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4
這是七年級《孫權勸學》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4月13日,我繼續到西羊羔中學聽課學習。這天我聽了七年級《孫權勸學》這一課,感觸頗多,因為我也剛剛講完這節課。
從整體上來說,西羊羔中學的這位語文老師的課氣氛異?;钴S,雖然不是那么明顯地采用了小組模式,但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了。首先從背景的介紹上,這位老師詳細地介紹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這是我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因為有了對歷史知識的充分了解,學生才會更準確、更容易地理解文章,而我在處理背景知識的時候,往往都是一帶而過。第二,在語言的使用上,這位老師的語言通俗化、生活化,這樣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降低理解難度。但是通俗過度了,就會有失精準,這主要體現在文言文的翻譯上。我覺得文言文的翻譯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過度口語化的語言,不免會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例如有這樣一句話,“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是呂蒙對魯肅說的一句話。在這節課上,這位老師翻譯為“我早就進步了,長兄你怎么知道得這么晚”。我覺得應該是“長兄你怎么明白事理這么晚呢,”而且這個“事理”應該指“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不是指呂蒙進步這件事。所以課堂語言應該做到通俗化和科學化的相結合。第三,我覺得這位老師這節課上得特別實在,在課堂上他運用多種方式反復讓學生記憶原文和文言詞匯的意思。通過這一節課,我認為學生記憶得八九不離十了,識記的目標我想應該充分達到了。比較自己的課,卻有華而不實之嫌。第四,與這節課相比,我覺得應該算是自己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之前,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三位人物,理清他們各自說了哪些話,然后在分角色朗讀。直接讓學生讀,會導致學生不知何人說何話的結果,不知道自己該讀哪兒。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習,我覺得應該抱著一個謙虛、批判的心態。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虛心學習。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人無完人,一節課肯定會有弊端,這時應該用“挑剔”的眼光去發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謙虛、批判的學習心態應該會使自己真正有所學、有所得。西羊羔中學之行,我收獲頗多,滿載而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