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這是《濟南的冬天》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略讀課文。
本文抓住“溫晴”這一文眼來構思,角度獨特,描繪出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之情。本文思路清晰,描繪景物有條有理;在描寫景物時,語言準確生動,清新樸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因此,我認為本文的教學切入點應該是要學生在反復朗讀、把握作者寫作思路的基礎上,品味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贊美、熱愛之情,受到美的熏陶;把教學重點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處——就是能夠抓住主要景物的特點,把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的寫法上。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過前一課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學到可以從多種角度(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去描寫景物,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學習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在小學階段也已學了不少的寫景散文,懂得比喻、擬人等一些修辭方法可以使語言更生動形象。現在能否換用另一種形式讓他們更喜歡,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修辭方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呢?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如何創設合適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感知和品味文章的語言,成為本課教學的關鍵。
設計理念
本著新課程提倡“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精神,努力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表達自己對本文內容和寫法的理解和體會。
教學模式
本節課教學采用“四環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誘導激發,明確目標——自主感知,合作交流——指導方法,引導深化——歸納總結,強化重點。此模式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為目標,通過激發興趣,引進情趣,增加語文教學的生動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拓展思維,確保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性;通過導讀導學,精講點撥,體現教師的主導性;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3、培養善于觀察和發現身邊的日常生活美點的能力,感悟生活的美,熱愛生活。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學習、體會本文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二)難點
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教學流程
一、誘導激發,明確目標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導語: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請大家回顧一下本文的寫作思路和主要內容。
陽光照耀下的山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
天氣:溫晴 城外的遠山 贊美、熱愛之情
水
預設操作方法:由教師提出復習問題,啟發學生就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教師及時板書。注意生與生、師與生間的補充與評價。教師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檢測舊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品質。
(二)交待目標,定向學習
學習目標:1、學習、體會本文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仔細揣摩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預設操作方法:由教師以強調的語氣交待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簡要的進行板書:1、抓住景物的特點;2、揣摩生動形象的語言。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調整思維方向,做到學習有的放矢。
二、自主感知,合作交流
教師過渡語:優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壺醇濃的酒,越品會越發清香,越飲會越有滋味。今天,就讓我們端起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開這瓶醇濃的酒,細細品味。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一)自主學習,交流心得
預設操作方法:學生自由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之后,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為什么喜歡。有些學生可能不知從哪些角度談,教師可伺機點撥:可以從描寫景物的特征、描寫景物的順序、運用的修辭方法和作用等角度去思考,抓住關鍵性的語句。如,“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作者不說“沒有風”,而說“沒有風聲”,說明濟南的冬天風很小,從而非常準確、貼切地表現出濟南“溫晴”的天氣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啟發和點撥,引導學生掌握欣賞文章的方法,并使思維活躍起來。
(二)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濟南的山和水分別有哪些特點?
2、作者在第三段中描繪雪后的小山有什么順序?(抓住關鍵性的詞語)
預設操作方法:先讓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回答;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觀察學生的反映,如果有學生發言,就馬上解決問題;如果沒有發言者,教師就及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疑難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可能只從修辭和情感的角度去品味,而忽略或不會從抓住景物的特征和描寫景物的順序的角度去品味。因此,教師可作為學習者,從這兩個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三、指導方法,引導深化
師生共同圍繞如下關鍵語句,進行品味:
●抓住描寫景物的特點:
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陽光照耀下的山的特點)
2、那些小山太秀氣!(薄雪覆蓋下的山的特點)
3、這是張小水墨畫……(城外的遠山的特點)
4、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水的清澈透明)
●按順序描寫景物:
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描寫景物的順序基本上按自上而下的順序)
●景物描寫中流露出豐富的感情:
1、直接贊美、抒情:
(1)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
(3)那些小山太秀氣!
(4)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2、創設優美的意境,境中飽含深情。
(1)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2)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
3、運用比喻、擬人方法,交景物描繪得形象生動,十分可愛。
如把濟南的小山比作“小搖籃”,把城外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濟南的水面、天空比作整塊“空靈的藍水晶”,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而將景物擬人化,更令人感到親切。如寫濟南老城,“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溫情脈脈,非常動人。再將山坡上繽紛的色彩,說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此外,寫山腰的薄雪“忽然害了羞”,岸邊垂柳還在水中“照個影兒”,描寫得情態可掬。
●語言準確生動、清新樸實:
如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不說“冒著熱氣”,而說“冒著點熱氣”,用詞很講究分寸。“冒著點熱氣”,表示“溫”,這正符合濟南冬天的特點。若說“冒著熱氣”,就顯得“熱”了,表達就過分了。
文中寫景時,用“曬”“睡”“鑲”“臥”等詞,都非常準確、生動。
文中語氣詞的運用體現了口語化的特點,語氣舒緩,樸實親切。如下:
(1)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把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慨和贊嘆之情傳達出來,而這種感慨和贊嘆之情又是在不經意間表達出來,讀起來讓人感到自然、親切。)
(2)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不僅表達了推測的意思,而且增加了商量的語氣,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讀起來非常親切。)
(3)那水呢,不但不結冰……(使語氣變得更加舒緩、自然。)
●標題與結句的含義:
標題“濟南的冬天”,是指所寫提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是別處的冬天。而結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因上文具體描繪了冬天里濟南山水特有的明麗色彩,此句用“冬天”來修飾濟南,就反映出在冬天這個特定季節里,濟南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魅力。這也與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遙相呼應,使文章結構顯得十分嚴謹。
板書內容:小搖籃、秀氣、小水墨畫;溫暖、清亮
預設操作方法: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充分肯定學生所說的喜歡理由,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因為這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成果。同時教師伺機地點評,使學生了解相關的修辭及寫作知識,并提示學生可以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重點,進行板書。
【設計意圖】品味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掌握抓住景物的特點、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四、歸納總結,強化重點
教師過渡語:學了《濟南的冬天》和《春》這兩篇寫景散文,你獲得了哪些寫景的技巧?
板書內容:1、細致觀察,語言準確。
2、運用修辭,語言親切、生動。
3、描寫景物,抓特點、按順序、融感情。
預設操作方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教師伺機啟發、點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煉準確的語言,及時板書。完整的板書完成后,讓同學們把板書內容抄在課堂筆記本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的意識和能力,強化所學的知識,指導學習方法,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五、教師結束語
結束語:法國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們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不同的風姿。只要同學們細心的觀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選準角度,在描繪時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并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其中,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寫出美妙的文章來。那就讓我們從今天起觀察我們的校園,描繪校園的冬天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布置下一周的作文內容。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陽光照耀下的山——小搖籃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天氣:溫晴 城外的遠山——小水墨畫 贊美、熱愛之情
水——溫暖、清亮
寫作技巧:1、細致觀察,語言準確。
2、運用修辭,語言親切、生動。
3、描寫景物,抓特點、按順序、融感情。
【品評】
首先,優化了教與學的策略。本節課教學設計采用了“四環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誘導激發,明確目標——自主感知,合作交流——指導方法,引導深化——歸納總結,強化重點。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這一教學模式為教學提供了相對具體而系統完整的教學行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節課教學活動的規律,達到了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實現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
其次,精心確定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其表現為:一是關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積累語言,感悟語言,欣賞語言,運用語言,創造語言,豐富發展語言。二是關注引導學生在“讀得懂”這一篇的同時“懂得讀”這一類。也就是說,本節課教學設計注重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三是關注學情,尋找合理的“學習起點”,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
再次,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倡導用這些活動來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其具體表現為:用能“一線串珠”的“主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從而整體地帶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讀,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并將課堂引向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極大地激發學生研討的熱情,課堂氣氛也會因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從而可以有效地開展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本節課教學設計注重了預設充分。其表現為:每一教學環節的進行都有充分的教與學策略的預設(無論是教師的“教”的策略還是學生的“學”的策略都有具體的交代),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指導與糾正的策略也有的充分的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及時評估,才有可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建立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實現“以學定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