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阿長與山海經案例,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阿長的人物形象,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2、學會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
3、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4、在阿長身上發現優秀品格的光輝,學會關愛他人、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理解阿長的人物形象,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懷念之情。
2、學會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
3、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教學難點:理解阿長的形象,學會找關鍵語句。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魯迅、《山海經》等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思考探究”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上學期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提到了三個人物,一個是長媽媽,一個是最好的朋友閏土的父親,一個是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長媽媽是魯迅家的女工,她怎么有這么大的魅力,在魯迅筆下反復提及,甚至還專門寫文章介紹呢?今天我們學習《阿長與〈山海經〉》,理解長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說說你自學會了哪些知識,查找了哪些知識,向同學們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簡介及其他資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第一次使用“魯迅”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等。
2.寫作背景
本文是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廈門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3.關于《山海經》
《山海經》共十八卷,戰國至西漢初年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還保存了不少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魯迅稱之為“古之巫書”。
5.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大駭(hài) 孤孀(shuāng) 擄去(lǔ) 震悚(sǒng)
惶急(huáng) 瘡疤(chuāng bā) 詰問(jié) 渴慕(mù)
疏懶(shū) 霹靂(pī lì) 孤孀(shuāng) 懼憚(dàn)
6.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惶急:恐懼著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害怕,畏懼。 渴慕:迫切地羨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震悚:因恐懼而顫動。 情有可原:從情理上可以原諒。
疏懶:疏散而不慣受拘束。 霹靂:這里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煩瑣:繁雜瑣碎。 粗拙: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臉色像泥土一樣,形容極端驚恐。
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大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然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請你理清文章思路,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展開全文閱讀
點撥:
第一部分(1—2):介紹阿長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紹討厭阿長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阿長為我尋找并購買《山海經》,“我”非常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表達“我”對阿長的懷念。
2、說說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
點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懷念、感激之情。
從文章結尾他深情地祈禱:“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感激之情。
活動二:熟讀課文,走近凡人阿長
同學們,請大家熟讀課文,給課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派代表向全班展示。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 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2、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合具體語句說一說。
小組內交流,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對上面問題的看法,集體交流。
教師點撥: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對她的稱呼的由來,寫了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寫了她的睡相,寫了元旦吃福橘的古怪儀式,寫了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寫了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寫了她謀害“我”的隱鼠,寫了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其中詳寫了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其他事情進行了略寫。
2、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寫對她的稱呼的由來,和“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說明她出身之低下,身世不幸。“有畫兒的‘三哼經’”,說明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權利,不識字,沒文化。
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說明她好事。
寫了元旦的古怪儀式,寫了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表現了她熱望一生平安。這些絮絮叨叨之中卻凝聚著慈母般的細心關愛。
寫她的睡相,寫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寫她謀害“我”的隱鼠等表現了她粗俗。
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表現了她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活動三:涵詠品味,合作探究作者感情
同學們,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自如。在通篇閱讀、 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并完成下列各題。
1. 分別找出代表“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語句,看看二者之間是怎樣轉換的。
點撥:文章1—2段回憶阿長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時,中間穿插童年的感受“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在回憶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時,首先描寫自己童年的感受“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引出下文的回憶。
回憶她的睡相難看時,最后描寫童年的感受“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對上文的回憶進行總結。
回憶元旦吃福橘的古怪儀式時,首先寫童年的感受“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 引出下文的回憶,最后再一次說童年感受“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突出自己那時的不情愿。
回憶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時,最后描寫童年的感受“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對上文的回憶進行總結。
回憶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時,首先描寫童年的感受“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引出下文的回憶。最后再描寫童年的感受“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占領全床……倒應該我退讓。”為下文新的敬意形成對比。
回憶她謀害“我”的隱鼠時,首先寫了童年的感受“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引出下文的回憶。
回憶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時,首先描寫童年的感受“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引出對這件事的回憶,最后又重點寫童年的感受“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突出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巨大,讓我記憶深刻,終生難忘。
2. 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充滿了溫情。你從哪里能讀出來?
點撥:“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可以看出作者對阿長充滿尊敬。
“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為自己不知道阿長的名字而遺憾、愧疚。
“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通過描寫看出長媽媽是擔心我的安全。
“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句中“但是”承接上文的睡相難看轉折,“大概是我”從我童年的角度說感受,其實包含著對長媽媽教育我的懷念。
“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好像新的一年的運氣,全在孩子有沒有“恭喜”她,要是不說,可就惶急了,說了,開心得什么似的。表現出阿長但求“順順流流”的心理,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描寫阿長將福橘塞給我吃的動作,包含阿長對我的愛,充滿懷念、感激。
“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將這些繁瑣的規矩說成人生的道理,包含懷念之情。
“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記憶深刻,描寫出一個善良、樸實,疼愛孩子的婦女形象,充滿溫情。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語句中充滿懷念、熱愛。對于自己不了解阿長遺憾,對于她的身世同情。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深情地祈禱,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感激之情。
3. 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對阿長的印象和態度是有變化的。試填寫下表簡要說明。
點撥:
有關阿長的事件 童年感受 作者的印象、態度
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 “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 不佩服
睡相難看 “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非常討厭
元旦吃福橘的古怪儀式 “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不耐煩
一肚子煩瑣的道理 “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討厭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空前敬意
謀害了“我”的隱鼠 “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完全消失……我懼憚她什么呢!” 憎惡怨恨
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課文前半部分,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所以“憎惡”“討厭”是作者兒時的心理,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有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
布置作業:
課下重點研讀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部分,探究我的內心活動。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對她的稱呼的由來,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儀式,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她謀害“我”的隱鼠,還重點寫了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文章的寫法和寫作意圖。
二、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局部探究,重點研讀
請同學們重點研讀19~29段,我們探究給阿長給“我”買來了《山海經》后,我有怎樣的感受?請大家探究下面的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點撥:“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點撥: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真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3、“確有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系上下文,說說含義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在長媽媽講完有關“長毛”故事之后。從少年“我”的心理看,“我”向來看不起長媽媽,一個連名字都讓人隨便編的傭人,一字不識,又難看又嘮叨,沒見過世面,滿肚子麻煩的禮節。不料她卻說了這么個嚇人又新鮮的“長毛”故事,實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令“我”將信將疑,詫異萬分。此處,“偉大神力”是“調侃”的意思。
第二次是在阿長給我買來《山海經》時。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么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么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活動二: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同學們,文中有許多關鍵詞句表達了作者的深刻含義,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為什么要用“憎惡”“謀死”這
一、溫舊導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 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對于長媽媽,我們在這篇文章的認識 是膚淺的,今天我們要來真正閱讀一篇關于長媽媽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不過,我想提個疑問,親愛的“長媽媽”為何變成了“阿長”的稱呼????這 是否暗示了本文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變化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邊讀邊旁批,要求
把自己對長媽媽的瞬間感受記錄并旁批。提示: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去領會。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人”說話。
如: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為“我”著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并沒得到善報的人。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身份低微,行為粗魯,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也是一個淳樸,善良關心孩子的勞動婦女。一個乃至缺點多于優點。那么對于這樣一個人,魯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三、領會情感
1、出示問題: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小黑板)
2、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過渡: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四、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2、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3、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
示例:
語言欣賞:語言生動傳神,很恰當地表現了阿長的性格。 本 文寫長媽媽的語言生動傳神,充滿了詼諧意味。如“那里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表現了她的愚昧。“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又表明 了她的文化程度,暗示了她買此書費盡周折。另外,如“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極其鄭重”四個字表明了長媽媽迷信的一面,但也從另一側面說 明了她雖身世不幸,但卻渴望一生一世的平安,同時也想讓“哥兒”“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的。本文寫長媽媽語言的地方并不多,大都是敘述的描寫。但這不多的 話卻傳神地寫出了長媽媽身上的優缺點,讓人在忍俊不禁之余,發出無限的感慨。
4、這些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
5、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寫作手法
先抑后揚手法;用典型事例刻畫人物。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么?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征,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示 例: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么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 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后,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墻頭, 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五、課堂小結,寄語同學
親愛的同學們,學習完這一課后,老師希望大家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感恩。感謝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父母,感謝給予我們關愛和教誨的老師,感謝我們身邊的人,不要朝花夕拾,留有遺憾啊!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文章中傳神的描寫。教師可精心設置一個課堂教學的主問題,引發對全篇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的故事使我們對百草園更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其實關于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呢!同學們想了解嗎?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
二、漫談感受。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決。
2、如對課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果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宜過于深入)。
3、談談自己讀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話題)。
同學們的話題可能涉及: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阿長的性格特點;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歸納。
三、討論形象。
設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1、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
2、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不識字,沒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幾天回家;對生活并無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睜開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許多規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認為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鉆過去,是講究形象;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是避諱修辭;而關于長毛的傳說,則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太平軍。
4、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要孩子干凈、安全、有教養,總是為孩子操心(討論這一點,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最令人感動的是為我買來《山海經》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此時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后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使我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即是別人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沒有阿長那樣熱心,而且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別人不能做,她卻能夠成功,因此作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件事,使作者又驚又喜,感激不盡,也令讀者為之肅然起敬。
四、體會感情。
1、設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討論、明確:不大佩服產生敬意憎惡感激(新的敬意)懷念這是文章的線索。
2、設問:1—17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
課堂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著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3、讀課文最后兩段,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寫法。
1、詳寫與略寫。
設問:文章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詳略結合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詳寫與略寫的內容略)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動情點,成為作者情思的觸發點,同時構成文章內容的高潮。這樣寫,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傳神的描寫。
設問:文章對阿長的描寫有些什么特色?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兩點來寫。如寫阿長切切察察的樣子,既繪形又繪聲。
第二、善用比喻。一個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阿長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飾語。如寫阿長的叮囑,用鄭重一詞,寫阿長因我不開口說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詞,準確地寫出阿長的神態。
小結: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于選擇、提煉,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這是在我們的寫作中需要學習和加強的。
六、交流體會。
學生自主發言,將自己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的體會告訴給同學們,交流一下。
教師總結:阿長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詳略結合的寫法;傳神的描寫。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