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七年級語文下冊《傷仲永》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原文、譯文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一、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哭叫著著要這些東西。他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向鄰居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他的詩作。從此指定題材叫他寫詩,他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 不能和以前聽到的情況相當。。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鄉,又到了舅舅家,問仲永的情況,(舅舅)說:“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二、生字讀音。
世隸耕(lì) 邑人(yì) 扳(pān) 環謁(yè) 泯然(mǐn) 賢(xián) 乞qǐ不能稱前時之聞chèn今夫不受之天fú 而已邪 yé
三、重點字詞解釋。
1.傷仲永(哀傷,嘆惜) 2.世隸耕(屬于) 3.未嘗識書具(曾經) (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4.忽啼求之(要) 5.父異焉[對……(感到)詫異] 6.借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與之(給) 7.即(馬上)書(書:寫)詩四句,并自為(題寫)其(自己的)名(名字),收族為意(聚、團結),傳(傳送)一鄉秀才觀(觀賞)之。 8.自是(從此)指物作詩立就;(立刻完成) ,其(指“詩”)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觀者。 9.邑人奇之(以……為奇),稍稍(漸漸)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其父 10.稍稍賓客其父 11.或(有的人)以錢幣乞(求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之、 12.父利其然也(以……為利) 日扳(“扳”通“攀”,牽,引)仲永環謁(四處拜訪)于邑人,不使(讓,此解允許)學 13.不能稱(相當)前時之聞 14.還自揚州(從) 15.復到舅家問焉(復: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況 ) 16.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矣(語氣詞) 17、仲永之通悟(通達聰慧) 18、受之天也(承受) 19.賢于(比)材人(賢:勝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20.卒(最終)之為(成為)眾人(平凡的人)21、則其受于(被)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沒有達到要求)也。22、彼其受之天也(他)23、⑩今(現在)夫不受之天,固(本來)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四、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臨川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隨筆,敘事部分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然后進行議論,揭示道理。本文敘事手法先揚后抑。
五、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于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 “嘗”同“曾”,曾經。
六、一詞多義。
1.書 未嘗識書具(書寫)、即書詩四句(寫)
2.然 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3.就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完成)、蒙乃始就學(開始從事)
4.于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到)、于舅家見之(在)、賢于材人遠矣(比)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5.自 并自為其名(自己)、還自揚州(從)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
6、夫:今夫不受之天(指示代詞,那些 ) 夫起大呼(丈夫 )《口技》
7、賓客: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口技》
8、之: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卒之為眾人(助詞,不譯。)
9、.聞:a.聽說,eg:余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10、.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11并:a.連詞,并且,eg:并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2、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七、古今異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古義:此,這 今義:判斷詞
2.或以錢幣乞之 古義:有的(人),不定代詞 今義:或許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古義:文采和道理 今義:文章內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4.泯然眾人矣 古義: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義:許多人,大家
八、詞類活用。
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名詞作狀語,每天,天天。
2.父異焉: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感到驚異,對……感到詫異。
3.邑人奇之:形容動詞作意動詞,以…為奇。對……感到驚異。
4.稍稍賓客其父:名詞作動詞,把…當作賓客。
5.泯然眾人矣: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
6.父利其然:名詞作意動詞,以…為利。
7、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8、“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1)、“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譯為:不讓方仲永學習。
(2)、“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譯為:我叫方仲永作詩。
(3)、“還自揚州”即“(我)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 譯為:(我)從揚州回鄉。
(4)、“受之天” 即“受之(于)天”,“之”后省略“于”。 (我)先天得到的。
2、狀語后置句式:“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 譯為:從揚州回鄉。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③余聞之|也久
十、課文理解
(1)理清文章結構。
一、(1-2):敘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的發展變化。
①“不使學”是泯然眾人矣的原因。 ②由神童到平庸,為議論鋪墊。
二、(3):闡明作者觀點,點明原因,議論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這篇文章的敘事部分一氣貫通而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請認真閱讀敘事部分后填空。
⑴從“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詳寫仲永才智極盛。
⑵從“十二三矣 ”到“泯然眾人矣”略寫仲永才智枯竭。
⑶從“父利其然”到“不使學”略寫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傷仲永》這篇課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這一部分包括兩段,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第一段又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開頭至⑤句)寫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具有非凡的作詩才能;第二層(⑥句至⑦句)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退,終于成為普通人。第二段也分為兩層,第一層(首句至③句)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二層(④句至⑤句)寫成年后的方仲永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第二部分議論就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強調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議論部分為兩層。第一層(“王子曰”至“不至也”)寫提示方仲記才能泯滅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第二層(“彼其……”至文末)寫由方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結局更加可悲。
(四)中心思想: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傷仲永》借事說理,通過方仲永由聰明變為平庸的故事 ,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教育的關系,強調了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成才的重要性。
十一,內容填空
(1)、填空題。
1、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由幼年時天資過人到后來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闡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這種敘議結合,就事說理的好處是以真實生動的事例說明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給人以意味深長的思考。
2、安排材料,詳略得當。課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略寫父親的貪利之舉導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終淪為平庸的情形。這樣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3、先揚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寫幼年時方仲永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學”為下文埋下伏筆是“抑”。采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表明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于人”這一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態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語言精當,言簡意豐。例如寫幼年方仲永的表現時,用“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其父行為時,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貪圖錢財、目光短淺的特點;用“環謁”一詞形象地刻畫出他貪則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筆墨凝練,言簡意豐
5、事實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從鄉鄰的“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其二,從其父的角度來看,“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三,從方仲永本人來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號內填原文)
(2)、用原文回答問題。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3、方仲永五歲作詩能“指物作詩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就“泯然眾人矣”。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是: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C以養父母、收族為意D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父親“不使學”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6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
7、點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個字是:不使學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轉變為“凡人”的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來,方仲永“卒之為眾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一句話是:泯然眾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時候是位“奇才”,長大后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的原因的語句是: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變成普通人的個人、直接原因的語句是:不使學。
13、仲永變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寫《傷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15、在學業上,不管天生聰明與否,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有三個階段,請分別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⑵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⑶泯然眾人矣。
17、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認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兩個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成才更為重要。
18、“不能稱前時之聞”中的“前時之聞”具體指: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十二、開放性試題
1、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
答: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
2、“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對“未嘗識書具”、“ 不使學”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
3、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
4、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熏陶。
5、仲永的天賦才華從哪些事情可以說明,請舉兩例。
答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書詩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6、方仲永具有怎樣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答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7、作者為什么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
答:為了強調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才能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悟到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
8、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義?
答:“奇”是“以……為奇”的 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會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縣人的承認。
9.“父異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異”。仲永自身的“異行”,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略加分析。
答一異在五歲時忽啼求書具,二異在不學而能書,三異在不學而能詩,四異在方仲永決不是偶而能寫首把詩,而是“指物作詩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10、從“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貪圖錢財,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1、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什么?其具體做法怎樣?
答仲永的父親“不使學”是因為“利其然”也,其作法為“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1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眾人矣”?
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13、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14、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天資聰慧時應該怎樣做?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他為什么會這樣做?
答:因材施教,及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使學”;父利其然也、世隸耕、“邑人”的“捧殺”。
15、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16、“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啟下
17、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8、如何理解“得為眾人而已耶”?
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
19、“泯然眾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方仲永“泯然眾人”感到哀傷、惋惜。
20、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 各階段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21、文章最后一段的表達方式是什么?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議論。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性
22、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它有哪幾層意思?為什么要“傷”?
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嘆息仲永的不自覺努力;嘆息仲永父親的利益熏心;嘆息一個人才的流失。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
十三,談啟示、感想、道理題
1、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習本文,你受到什么啟發?)文中什么地方集中體現了這個道理?
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繼續努力學習新知識,也很難取的成就;天賦較差的,如果不學習,結果更是不堪設想。作者說明了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強調了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議論集中體現了這個道理(作者觀點)。
2、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么?讀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人成材的關系。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述了什么道理?對作者的評論你有什么看法?
答:強調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說明了后天學習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變,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很重要的。
4、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你認為人的天資和 后天教育培養是什么關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揚自己的長處,繼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后天教育更為重要。
5、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6、如果你天資聰穎,是 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后,我要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7、如果你學習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8、有人說:學習的好壞,完全取決于一個人天賦的高低,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不同意。一個人學習的好壞與他的天賦有關,更與一個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只憑借天賦,不加強后天學習,將會成為平庸之人。
9、學了這篇文章后,某班級舉行了一個辯論會,請你結合本文給甲乙雙方確定各自對立的觀點,并作為反方反駁正方的觀點,要做到有理有據。
【正方觀點】天賦決定成才。 【反方觀點】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條件。
【反駁】我方認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條件。天賦對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為成才提供一個基礎,對成才并不能起到決定作用。人的知識、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賜給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內容。科學研究表明,先天沒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沒有多大差別,而形成后天差異的根本原因卻是后天教育的環境、內容、程度以及個人的努力程度決定的。研究證明,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的腦細胞比常人多千百倍,這是后天用腦的結果。——“天才在于勤奮”,“教育創造英才。”
10.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是一個貪圖小利、目光短淺的人;
我最想對他說:示例:一個人的天資再好,沒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11.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語文活動課上,老師讓你組織一場即興演講,題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為自己設計一個簡短的導入語吧!
我的開場白:參考:方仲永由少時的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令人扼腕長嘆,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讀完本文后,相信我們一定有許多感慨,就讓我們自由的暢談一下吧!
②古代有不少勤奮好學的成語典故,請寫出成語、人物典故各兩個。
有關勤奮好學的成語: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學而不厭等
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蘇秦懸梁刺股、孫康映雪讀書等
12、學習本文的啟示:
啟示一: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啟示二:應該由自己努力加強后天的學識和修養。啟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難作為一塊墊腳石。
啟示四: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殘人才。
啟示五:孩子的成長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
啟示六: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13、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贈言: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于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 ----愛因斯坦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學習!學習!!!——高爾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愛迪生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歌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