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回顧所學,質疑導入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帶領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2.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望”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
4.“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5.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2010年),中國作家、散文家。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查工具書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處及時請教他人。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那課文是按怎么的順序來寫的?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概括。
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教師追問:與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還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寫了“我”在這一天里等候母親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對比句子:
(1)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
(2)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過羅列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點研讀,體會心情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的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2.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課。
1.回憶上節課所學,指名學生說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這節課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習作者是如何真實表達內心感受的。
二、深入學文,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畫出能夠表現“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方法表現出“我”的心理,在旁邊做好批注。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獲。
3.小組匯報。
(1)出示: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的焦急無奈。
(4)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學生自主交流:這段話寫出了什么的變化?
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表現“我”的悵然失落。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交流:為什么這里要寫母親的反應?側面描寫表現出“我”當時的失望委屈。
(6)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蹲”“依偎”“閉上眼睛”)和環境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絕望無奈和極度委屈。
(板書: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總結寫法,讀寫結合。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2.小練筆: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討論。
3.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
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本單元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這篇課文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變化以及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情感的變化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句、寫下讀書感受、交流學習所得的方式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既給了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又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小練筆“寫一次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寫作方法,為后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達到了既定目標,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會寫“蟻穴、翻箱倒柜”等15個詞語。
2.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我”在一天里心情的變化。
3.品味文中重點語句,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表現人物的心理。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異同點。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導入新課。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純真的,童年的樂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童年時,我們的心里總藏著自己的一點點渴盼:渴盼著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著好玩的玩具,渴盼著和媽媽外出游玩……作家史鐵生小時候又有怎樣的渴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那個星期天》。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他的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意蘊深沉,曾先后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病隙碎筆》等。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內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急遽(jù) 惆悵(chóuchàng)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惆、悵、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悵、偎”書寫時要左窄右寬;“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母親答應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但是因為家務繁忙,結果一次次爽約。)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時間順序)
(2)根據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總寫“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母親一次次爽約,“我”心情逐漸落空。
第三部分(7):寫“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潰大哭,母親安慰“我”。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請一位同學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
二、品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一)讀課文中有關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通過描寫天氣和“我”的動作,體現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現“時光不好挨”的?
4.“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過描寫“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寫“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表現了“我”急切的心情。這里也從側面表現出母親的忙碌。)
思考: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二)讀課文中有關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通過細致地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急切地盼望母親快點洗完衣服好帶“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三)讀課文中有關黃昏“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的變化是“漫長而急遽”的?(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我”無比悲傷、絕望。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心的絕望、無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和光線的變化。
人物心情: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傷心—徹底失望
光線: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這篇文章通過具體細致的敘述,真實自然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仔細體會。
2.交流感悟,體會人物品質。
(“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
1.《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都運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點:《匆匆》一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運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而《那個星期天》則運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會在所描寫的人、事、物中,在敘述中表現“我”不斷變化的情感。
2.學習本文寫法,用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那個星期天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徹底失望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學反思
1.教學時注重通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心情。讓學生通過充分閱讀,談感受,喚起學生的感知體驗。
2.教學中,對比《匆匆》,就兩課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展開討論,明確表達情感的不同方法。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變化,理解其情感。
2.細讀課文,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3.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的問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難點: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一些關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別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課上分享交流。
(2)初讀課文,詢問學生:作者為什么用《那個星期天》作為標題?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全文。
二、質疑互辯:
(一)活動一: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說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初步感受。)
(二)活動二:通過自學課文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這段時光不好挨”“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一派荒涼”等,把握“我”心情變化的大致過程,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2)梳理文章寫作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所以,在指導學生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的同時,還要注意它與時間的推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獨特魅力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當“我”開始等待時,“我”有什么舉動?心情如何?
一個滿懷期盼的孩子,從早晨就開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這使得在平日看來還可以忍受的單調時光變得更加不好挨。作者從懷著這樣心情的“我”的角度出發,用細膩而質樸的筆觸描寫了“我”挨這段時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動作描寫和內心獨白,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小孩守著一本電影畫報—還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孤獨地在院子里打發時間的場景。這個孩子沒有玩伴,已經將一個人能玩的游戲玩了許久,看過天,追隨過天上的流云,撥弄過地上的蟻穴,就連那毫無新鮮感的畫報也成了彌足珍貴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展示了“我”等候母親回來時,一個人艱難打發時間的情形,表現了“我”的忍耐和執著。這還不夠,接下來,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了“我”的內心獨白,讓人進一步體會到“我”的脆弱和無可奈何,忍不住對“我”心生憐愛。
(2)我對電影畫報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況?
(3)為什么母親“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
為了抓住那個星期天里最后的時間讓母親兌現承諾,“我”冒著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險,紫跟著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進她的腿底下,從而發生了觀察點的車換。在“我”眼里,那明明是為了避免絆倒“我”而匆忙移動的母親的雙腿,竟然顯得么脆弱,好像隨時會被“我”絆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隨母親步伐的緊密,更形象地現了“我”急切的心理。
(4)“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
(5)“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這里,“我”明白了什么?
這篇課文從孩童視角出發,描寫了“我”的所見所感所思,語言平實質樸、明白如
活,甚至有點兒絮絮叨叨如兒語,這一特點把握起來比較容易。要注意讓學生在看似簡易
酌敘述語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重點關注文章里的動作、語言、內心獨
和環境描寫,仔細品讀。這些任務也可以結合課后練習的“思考探究”二和三來進行。
3.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啟發學生思考:雖然母親沒有兌現承諾,但是“我”并沒有怨她,這是為什么?
那個星期天,母親雖然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但這并不說明她不是
位好母親。首先,母親是想帶“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諾過,可能迫于現實條件,直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她終于還是答應要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而且那天開始時她都記得自己的承諾。然而,生活壓力過大,她必須完成作為母親該完成的勞作,也許這樣的勞作比帶“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終沉浸于繁忙的勞作中,徹底忘記了承諾。 “我”無聲的哭泣驚醒了母親,她于是驚惶地抱著自己疼愛的孩子道歉,與“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涼的心緒,讓“我”獲得些許安慰。母親,始終是一位好母親,哪怕她不不向生活低頭,卻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親的本質。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角度探討母親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對孩子的承應當兌現;二是不應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引導學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瀾的同時,體諒母親,進而結合部的生活思考應該怎么跟父母相處,加深對家庭和社會、責任和愛的感受與理解。
4.拓展閱讀,擴寬視野
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曹文軒《草房子》的相關章節進行比較閱讀。讀完以小組為單
相交流,說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
四、系統小結:.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小節。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 “絕望”。文章細膩而深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入世界存在的鴻溝。
五、作業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分別描寫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下所見的景物,體會“融情于景”寫法的好處走在小巷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園里。
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