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水龍吟》解讀賞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蘇軾 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一、背景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贊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并和了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贊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二、題目譯:和章質夫的關于楊花的詞。
三、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蕩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閑。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四、分析
(一)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1、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反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 “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2、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韻承接上一韻中的“墜”字展開,賦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拋家傍路”說楊花的飄忽無著,仔細思量,那柳絮墜離枝頭,“拋家”而去,不是很無情嗎?可是柳絮“傍路”飄零,卻又依依難舍,戀“家”之情躍然紙上。 “有思”言其不忍離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實,這是詩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進一步的深入,使楊花飄忽不定的形態具有了人的情感。
3、“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一韻承接上一韻的“有思”,采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細膩獨到的筆致,盡寫柳絮飄忽迷離的神態,讓人柔腸百轉,思緒萬千,嘆為觀止。
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展開想象的羽翼,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活脫脫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思親少婦的情態被詩人描寫、刻畫地極其細膩,從而把柳絮隨風而墜、時起時落、飄忽迷離、勾魂攝魄的形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真乃神來之筆。
4、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少婦“有思”,“有思”的情態也描摹出來。那么少婦為何而思?上闋的最后一韻作了回答: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這一韻化用了“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 “夢隨風萬里”既寫少婦之夢,又關合柳絮飄忽迷離,輕盈若夢。
縱觀上闋是以人狀物,雖然是在詠柳絮,卻叫人難分詩人是在寫柳絮還是寫思婦。柳絮與思婦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
(二)詞的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1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上闋“惜”和“愁”的情緒基礎上,詩人下闕的頭一韻直抒胸膩,“愁”化作“恨”,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表面上看,因為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應該“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塵”,春去無奈,最可憐惜。然而,細細斟酌,“落紅難綴”更反襯出柳絮的“無人惜”的遭際,詩人用這種手法進一步寫出了對柳絮獨“惜”的情愫。
2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遺蹤何在”是問題,“一池萍碎 ”是結果,而“曉來雨過”是柳絮化為浮萍的客觀條件。柳絮化為了浮萍,是不可能的。但詩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憑空消逝的傷感卻得到慰藉。何況柳絮墜落,化為浮萍也是當時的“公認”。“遺蹤何在”一句寫得極好,把詩人對春雨過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態盡寫出來,又起到了“承上啟下 ”的作用,實屬難得。
3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韻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復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復返了。“ 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干份并不是蘇東坡的創造。我們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4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最后一韻,是具有歸結性的震撼全篇的點睛之筆。那沸沸揚揚,飄忽迷離的柳絮在詩人的眼里竟然“點點是離人淚”!這一韻照應了上闋“思婦”“愁思”的描寫,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夸張,感情深摯飽滿,筆墨酣暢淋漓,蘊意回味無窮,真是妙筆神功!
五、賞析
1這首詠物詞,以物擬人,寫得纏綿悱惻,構思精妙,筆力卓絕。這是蘇詞婉約風格的代表作。詞中細膩地描繪了楊花飄落的情狀,也借楊花自花自落的寂寞傳遞出感時傷春的幽怨之情。
2蘇軾之詞以豪放為風格,然而蘇詞也有不少細膩婉約之作,本詞便是一篇極為情致細膩的惜花詞章。本篇構思巧妙,刻畫細致,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上片惜楊花之飄墜,下片抒發哀悼楊花委塵之悲恨,表現了思婦極其纏綿悱惻的情思,達到物與神的境界,詞中自出新意,風神綿邈,情韻俱佳,為詠物妙作。全詞用擬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過楊花隨風飄轉的情景,刻畫出一位夢繞魂牽、幽怨綿綿的思婦形象。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起筆便不同凡響,用語精妙。
3蘇軾寫楊花是用情感驅動的,所以它給人的印象不僅在于描摹對象的形神兼備,更在于隨著對象的起轉變化而引發的情感變化。在若即若離、不即不離中,將全詞寫得空靈飄忽,是蘇軾豪放之外沾溉于傳統的另外一種風格。不僅音律精細,情感幽約,而且緊著題目,融化不澀,堪稱是詠物之正法眼藏
蘇軾的和韻之作在詠楊花方面既不模寫差遠,也不體認太真,而是在不即不離中,將自己的感情隱寓其中,亦楊花亦東坡,上闕側重寫芳華幽獨之悲,下闕側重寫惜春傷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獨、漂泊、失落、不能自主、無可奈何之悲傷。 王國維稱蘇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詞"原唱而似和韻",并歸之為"才之不可強"(《人間詞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