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這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審美賞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在思想上深受儒家、道家和游俠的影響,在詩歌中自然也表現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豪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懷才不遇的憂憤,甚至“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退隱之情。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唐代詩人)貶官而作。詩歌不但抒發憤激之感,也寄以慰藉之情。“左遷”即古人尊右卑左,習慣上稱降職為左遷,即貶官。“遙”即遠遠地。全詩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谷鳥。這一句寫景兼表時令。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這里詩人選擇的兩個意象“楊花”和“子規”,它們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都蘊含著憂思與別離之情。“楊花”的飄零,子規的“不如歸去”的叫聲從形與聲兩方面觸動了詩人的情感,引發了詩人的內心傷痛,提高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在這一句中,詩人融情入景,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楊花”、“子規”結合成的整體境界,為抒發思念朋友之情營造了凄清的環境氛圍。接著“聞道龍標過五溪”。“聞”即聽說。“龍標”即今湖南黔陽,王昌齡這次是被貶為龍標尉。在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五溪”在唐代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五溪”當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過五溪”說明被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這里,詩人雖然直接敘事,但在敘述中,卻表現出內心的傷感與憂憤,為朋友遭遇而不平。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緊承上兩句而來。“與”即給。“隨君”即也作“隨風”。“夜郎”在漢代時,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當時李白在東南,所以這里說“隨風直到夜郎西”。其意思是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這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所以,鐘情明月的詩人,面對中天的明月,認為千里可共。詩人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里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不但表明了詩人心中充滿了愁思,托之于明月,而且把自己對朋友的情感也只有通過明月予以形象化,并借月寄與朋友。這兩句在情感的表現上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總之,這首詩歌,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寄情于月,表現出詩人對在遠方的朋友的真摯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朋友遭貶而內心憂憤與不平之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