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楊修之死》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文概述]
本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楊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的主要內容。原回目是從戰爭發展的進程著眼,反映三國交戰情況。本文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七個小故事:一合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吳質事件、鄴門事件、答教事件、雞肋事件。最后楊修因“雞肋”事惑亂軍心而怒斬之。曹操殺修的心理過程應當說是漫長的,忍耐的,忍無可忍的;而自恃聰明的楊修竟渾然不知,得寸進尺,終招殺身之禍。就這樣,一個恃才放曠,不知韜光養晦的名士楊修死在了刀斧手下,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楊修之死》,羅貫中,九年級上冊)
[思維拓展]
楊修之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于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并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二是由于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寵的斗爭之中,在曹丕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曹操身后的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少掉他的。可以說,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聰明反被聰明誤。看來一個人聰明有才華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用到點子上,又不能謙虛謹慎,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經典語句]
1.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2.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3.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
4.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5.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6.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素材轉換]
有了人類社會以來,便有了人才的問題。人才有時所以能夠真正地成為人才,又是需要需要“伯樂”來發現的。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是一樣的。有人說:是金子就會發光。但金子不一定埋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光,被埋起來不得見天日的金子自然也就放射不出光來。對于人才,發揮他的聰明才智是最大的獎賞,浪費人才是最大的失誤,壓抑人才的人更無異是劊子手。人才一旦對人才實施迫害,遠遠比非人才來得慘烈殘忍得多。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就是作為人才在無可奈何時的呼喊或者對用人者的呼喚與企盼嗎?楊修應該是一個人才,但他因恃才放曠,鋒芒畢露而又自作聰明而丟了性命。楊修之死,事出必然,以死勸世,教訓千古。
[運用方向]
1.談人才 2.談用人 3.說標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