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詩句,理解詩句意思。
2.學會用平仄的方法吟誦詩句。
3.了解古詩中鐘聲的文化。
【教學重難點】
學會吟誦詩句;體悟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陸游、王士禎、陳小奇的詩句。
(1)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2)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3)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2.質疑:千百年來,為什么這么多人對這鐘聲如此迷戀呢?
3.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
1.提出要求初讀古詩: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2.請生讀。品評。
三、學會吟誦古詩
1.了解韻腳。圈畫出詩句中的韻腳。指導讀。
2.了解平仄,畫出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平長仄短。
3.練習吟誦。
四、細讀古詩,感受“愁眠”意境
1.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凄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
2.默讀詩句,找到體現“愁眠”的詞語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注釋,看看插圖,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生默讀,圈點批注)
3.交流張繼看到了什么
4.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
5.交流張繼感受到的。
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為什么?
預設:因為他很孤獨,他考試落榜了,他思念他的親人了,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6.“對”與“伴”對比,體會“愁眠”之苦
想到這些,詩人感覺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時,他最希望誰來安慰他?可是都沒有,只有眼前這些讓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這些景物與愁眠之間用一個字形容他們的關系是——對
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寂寞、孤獨、憂愁、凄涼)
7.配樂朗誦
因為無限傷感、憂愁、孤寂,詩就這樣誕生了!
(師范讀)生齊讀
五、結合練筆感受“鐘聲”的魅力
1.月亮已經落下去了,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只剩下詩人獨自——愁眠。
忽然,就在這時侯,你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
2.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
3.師生交流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六、了解鐘聲文化
1.夜漸漸深了,只有鐘聲在陪伴著張繼。鐘聲會對張繼說什么呢?寫一寫。交流寫話內容。
2.鐘聲文化:張繼之前,人們把愁思訴諸給明月,而張繼之后,中國文人心中多了一個可以寄托愁思的景物,那就是鐘聲。
回顧陸游、王士禎、陳小奇的鐘聲。
七、延伸
也許將來,你也會去蘇州,也許你也會寫下關于鐘聲的詩句,我期待著!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不朽的愁眠
鐘聲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和縣教育局教研室章孝麗
第一次執教古詩詞公開課還是四年前——與花山區的互惠教研。也就是那時候對古詩詞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第一次鉆研《楓橋夜泊》的教學,也始于那時。
四年里,《楓橋夜泊》上過三次:校內的公開課,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匯報課、名師工作室研究課。對一個從來不喜磨課的人來說,這是個例外,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對于這首詩的喜愛,所以每次教學后總會認真再次修改與完善設計。
現將新市中心小學執教的這節課做一反思。
1.關注了讀的指導,做到層次分明
古詩詞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課標指出,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著這一理念,我安排了讀個誦讀的環節,從讀準字音到讀出節奏,再通過平仄吟誦出詩的韻味,再到有感情地誦讀。
讀出韻味是讀的難點,在課前,我以學生熟知的《舟過安仁》為例,講述了平仄吟誦的方法,本節課中,以方法的鞏固為主。提煉出兩個要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平長仄短韻綿長。學生這一環節掌握比較好。
2.關注了詩的意境感悟,力求入情入境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學生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學生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3.關注了詩的文化內涵,感受經典魅力
這首詩千年來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它讓一座城市、一座橋、一座寺廟成為旅游景點,因為那場不朽的“愁眠”,那聲聲敲打的鐘聲。在教學設計中,由那獨特的鐘聲魅力展開,以幾位詩人的作品導入,再由詩人的作品結束,結構完整。在教學中,以孩子熟悉的“月”的詩句做一對比,在這個夜晚,月亮這個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都落下去了,唯有鐘聲給了張繼安慰。再扣“愁眠”,想象意境,體會這千古之愁。
這節課中,很遺憾的就是自己對學情的不夠了解。課前,我告訴師父,不需要老師課前做任何鋪墊,課前兩分鐘才將課文紙發給孩子們,這首詩孩子們之前也沒有接觸過。我認為孩子們在之前的反復誦讀后,會對詩句的感悟有初步了解,但是孩子們居然讀出的是“美”,是“享受”的心境,這樣的答案出乎意料。后面的理解環節,學生比較吃力,我不得不打亂設計,將詩人的背景資料告訴孩子。原本想讀的環節體現出層次,理解的環節也能體現出層次:初讀感覺,深度入境,誦讀中入情。但是理解環節幾乎是在我的牽引下完成。留下遺憾。
教學本就是遺憾的藝術,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希望自己不斷提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