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5-1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家庭收入的50%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敢輕易跳槽,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高消費,孩子就是唯一。”對于高昂的育兒成本,不少父母叫苦連天,有人形容:“生了孩子就給套牢,股票可以解套,這只股永遠也解不了”,還有人戲謔“房奴+孩奴=一生為奴……”
實際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降低,“育兒成本高漲”在世界范圍內是普遍現象。不過,在部分發達國家,政府的生育補貼和高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家庭的育兒壓力。據了解,在美國,一個中等家庭每年用于撫育孩子的錢,大約占家庭稅前年收入的20%左右,而在中國普通工薪家庭,這個比例可能達到35%,甚至50%以上。與此同時,近些年來,中國商品房房價一路飆升,普通家庭經濟支出驟增,生兒育女便愈覺重負。網易2009年年底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八成的中國年輕家長,感到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
刨除物價上漲因素,中國家庭育兒成本的直線上升,還與特殊國情下中國父母的育兒觀念有關。分析受訪家長的育兒支出結構,可以看到,在50萬元這個區間,孩子的生活費約占3/5,教育費約占2/5;超過50萬元這一區間的,所增成本大部分是投入到了教育上,此外,還有為孩子結婚買房的支出。
“如今家里就一個孩子,三代一個寶,總想盡力把最好的給他(她)”,采訪中,記者發現,從奶粉、尿不濕到衣服、玩具,家長大都要選擇“檔次還說得過去的”,而這又直接刺激了相關嬰幼兒消費品價格的上揚。有關資料顯示,多數城市家庭孩子,在出生頭3年,年均花銷達到1.5萬元。
而在教育消費上,家長更是舍得投入。在一些社會早教機構,記者看到,盡管一年的學費動輒上萬元,課堂上仍人滿為患。抱定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再“天價”的幼兒園也有家長給孩子報名。而等孩子到了入學年齡,父母們又開始不惜重金為孩子跨學區擇校、報各種輔導班。
“沒辦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將來不是重點大學畢業,找個像樣工作都困難。與其日后讓孩子啃老,不如趁現在年輕能打拼,咬咬牙,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成長條件。”孫先生的話,代表了一批家長的心聲。
孫先生的兒子,6月即將小學畢業,因學區內沒有重點中學,孫先生正發動各種關系想辦法,“實在不行,就只好貸款在重點中學所屬學區內買房”,當然,買房的花銷比擇校費還要高出幾十倍,為此,孫先生愁得滿嘴起泡。
“不讓擇校了,輔導班恐怕就更火了”,在機關工作的胡女士說,“畢竟優質教育資源分布還不均衡,對于那些上不了重點校的孩子而言,校內師資不行,只能校外找補。”胡女士的女兒小學四年級,參加了5個課外班:英語、奧數、演講、舞蹈、鋼琴。每天下午3點,胡女士就要請假接孩子,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個輔導班之間。“如果現在不學習十八般武藝,將來就會被有十八般武藝的人擠垮!”胡女士常常這樣語重心長地教導孩子。
“現今想找到一個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比尋找恐龍還難。”李先生和妻子都在醫院工作,經常值夜班,時間很緊張,目前只能接送孩子上一個周末的英語班,但看到別的孩子都在學特長,他們心里也很著急:“不報班,孩子不一定落后,但一定不會成為最優秀的。做家長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而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需要在各方面進行學習和補充。”
“生育數量變化,帶動了育兒觀念的變化。貧困時代,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孩子,家長是粗放式養育。而現今多為獨生子女,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都是精細化養育,吃要好的,用要好的,上學更要好的。在育兒成本高漲的背后,育兒觀念是一只重要推手。”吉林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導車文博說。
對孩子過度付出容易造就出溫室花朵
社會節奏加快,人際競爭加劇,育兒成本高昂,這種情況下,“生,還是不生”成了一個問題。過去有句老話叫“只愁生,不愁長”,如今是“既愁生,又愁長”。
“要孩子,不僅直接經濟支出數額龐大,隱性的精力與體力付出,更是難以估量。100萬元養大個孩子,到老那天,誰借誰的光,尚不一定,不如買房,省心省力,保值增值,退休后還能靠房租補貼養老金。”在一家韓資企業做翻譯的小樊,已經和丈夫定下協議:“不要孩子買房子,自由自在當丁克”。
今年35歲的于先生,因自感“經濟條件差強”,也和妻子選擇了“主動不育”:“雖說‘窮有窮養,富有富養’,可花50萬元、100萬元培養起來的孩子,和花10萬元、20萬元培養起來的孩子,能一樣嗎?”
上世紀80年代,“丁克”在中國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稀有品種”,而現在,國內丁克族總數已突破60萬。雖然“丁克”的理由五花八門,但“養孩子各方面投入太大”無疑是一個主因。
“中國處在轉型期,一些企業急功近利,加之政府監管不到位,導致出現毒奶粉、童裝甲醛超標等事件,使得百姓對國內產品缺乏信任,紛紛購買洋品牌,從而增加了育兒成本。同時,因優質公共教育供給不足,社會機會不均,教育產業化一度帶來高收費,令教育支出成為壓在百姓頭上的一座大山。”華中師大社會心理學專業的王教授表示,政府要一方面著力規范相關嬰幼兒消費品產業,一方面加速推進公辦教育的均衡發展。
專家表示,在政府積極采取各項措施的同時,家長也要科學調整育兒觀,擺脫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家庭的傳統。”吉林教育學院副教授張連和說,“但孩子成長是有其自身規律的,不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與個性喜好,拔苗助長式的培養,反而可能導致‘練不成好鋼,倒成廢鐵’的現象。不因材施教,不顧及孩子的興趣,只能是大投入小產出。”
“中國父母的很多負擔,其實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華中師大的王教授表示,在西方,父母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尊重,鼓勵孩子自由發展;而中國父母將孩子日后能否出人頭地,作為自己人生的重要目標,并將對孩子的巨大投入,看成是愛的主要表達方式,窮一生之力為孩子保駕護航,甚至把孩子的婚姻、住房、孩子的孩子都包攬在身上。他說:“中國的父母要想不淪為‘孩奴’,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加倍愛護、過度付出,既加重了自身負擔,又容易造就出溫室里的花朵、被寵壞了的一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