時,兩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湯湯,濺車帷裳”,這是婚變后形單影只的凄楚;而“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更是被棄后撕心裂肺的哭訴了。同一條河,映襯出的是不同處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
點撥: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熱情、堅強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她熱情、活潑的女性,她不顧家庭的反對,沒有過高的物質要求,和“氓”自由戀愛,結為夫妻,她勤勞、淳樸、不畏貧苦,與“氓”結婚后,真誠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對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爾偕老”的愿望完全破滅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轉為怨恨,終于發出痛楚的呼喊。詩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傷。使我們看到封建社會中婦女所受的壓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