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4
這是跳水坑教案,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講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上最高的一根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橫木。在萬分緊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用槍逼著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充分表現了船長遇事沉著、機智、果斷的品質。本組課文主要描寫了幾位類似船長這樣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訓練重點是繼續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跳水》作為本組課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文分兩課時教學。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分為四段。本節課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課文第三、四兩段,完成課后作業。
2、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學生年齡特點及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內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
(2)能力目標:能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學習課文,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船長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機智果斷地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3、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分析:
作為五年級學生,閱讀習慣已經初步形成,并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
三、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書也強調“閱讀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同時,在新課程學習中,教師角色已經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結合上述新課程理念,我選用嘗試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嘗試,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四、教學流程:
為了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我按以下四大環節進行:
1、 創設情境設問導學——激發探究興趣
情境性、問題性是嘗試探究性學習的典型特點。合理創設情境,恰當設置疑問不但具有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還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課題后,指名復述前兩段大意;(板書要點:水手戲猴,猴子逗孩)再以媒體出示課文插圖畫面,讓學生說說圖意。并引導學生根據畫面提出問題(當時有的學生提出:孩子為什么站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是怎樣上去的?結果會怎樣?等等)。在學生自主發問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探究問題:孩子的處境怎樣?假如你在場,你會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讓學生大膽猜想)
然后小結引入課文學習。(我提出:孩子為什么站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是怎樣上去的?處境怎樣?想知道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三段,把相關的詞語、句子劃下來。)自然轉入第二步。
2、讀議結合體會險境——自主嘗試探究
我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方法,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三段。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答案。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感知。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重點詞句,理解文中描寫猴子戲弄孩子的兩個句子。通過讀一讀、議一議,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這是孩子走上橫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以及描寫水手表情變化的詞語和兩個復句(燈片打出)。讓學生反復誦讀品味,以領會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要點:孩子追猴,橫木遇險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學習第三段的方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通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并讓學生歸納出第四段內容。板書要點:跳水得救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書中指出:“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在本環節中,我運用電教手段以及板書等,綜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并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了解文章內容;“精讀”是用“勾、圈、點”等方法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詞語,知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險處境;“品讀”是進行品詞、品句,深入理解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體會到船長的沉著、機智、果斷。)
3、討論交流發散思維——引導探究創新
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在學生學習第四段時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學生獨立發言后,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里,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么還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辦法同船長的辦法進行對比,說說誰的辦法更好?為什么?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與評價,拓寬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發展了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課文以“跳水”為題的深刻含義及船長的沉著、機智、果斷,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最后以感情朗讀全文結尾,回歸整體,進一步使學生獲得深層的感悟與體驗。
4、層次作業課外延伸——培養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著眼于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于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層次性作業追問
①這艘航船上,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
(2)、聯系生活實際自問
①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像課文發生的事例,你能舉出1、2個嗎?
②說說自己的見解。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呈階梯式,緊扣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詞語形象地表現了故事從“起因——發展——高潮——結果”一步步發展變化的過程。附板書設計:
8.跳水
橫木遇險 跳
孩子追猴(高潮) 水
猴子逗孩(發展) 得
水手戲猴(起因) 救(結果)
六、課后反思: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采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不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更適合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學習第四段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孩子們各抒己見,大膽地發言,接著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里,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么還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辦法同船長的辦法進行對比,說說誰的辦法更好?為什么?孩子們討論激烈,敢于爭論,實際上這樣的討論,就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當時有個學生提出質疑:“萬一那孩子在船長命令發出后還沒有跳水,船長會不會真的開槍呢?”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進行反駁,這說明學生的思維有了變通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展了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中我的語言比較多,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盡量想給學生呈現更多的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導致有些環節處理地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里,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還有就是在學生的朗讀上,老師的指導還不夠,沒有促使學生全力投入,盡情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新大綱中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確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跳水》第二課時教案(三)
一、導入:
同學們好,“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昨天同學們熱情歡迎的笑臉還留在我腦海中,今天,看到同學們精神飽滿、坐姿端正,張老師特別高興。現在到了我們共同學習的時間。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托爾斯泰先生筆下的《跳水》。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故事內容,相信同學們已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這節課我們將在品味大師留給我們的佳作中,展現思維的火花,進行智慧的碰撞,同樣相信大家會有精彩的表現。
二、課文整體回顧:
指名學生說一說作者為我們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三、精讀課文,品詞悟情。
以 “你認為這個驚險故事中的關鍵人物是誰?”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發表自己的見解。
匯報交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特點,指導朗讀。
預設一:猴子起著關鍵性作用。
請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猴子有哪些放肆的舉動?引導學生想象猴子放肆的動作,繪聲繪色的朗讀。
(板書:猴子 愛取鬧 行為放肆)
預設二:水手在文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引導學生匯報文中描寫水手的句子,體會水手的三次大笑,對猴子的放肆和孩子身陷險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板書:水手 太放松 忽略危險)
預設三:孩子在文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文中描寫孩子追猴子的有關語句,體會孩子的心情。解決問題“他為什么非要追回帽子?”
相機出示第四自然段,播放畫面給學生身臨其境中之感。朗讀體會孩子處境的危險。
(板書:孩子 太魯莽 缺乏思考)
預設四:船長在文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當學生說出是船長在危急時刻想出了辦法時,發散思維:你有解救孩子的辦法嗎?
隨著學生交流,教師相機用大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如:船長為什么用槍逼著孩子跳水?孩子不跳水,他會不會開槍?孩子是聽明白了他爸爸的話還是怕被父親槍斃?……
用換詞的方法感受“立刻”所表達的時間的短促,通過朗讀體會嘆號所表達的果斷語氣,體會用跳水這一辦法孩子獲救的可能性最大。指導學生朗讀第五自然段,對學生的朗讀師生進行客觀評價。
(板書:船長 很冷靜 機智果斷)
孩子得救了,我們懸著的心也仿佛一塊石頭落了地。
四、暢談收獲,感情朗讀。
1、師:學習托爾斯泰先生這篇佳作,我相信在座同學都會有自己的收獲。可以以“我想對文中的 說——”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談自己的收獲或想法。
預設:有的學生還可能反省自己以前的錯誤做法,教師及時做好引導。
2、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再次朗讀課文,可以是全篇,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畫面,讀出感情。3
五、遷移運用,課堂練筆。
有的同學覺得故事還沒有寫完:那只猴子呢?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是怎樣的情景?
請同學們做一次托爾斯泰,把故事接著寫下去。能寫多少寫多少,我們不以多少論英雄,只要能寫自己的想法就好。
根據時間確定是否讓學生課上宣讀展示。
板書設計:
跳水
猴子 愛取鬧 行為放肆
水手 太放松 忽略危險
孩子 太魯莽 缺乏思考
船長 很冷靜 機智果斷
教學目標:
1、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聯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感情朗讀,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策略:
運用“質疑探究法”引導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學特色:
以學生的問題提出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以疑引讀,將讀、思、議、練貫穿
全過程,進行自主、互助和師生伙伴式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理清線索。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誰能根據
板書和故事之間的聯系,說說《跳水》講了一件什么事?
板書(取樂,逗、追、命令、跳水)
二、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自主合作式教學。
1、課件出示問題并讀題:昨天,通過合作學習,大家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一、一頂帽子并不值錢,孩子為什么非要去奪回它?
問題二、在萬分危急的時刻,其它人都束手無策,剛從船艙里出來的船長卻為什么能這么快這么果斷地作出跳水的決定?
問題三、“40秒——大家已經覺得很長了。”40秒的時間很短,為什么大家覺得很長?
2、師:中國有句諺語:勤學又勤問,不愁沒學問。我相信,會提問的同學都是會思考會學習的同學。今天,老師加入你們的討論,傾聽你們的發言,共同參與解答這些問題,這就是我們這堂課的學習目標。
三、自讀自悟,展開辯論;釋疑解難,適時點撥。
(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
(二)圍繞問題,自主合作;展開辯論,發展思維。
問題一:
1、師:同學們,你讀懂了什么,告訴大家,讓大家分享你學習的快樂。誰讀懂了第一題?
2、放錄像幫助理解課文。
3、感悟:通過生動的錄像,你看到了一只怎樣的猴子?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孩子?
3、指導朗讀: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劃一劃,讀出猴子的放肆,孩子的氣惱。喜歡讀描寫猴子的句子,還是喜歡讀描寫孩子的句子,自愿選擇練讀。
4、投影出示猴子和孩子的句子:請喜歡讀描寫猴子的句子的同學站起來讀,其它同學讀描寫孩子的句子。(學生評議,老師點撥。)
5、教師小結:
問題二、
1、在萬分危急的時刻,其它人都束手無策,剛從船艙里出來的船長卻為什么能這么快這么果斷地作出跳水的決定?
2、 導讀:船長的命令。
3、點撥難點,激發情感:
同學們,孩子的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父親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愛子,這時的父親他要用一切力量挽救孩子的生命。他用盡了全部的氣力高喊,那聲音充滿暴發力,十分響亮,甚至帶點嘶啞,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偉大的父愛,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全班同學讀船長的命令。
4、求異、發散與辯論:
除了跳水,你還能不能想出別的辦法?同桌交流。
5、學生自主板書:
你覺得船長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板書,其他同學做有關《自主練習設計》。
問題三:
1、積累練習:學生用 40秒的時間把課文中或想到的形容處境危險或情況緊急的詞寫在《自主練習設計》上。
2、師:就這么不夠寫幾個字的功夫,可課文中為什么說“40秒——大家已經覺得很長了。”呢?引入第三題,學生自由發言。
3、在讀中體會40秒鐘的意味,齊讀第五節。
四、拓展遷移,入境明理;師生合一,領悟中心。
1、事后,經歷了這場生與死的考驗的孩子、船長、水手們會說些什么?展開你的想像,四人小組分角色互相說一說。
2、合作學習小組演示人物對話:
3、師生合作,角色表演,揭示中心。
4、總結全文。
五、板書設計: 13、 跳水
( 俄國"托爾斯泰)
取樂 逗 逼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長
追 跳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四至六自然段,體會孩子走向橫木時的危險處境,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3、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重難點: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熟讀了課文,了解了“跳水”這個事件的發展過程,誰來說一說。
(船員逗猴子,猴子放肆起來;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追猴子;孩子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險,最后又如何轉危為安的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引導學文
㈠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鬧越兇,孩子一氣之下追猴子,出現了什么情況?讀課文,思考問題并抓住重點詞句讀一讀、畫一畫,理解之后自由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自由組合,充分理解、討論)
2、指讀第四自然段,并用詞語概括段意。師:結合課文內容,用一個恰當的詞語概括這段內容?(情況緊急、萬分危急、千鈞一發)板書:萬分危急
3、為什么說情況萬分危急?結合課文談談你的想法。
(①“橫木的一頭離桅桿一米多”“即使……也難以回轉身來”②“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桿……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孩子只要……就沒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兩條腿不由得發起抖來”)
4、假如你當時在場,你會想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進一步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
5、有感情朗讀課文。情況如此危急,用什么樣的語氣讀能夠表現出來?(語速快,聲調稍高一些,突出重點詞語。)練讀,指名讀,范讀,再練讀。
㈡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讀課文討論:
⑴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樣做的?
⑵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樣想的?
1):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開槍了!”
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無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緩沖可能有生還的機會。
②要快,否則孩子就會失足掉下來。
③用槍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猶豫,馬上跳下來。
2、拓展:還有沒有其他的搭救辦法?
(學生充分討論、爭論后,認為只有船長的辦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長在短時間內想到最佳辦法,非常機智果斷。)
3、你認為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
4、怎樣讀來表現船長的機智、果斷?(語氣堅決、語速快、聲音響亮。)
練讀,指名讀,示范讀。
㈢學習課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結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讀課文思考討論。
(孩子得救了。理解體會①“孩子像顆炮彈……”②“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
①說明孩子從很高的橫木上跳下來,就像炮彈一樣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會死。由此可見船長機智果斷。
②40秒鐘雖然不長,但水手們由于擔心、害怕、緊張,因而覺得時間太長了。)
三、總結: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學交流。(船長機智果斷,值得學習。開玩笑要適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練習: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船長、水手、孩子都會說些什么?說一說,再寫下來。
六、作業: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一部分內容在上完課以后進行了修改和補充。這篇課文情節緊張、驚險,描寫生動。本課時教學重點抓住“情況危急”和“急中生智”兩點內容來學習。學生在課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交流。在真切理解“情況危急”的基礎上,體會到船長“急中生智”的機智、果斷、了不起。對文章重點內容及表現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學習效果較好。課上學生發言積極主動。這節課內容涵蓋量較大,課上應注意時間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礎上,應重視有感情朗讀的訓練,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使學生能夠在讀中“思”達到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目的。設計特色:⒈課上進行了拓展思維練習,如:還有什么解救孩子的辦法?⒉設置了情景教學環節,如:假如當時你在場,你會想些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