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8
這是送元二使安西試講真題,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認識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五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明確這一課的學習內容,指導閱讀、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江南春》三首唐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的三首唐詩都是七絕,即每詩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解釋下列詞語:
浥客舍盡故人
(2)試析詩題的意思。
(3)“朝雨”與“柳色”除了寫春色以外還表達了哪些言外之意?
(4)“勸”和“更”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什么感情?
2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yì)濕潤。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盡:一作“進”。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第3題:詩人以景襯情,為送別創造了抒情的氛圍,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為客灑掃拂塵似的,顯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別的感情。“柳”既是寫景補足朝雨,點明季節,又暗寓“留”之意。“柳”與“留”諧音雙關。(唐人離別常折柳相贈,這是當時習俗。)
第4題:“勸”和“更”襯托了主人(即詩人)的殷勤勸酒之意和留戀難舍之情。
3教師總結: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濛濛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4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5試背這首詩。
(二)自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自讀詩歌并完成作業:(出示小黑板)
(1)解釋下列黑體字:
之廣陵(之,往,動詞)
西辭黃鶴樓(辭,告別)
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孤帆遠影碧空盡(盡,完,即看不見)
唯見長江天際流(唯,只。天際,際,邊緣,水天交界處,天邊。)
(2)“西辭”和“煙花”在詩里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3)這且一首送別詩,說說誰送別誰?在哪兒送別?到哪兒去?
(4)詩的哪些句子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為什么?
2討論自讀作業。
明確:
第1題:題后括號里的內容為參考答案。
第2題:“西辭”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辭別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東行,故說“西辭”;“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辭別的時間。
第3題:這是一首送別詩,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第4題: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最能表達詩人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隨著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遠,最后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詩人卻依然翹首遠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達詩人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師總結:
這首詩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譯文:
我和老朋友辭別在黃鶴樓
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直到揚州。
船越走越遠,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見浩蕩的江水向天邊流。
5熟讀成誦。
(三)自讀《江南春》
1自讀詩歌,完成作業:(出示小黑板)
(1)解釋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指千里江南,綠,此處指樹葉;紅,指春花)
水村B酒旗風(山郭,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再加筑一道城墻;風,隨風招展,名詞活用如動詞。)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里是虛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詩題是“江南春”,從詩的哪些語句中感覺到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試作解釋。
(3)詩歌的最后兩句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2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見題后括號內。
第2題:詩人緊扣詩題“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兩處,展現了一幅江南春的鳥瞰圖。“千里”拓展出開闊的視野,為描寫無邊春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鶯啼”,傳達出春天嬌鶯的歌聲,給人以聽覺的美感。“綠映紅”,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紅柳綠的蔥籠的色彩之美;“映”給人以視覺的美感。此句,寫盡江南無邊春色,讓人置身于畫境之中。下句,以社會風俗畫描繪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顯生機。這兩句已將江南春色勾勒殆盡。
第3題:最后兩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說“江南四百八十寺”,隱含對“南朝”統治佞佛的諷刺。當時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統治日久天長,可到頭到,江南景物依舊,他們的政權卻早已覆滅,
留下的只不過是一些隱現于煙雨之中的樓臺罷了,這是作者的懷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將來會不會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樣的下場呢?這是作者的諷今之意。
3教者總結:
這是詩人杜牧游覽江南時寫的詩,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麗,它生動地描繪了江南地區特有的艷麗春光。
詩人詠古諷今,意味深長,可見這首詩不只是寫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義。
譯文:
千里江南,黃鶯啼鳴,
翠綠映襯著鮮紅,
水邊村莊,山邊城郭,
酒旗招展迎著春風。
南朝興建的四百八十個寺院啊,
多少樓臺籠罩在迷濛細雨之中!
三、布置作業:
預習《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自讀《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兩首詩,完成自讀作業。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導自讀《惠崇〈春江晚景〉》
(1)簡介作者與詩題:
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父洵,弟轍,人稱“三蘇”。
《春江晚景》是兩幅山水畫,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題畫詩也是兩首,本課選錄的是“鴨戲圖”一首。
此詩是蘇軾為題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它給人以強烈的季節感,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自讀測試:(出示小黑板)
1解釋黑體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兩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江,指春天到來后的江。)
蔞蒿滿地蘆芽短(蔞蒿,野菜名,花淡黃色,莖可食,生長于春天;蘆芽,蘆葦的初芽,又叫蘆筍,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時(正是,恰好是。欲,將要。)
2試指出詩中哪些詞句是描述畫的,哪些是詩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樣理解“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
4從哪處可看出寫的是“晚景”?
(三)討論并明確自讀測試題:
第1題:題后括號內的內容是參考答案。
第2題:詩的一、三兩句是描繪畫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時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開放了兩三枝,花雖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從江中寫到岸上,蔞蒿已滿地,蘆葦才抽出嫩芽。概括畫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詩人巧妙地運用想象,說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鴨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畫面上所沒有的,是詩人的想像。春暖的江邊,美味的河豚正要上來了。
第3題:“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不僅寫出了詩情畫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發人深省的哲理,從理性上給人以啟迪。
第4題:“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句是詩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點出了晚景。
(四)教者總結:
詩人通過想象創造的意境突破了畫家創造的意境,在畫中,我們只能看到靜態的景物:桃、竹、鴨、蒿、蘆,而在詩中,我們又感受到了水的溫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從鴨子與水溫的感知關系中我們可以想像鴨子戲水時的情態和生趣;在河豚與蔞蒿、蘆芽的配食關系上,我們又可以領略到早春季節的風物時鮮之美。詩寫畫景,又補充了畫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邊寫得生機盎然,畫景如現目前,真是詩中有畫。
譯文:
竹林外桃花有兩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鴨子最先感知。
蔞蒿滿地,
蘆葦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時!
二、自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一)簡介作者與作品
陸游(公元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大詩人。
作品選自《陸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紹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詩通過對冬夜村居、臥聽風雨以及夢中還想為國戍守邊疆、征戰沙場的描述,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自讀測試:
1解釋句中加黑的字:
僵臥孤村不自哀(孤,單獨;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尚,依然,還,副詞;戍,守衛。)
夜闌臥聽風吹雨(夜闌,夜深,闌,殘盡)
鐵馬冰河入夢來(冰河,冰封的河流,這里用來泛指北方的戰場;夢,夢境。)
2既然“僵臥孤村”為什么“不自哀”?說明了什么?
3劃出詩中寫夢境的語言,并試作分析。
(三)討論并明確:
第1題:見題后括號內的內容。
第2題:“僵臥”兩字形象地表現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態,加之“孤村”,更映襯出詩人處境的寂寞凄涼,然而,作者愛國忘私,胸襟坦蕩,一心為報效國家,所以“不自哀”。
第3題:詩中寫夢境的語言有: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詩人憂慮國事,深夜未眼,將大自然凄涼的風雨聲化作他夢境中雄壯激越的行軍曲,此為托夢喻志,以展示詩人慷慨激壯、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心,讀后令人頓生敬意。
(四)譯文:
困居孤村,卻不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著為國家守衛輪臺。
夜深了,躺著聽這冬夜的風雨,
又見到鐵甲的戰馬和冰封的疆場闖入夢來。
三、集體朗讀五首詩。
四、指導背誦。
五、作業: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浥()辭()鶯()崇()
戍()闌()豚()蔞蒿()
2分別歸納五首詩的主要意思。
3背誦并翻譯五首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悟詩情詩意,學寫作方法,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3、讀王維其他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懷。
課前交流:談話入手,了解詩人背景信息。
教學過程:
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板書課題,解題,質疑。
(1)今天我們要學習王維所作的一首古詩,來,齊讀詩題。詩題是古詩的眼睛。誰來說說,透過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詩題,你覺得這首詩里會寫什么內容?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過渡】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古詩的內容真的如你們所想嗎?快拿起課文紙來讀讀這首詩,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讀正確。
指名讀,相機理解:“浥”。
(1)這里面有一個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這首詩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讀準確。當不確定多音字的讀音時,可以通過字義來判斷。
(3)古詩只讀正確流利是不夠的,誰來試試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
3.解決問題,體會送別之情。
過渡:讀了這么幾遍,大家覺得詩里描寫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嗎?有沒有王維送別元二的環境描寫?哪兩句詩呢?有沒有寫他們送別時的情景?(生答)
接下來看你們能不能結合注釋,把對詩句的理解變成一幅畫面。
(出示學習提示,指名讀)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先讀古詩和注釋,邊讀邊想象,把想象到的畫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鐘)
(1)剛才看同學們學得很投入,一定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來看看他們送別時的環境,誰把自己讀出的畫面講給大家聽?
【客舍】【朝雨】客舍潔凈,楊柳鮮亮,驛道清塵不揚……這美麗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詩句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還有誰愿意分享你讀出的畫面?
【柳色新】說到柳,老師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習俗。【生讀: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情。請看:【課件】
這柳,在張籍的詩里出現過:【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這柳,在白居易的詩里出現過:【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這柳,出現在李白的'詩句里:【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柳,自然也出現在王維的詩句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幾千年來,這柳不知見證了多少次離別,可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巧借楊柳訴心聲”啊!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在古詩中很常見,叫做寓情于景。
(2) 我們接著交流,從后兩句詩里,你讀出了怎樣的送別畫面呢?
【相機理解“更盡”】在同學們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兩位朋友頻頻舉杯共飲,不忍分離的畫面。多少留戀與不舍,都化作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渺無人煙,滿目的凄涼。岑參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兩句引讀)
渭城這里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是——風沙漫天;
渭城這里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是——滿目荒涼;
渭城這里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的家鄉話,到了安西卻是——舉目無親,難覓鄉音。
(3) 從繁華的渭城到荒涼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個日日夜夜,這一路的辛苦勞頓、孤獨落寞,王維是深有體會的,因為他也曾經出使過安西。這是一段資料,請你來讀。
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
王維去過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與鄰國間戰爭的殘酷,所以在送別元二時,他的內心應該是揉合了多種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維,在朋友元二臨行前 ,你想對老朋友說些什么呢?
(4) 千言萬語說不完,一切盡在美酒中。
① 帶著王維的留戀,女生一起讀。【女生讀】
② 帶著王維的祝福,男生一起讀。【男生讀】
③ 好一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啊!來,我們一起吟誦全詩,為元二送上一程!【齊讀】
(5)【讀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動!】就在與元二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渭城一別錘煉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兩人的永別。消息傳到安西,當元二再次讀起王維當年為他所作的這首詩,心中一定有別樣的情感。讓我們試著背誦這首詩,來紀念兩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這首詩里,王維借杯中的美酒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這就叫“借物抒情”。(板書:借物抒情)
二、拓展讀詩,感受詩人情懷。
1.讀《相思》,感受詩人的柔情。
(1)同樣是“借物抒情”,我們再來輕聲讀讀王維的這首《相思》,結合注釋,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借助紅豆表相思之情。
(2) 【課件出示紅豆圖片】這就是紅豆。(生讀:紅豆產于南方,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死于樹下,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間的情愛,而這首詩,又叫——《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贈與朋友李龜年的,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
(3)來,請男生讀前兩句,女生讀后兩句,一起感受王維對朋友的想念。
(4)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讀了王維的兩首送別詩,在你的心里,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預設】重情重義、珍惜友誼……
看,大家品著詩句,慢慢走進了詩人的內心。
2.讀《送劉司直赴安西》,感受詩人的豪情。
王維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這在他的邊塞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來看他其中的一首邊塞詩。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1) 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釋把詩讀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學交流。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2)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仔細聽,看哪一句詩人表達的情感最強烈?
(3)唐代吐蕃強盛,每爭安西,中國常與之和親,以公主嫁吐蕃,大損國威。最后一聯王維希望劉司直出塞建功立業,弘揚國威。同學們,這哪里是在送別呀,分明是在抒發自己保家衛國的豪情呀!(板書:直抒胸臆)
3.讀《鳥鳴澗》,感受詩人的閑靜。
同學們,王維不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楊柳、美酒、紅豆等事物,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他也會慷慨激昂地抒發強烈的報國之念。不過,世人對他最高的評價則是公認為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我們來看他寫的這首《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默讀這首詩,想想從古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環境清幽,作者的心也無比地寧靜,輕輕地再讀這首詩,看你能從哪個字里讀出詩人內心的平靜?
(3) 老師很奇怪,“花落月出鳥鳴”這些不都是動態的景物描寫嗎?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卻是安靜、平靜呢?誰來解釋一下?(是的,這種寫法叫做“以動襯靜”)
(4)僅僅20個字,詩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鳥,流水等事物,為我們展現出一一幅“鳥鳴山更幽”的畫面。
①你看,【輕音樂起】【課件出示】桂花飄落,明月(怎么樣?)升起,山鳥啼鳴,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樣的安靜。
②千年以前,王維就在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飄落,看明月——(怎么樣地升起?)慢慢地升起;聽山鳥低低地啼鳴,聽流水緩緩地歌唱。詩人的內心是那樣的寧靜。
③今天,我們讀著這首《鳥鳴澗》,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從枝葉間柔柔地飄落,看到了明月從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邊好像聽到了山鳥在樹林中低低地啼鳴,聽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緩緩地歌唱。我們的心中如此的沉靜。
④【引導學生說完之后,師生對讀】在沉靜中,我們仿佛看到了……
【小結】同學們,不知不覺中,我們不僅讀懂了這首詩,還讀出了一幅清麗安謐的畫面。難怪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三、總結升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同學們,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件出示)王維的送別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感受了詩人別樣的情懷。王維的詩作存世400余首,【課件出示】我們今天所學的四首詩在他的創作生命中,只是滄海一粟,如果同學們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維,那就在課下繼續走進他所描繪的詩歌世界,走進他的詩意人生。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后之詠別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