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4
這是鄧稼先優秀教案,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鄧稼先,感受科學巨人的獻身精神和“純正”人格,獲得人生啟迪。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人物傳記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了解本文將鄧稼先與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對比著寫的作用。
課前準備
1、讓學生自讀課文,查字典,解決字詞難點;把自己在閱讀時的疑問記下來;圍繞課文,查找作者楊振寧和“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有關資料。
2、教師準備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實驗的照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圖像引趣導入
教師展示預先準備的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視頻資料。
師:誰來說說原子彈、氫彈實驗成功的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回憶散文《鄧稼先》,感受這位科學巨人無私的獻身精神和“純正”的人格魅力。
二、背景說明。
1、關于“兩彈一星”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2、關于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3、關于楊振寧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涌現出來的一代杰出物理學家中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贊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跡英勇悲壯,非常感人。歌:歌頌,贊嘆;泣:流淚。
元勛:立大功的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曉: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馬革裹尸: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英勇作戰,死于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復;窮:窮盡。
四、整體感知
鄧稼先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
鄧稼先是一位才華出眾、意志堅強、信念堅定、敬業愛國、人格“純正”的科學家。
五、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精讀課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讀:有感情地朗讀第三部分。
辨:哪些語段是記敘,哪些語段是議論、抒情?
析:記敘語段和議論、抒情語段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有什么好處?
悟:對我們的寫作有何借鑒意義?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在記敘基礎上抒情、議論,情感更真摯感人,觀點更讓人信服;如果沒有記敘作基礎,那么抒情、議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2、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F在這樣寫,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學家,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六、總結存儲
傳記人物寫法:
1、把人物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下來寫,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2、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揚長避短。
教師小結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評傳,而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贊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杰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布置作業:
1、討論:鄧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質值得你學習?
2、敘述你收集的鄧稼先的故事,加上簡要評論,表達出你對他的情感。
一、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熱情謳歌了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鄧稼先,表現了他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優秀教材。從寫作上講,點面結合的記敘,對人物語言、動作的細膩描寫,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手法。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明白曉暢,幾乎沒有難理解的語句,因此,學習這篇文章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積極討論,理清文章內容,品味感情,領會主旨。
二、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2、體會文章運用小標題,使文章層次清楚的手法。
3、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收集鄧稼先的事跡,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介紹課下收集的關于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簡介和故事。簡介作者。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卻了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學生熟悉課文,朗讀課文。這是一篇人物通訊。朗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結構。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事科學研究的,講述了有關他的哪些典型事跡,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們在學習本文時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文章冠有小標題的三個部分記敘了哪三件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鄧稼先接受使命,參加原子彈研制工作。
鄧稼先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困難,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作出貢獻。
鄧稼先為氫彈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的代價。
2)文章所記敘的三件事分別側重表現了鄧稼先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甲生:鄧稼先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乙生:鄧稼先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犧牲、不求名利,甘為無名英雄。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
丙生:鄧稼先有超凡的創造才能,一絲不茍的科研作風,勇進的膽識,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3)“馬上就要開始了,試驗場上千軍萬馬在等待著莊嚴的‘零’時的到來。”什么是“零時”?
導彈、核武器、衛星發射時都是采用倒計時,如發命令時發“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發射。”“零時”即發射開始的時候。
4)“核裝置徐徐下井了,各種測試儀器一齊開動,監測各種數據是否正常。”“井”是什么?核裝置為什么要下“井”?
這里的“井”是為發射導彈等武器而建的發射井。起初武器是在發射架上發射,這種發射方式容易被敵方發現、摧毀,所以就藏在地下的發射井中發射。
2、掌握課文結構,簡要概括每部分內容。
(板書)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參加研制:重點寫激動心情。(愛國情懷,崇高使命)
扎實敬業,完成設計:重點寫敬業精神。(扎實嚴謹,艱苦創業)
再接再厲,無私奉獻:重點寫獻身精神。(身先士卒,獻身祖國)
(1)本文由文章是由哪些內容組成?文章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部分組成。引子,從20世紀40年代美國研制原子彈有許多科學家“失蹤”寫到鄧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蹤”的經歷。“要放一個‘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艱苦創業的年月”是第二部分。“這里就是戰場”是第三部分。
(2)按小標題安排文章層次,可以以時間、空間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為序,本文的小標題以什么為序?(回答: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的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
(3)本文的三個小標題的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不能互換,因為本文是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先寫接受任務,再寫研制原子彈,進而寫到氫彈的研制。
3.鄧稼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
文章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研究院開始時“只是一片莊稼地”、科技人員寥寥無幾、大戈壁的風刀霜劍、零下30幾度的嚴寒、蘇聯毀約、國外資料嚴密封鎖、沒有大型計算機,等等。從物質條件到技術條件,從自然環境到政治環境,都是異常的艱苦困難。小結:環境描寫,烘托人物。本文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作者寫環境的艱苦對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文章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研究院開始時"只是一片莊稼地"、科技人員寥寥無幾、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大戈壁的風刀霜劍、蘇聯毀約、國外資料嚴密封鎖、沒有大型計算機等等。從物質條件到技術條件,從自然環境到政治環境,都是異常艱苦。文章充分突出環境的艱苦,對表現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解讀人物,合作研究------分析課文(二十分鐘)
1).全文圍繞鄧稼先這位為中國國防作出了不朽貢獻的核心人物,記錄了他感人言行和動人的故事.把你身受感動的語句、語段或人物的言行、思想找出來,并用你體驗到的情感讀出來,說出來?并說明你的理由。(組織形式:給小組為單位,先討論然推選一位同學來讀和說,教師適時的補充)
2).描述心目中的鄧稼先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你從文中或人物的哪些地方發現的?
(組織形式:小組討論為主,綜合小組意見后集中發言,教師加入到小組的討論中去)
3).通過對鄧稼先的全面了解后,我們共同來研究一個問題:怎樣刻畫人物才能生動感人?(組織形式:聯系課文人物的描寫和前面學過的課文共同討論,每個小組得出結論,教師到各小組參與研究)
1、“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死了也值得!”這是鄧稼先把調動工作的事告訴妻子時所說的話。質樸的語言,非常真實地表現了他當時的心情。平靜中透露著無限的喜悅。
2、戈壁灘上風沙呼嘯,寒風刺骨,氣溫已經是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了!有人見他實在太疲倦了,勸他說:“鄧院長,你回去吧!”鄧稼先嚴肅地拒絕說:“不,這里就是戰場,我不能走!”這些人物語言、行動的具體描寫,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偉大精神。
醫生整整搶救了一夜,鄧稼先才睜開了眼睛。蘇醒后,他問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測試結果如何?各種數據都拿到了沒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隨后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這段話表現了鄧稼先的什么精神?)
“整整搶救了一夜”表明病情的嚴重,“第一件事”表明鄧稼先對工作的關心,“仍然不肯休息”與“整整搶救了一夜”對比,突出他不顧個人健康,全身心投人工作中的精神。“核爆的測試結果如何?各種數據都拿到了沒有?”這是鄧稼先經搶救一夜蘇醒后問的第一件事,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為事業奉獻一生的科學家的高尚品質。從這短短的一段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科學家為事業奮斗一生、奉獻一生的高大形象。科學家的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如果你有所想法,請馬上寫在下面空白處。
1.“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死了也值得!”這句話中的“這件事”指什么事?為什么說“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死了也值得”?
“這件事”指為國家研制原子彈的事情,因為這屬于國家高級機密,所以鄧稼先與妻子談話時不能言明。鄧稼先的這一番話體現了他甘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愛國精神,他把國家利益看得高于生命。
2.“失敗的風險,成功的快樂,大戈壁的風刀霜劍,染白了他的鬢發,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這句中“染”“刻”字好在哪里?
這里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語言生動形象。“染”字生動地寫出了大戈壁的風霜使他頭發變白的過程,“刻”字呼應了“風刀霜劍”使他容顏日漸蒼老,形象地表現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艱辛。
3.“戈壁灘上風沙呼嘯,寒風刺骨,氣溫已經是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了!”這里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
這里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戈壁灘上氣候的惡劣。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工作,困難之大可想而知。這里的環境描寫突出了他們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
4.“由于過度緊張勞累,幾天吃不好飯,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當場暈倒了。”句中的“只”“竟”字能否去掉,為什么?
不能去掉。“只”字表明飲酒量之少,說明暈倒不是飲酒所致。“竟”字說明出乎意料之外,表現他為了工作過度緊張勞累而帶來的嚴重后果,突出地反映了他為了工作、為了祖國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近幾年來,我國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還知道哪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小組交流后到班上講述)我國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以外,還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資料,與同學交流,并整理歸納。
2.對于核武器的使用,你覺得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全班討論)
3.采訪一位班級內你最佩服的老師,以采訪的內容為寫作的材料,寫一篇記人敘事的作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句的含義,進而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2.使學生通過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重點語段,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詞的含義,品析句間關系及段間關系,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教師通過對背景資料的充分梳理和恰當引用,以及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有“巨大貢獻”,為何“鮮為人知”?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細讀,體會鄧稼先盡管歷盡復雜惡劣的人文環境和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但依然保持著德高望重、嚴謹沉穩、忠誠堅韌的精神品質。
首先是對鄧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鄧稼先所經歷的客觀條件概括。
學生對于第二部分的探討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著“巨大貢獻”的鄧稼先性格沉穩內斂,沒有張揚豐功偉績的內心需求;他長期扎根于艱苦的科研環境中,也沒有被宣傳的客觀條件。進而,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下一環節探討問題:既然鄧稼先沒有張揚功績的內心需求,也沒有被宣傳功績的客觀條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呢?
第二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
教師可以先給出幾種假設,比如“名譽”?“權力”?教師請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就這兩個做出貢獻的動力要素進行深入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精讀,體會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真正動力,進而感受其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
在這里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萬里長征”“萬里長城”和“僧侶向西朝拜的旅程”這“兩個半萬里”來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共同體會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才支持著鄧稼先作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一線,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貢獻卻甘愿默默無聞。
第三環節:總結與升華
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最后一個部分,作者楊振寧找到了與鄧稼先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找到了鄧稼先永恒的價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價值的呢?回顧全文,教師做總結升華:只有始終抱有熱愛民族、抵抗侵略、結束戰爭、保衛和平、守護人民的堅定理想信念,才是個體生命發揮自己卓越的才能創造出穿越時空,抵達永恒的價值的途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