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3
這是《自然災害》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 自然災害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災減災是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自然災害類型:天文災害(如太陽風暴導致通訊中斷、磁暴等)、氣象災害(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霜凍雪災等、酷熱、雷擊、冰雹、大風、干熱風、龍卷風、濃霧及沙塵暴等)、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災害(農林病蟲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災、生物入侵等)。
特別注意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的差異。環境問題是人地關系的產物,是人類活動中與自然環境不相適應得行為對環境的危害,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2. 自然災害的發生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有一定規律可循:區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以及關聯性等。
3.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誘發或加劇自然災害,但人類也可以采取正確的行動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減災包括監測、預報、防災、抗災、救災、災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災害高風險區人口、資產密度的提高,是災害損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經濟發達地區往往防災抗災能力強,災害危害程度較輕,相對損失小。防災減災的重點地區是城市。
4. 我國地域廣大,海岸線漫長,自然條件復雜,位于典型的東亞季風區和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頻繁和嚴重的國家之一。
5.主要的防災減災措施有:加強災害研究工作,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防災減災工程;加強生態建設;健全減災工作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社會應急機制,加強災害管理;加強減災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加強災害保險工作。減災就是增加效益。
※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崩塌)
地質災害的相關性 實例:川滇黔地區形成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該區域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地震震級高(主災);區域斷裂發育,巖石疏松破碎,風化嚴重(主災帶來的結果);(季風氣候區)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促進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關聯災害)。相關研究:流水搬運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攜帶的泥沙物質逐漸沉積下來;風力搬運途中,當風力減小或氣流受阻時,便導致沙塵堆積。始終抓住速度的變化,流水速度的降低是由于地形地勢的改變。
對所有自然災害,采取的對策共同之處: 1.加強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預警系統。2.實施一些預防措施,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如:RS、GIS等。3.建立健全各種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4.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以及減災意識。也應注意,對于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應針對人類不合理活動加以治理。如:洪澇災害—恢復植被;沙塵暴—恢復植被,(控制載畜量,退耕還林,還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3.氣象災害危害大、破壞大的綜合分析:a災害本身危害大、破壞大 b 區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交通建設滯后(經濟不發達地區) c居民防災減災的意識薄弱 d無有效的預警系統 e區域特殊的地質地貌環境
4.臺風、寒潮的有利因素: 臺風:緩解伏旱帶來的旱情。寒潮:減少病蟲害
5.沙塵暴產生的原因綜合分析:①亂墾、濫牧、過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壞,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擴展。②冬春季節少雨,氣候干燥,土質疏松。③快行冷鋒過境,有大風天氣。
6.治理沙塵暴合理化建議:①建立和完善沙塵暴的動態監測體系。 ②實施以保護和發展林草植被為核心的治沙工程。③保護好現有的沙丘植被,鞏固擴大沙漠綠洲。④在亂墾濫牧地區盡快退耕退牧,還林還草。⑤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7.我國區域災害:東北:暴雨洪澇、低溫冷害、干旱 西北:干旱、冰雹。 華北:干旱、暴雨洪澇 華南:暴雨、低溫冷害、干旱、熱帶風暴、冰雹、臺風 長江中下游:暴雨洪澇、干旱、熱帶風暴、風暴潮、海嘯 西南:暴雨洪澇、低溫冷害、干旱、冰雹、臺風--是指受臺風影響,臺風中心不能到達四川
8.氣象災害綜合防治:①加強監測和預報;② 2是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③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④植樹造林種草,營造防護林。
低溫對策:警報、地膜覆蓋、大棚溫室技術;
少水對策:引水灌溉、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改進耕作制度,改善生態環境,選擇抗旱品種,加強水利建設,營造防護林;
多水對策:修筑堤坎、整治河道;排水、增加如海口;修建水庫、建分洪區;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
防沙對策:退耕還林還草
※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生態破壞:即環境退化(森林破壞或森林的調節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生物多樣性減少、河流湖泊萎縮、濕地破壞、耕地減少)
研究:坡地開墾、圍湖造田對湖泊及其下游的環境影響:湖泊淤積,湖面縮小;生物多樣性減少;調蓄功能減弱,加大下游洪災威脅。
高考試題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一般指生態破壞。環境退化(森林破壞或森林的調節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利用資源,造成植被破壞而產生的結果。土壤鹽堿化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產生的結果。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是過渡使用礦物燃料產生的結果。所有人類的不合理活動都會產生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高考經典詮釋
1、(04 北京文綜)內力作用在該地形區(云貴高原)的具體表現有哪些?(8分)
2.04 全國文綜)簡要說明形成該區域(西南橫斷山區)地形特征的內外力作用。(12分)
3、(05 全國卷1)簡要說明喀拉喀托火山噴發的原因。(7分)
4、(05北京文綜)分析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2分)
5、(05江蘇文綜)讀我國西南局部地區主要地質災害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
(1)從地殼運動、氣候和災害成因上的關聯性等方面,簡述該地區地震、泥石流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6分)
(2)簡述該地區泥石流頻發的人為原因。(1分)
6、(04 全國卷3)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7、(09 福建卷40 B)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8、【熱點材料】新華網電:2010年4月,菲律賓南萊特省圣伯納德鎮發生特大泥石流災難,方圓5至7公里的土地剎那間變成一個巨大泥潭,300多座房屋被埋沒。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試分析菲律賓吉恩薩貢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傷亡的可能原因?
9、(06 全國卷Ⅱ)沙塵暴是指強風從地面卷起大量沙塵,使大氣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氣現象。圖5示意我國沙塵暴主要活動路徑和強沙塵暴多發區;圖6、圖7依次表示1464~1913年華北地區沙塵暴按月份累計次數和逐年統計次數。分析圖5~7,回答下列問題。(1)西路沙塵暴先后影響的兩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塵暴先后影響的地理區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50
150
250
350
1
4
7
10
圖6
沙塵暴活動路徑
強沙塵暴多發區
圖5
西北路
西路
北路
北偏東路
圖7
1864
1904
1824
1784
1744
1704
1664
1624
1584
1544
1504
4
8
0
12
(3)說明圖5中強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7分)
(4)指出圖6所示的沙塵暴季節分布特點,并說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圖7顯示的450年間,沙塵暴發生次數的變化呈現出 的規律。在明王朝滅亡時,沙塵暴約發生了 次。(5分)
重凍害區
嚴重凍害區
凍害區
輕凍害區
無凍害區
宜昌
甲
110°
115°
柑橘凍害分布示意圖
30°
35°10、(04 天津卷)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4分)
11、(05 江蘇文綜)簡述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6分)
12、(06 廣東地理)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熱草原氣候區社會貧困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印度
墨西哥
菲律賓
馬來西亞
坦桑尼亞
越南
0
50
100
150種
哺乳類
鳥類
圖13 13、(09 山東文綜)圖13是2000年世界瀕危物種數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國家的瀕危哺乳動物、鳥類種數統計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歸納圖中瀕危物種分布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4分);分析印度尼西亞瀕危物種數量較多的原因。(6分)
44°N
112°
116°
年降水量/mm
沙地
圖 6 14、(09 寧夏卷)一般而言,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的葉片總面積越大,生長速度和蒸騰量越大。圖6所示區域50多年來,年年植樹,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蓋率不到1%。根據干濕地區的劃分,圖示區域屬于 區。在該區域進行生態建設,如果有①植樹造林、②種草、③自然恢復三種措施,你傾向于哪一種?請說明理由。(14分)
15、(08 四川卷)說明右圖該國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人為原因。(10分)
200
28°
84°
88°
▲
▲
▲
▲
▲
▲
200
8172
8201
8156
8201
8844.43
8586
圖 例
國界
河流
山峰/m
等高線
▲
200
圖7
16、(06江蘇地理)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自然災害0315
1.地震、地熱、有色金屬礦、變質礦、地質構造等。
2.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強烈擠壓,地殼不斷隆升(地殼運動),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在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流水的侵蝕和切割作用(流水作用)
3.兩大板塊互相擠壓,板塊界線附近深處巖漿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噴發。
4.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5(1)該地區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由于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災害突發 (2)人類對植被的破壞
6.自然原因:① 山區面積廣大,巖石破碎,風化嚴重;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人為原因:④ 對植被的破壞
7.【答案】地質:地質構造不穩定;巖性疏松;地形: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相關性:地震發生引發表物質滑落,阻塞河道;氣候: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水文:山區支流多,河流水量較大。
地質災害形成的綜合性分析:災害發生的強度、頻度不斷提高的原因要運用綜合思維,從自然和人為因素去分析: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發展密集,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
8.自然原因:(1)地質原因:地質結構特點是導致菲律賓泥石流主因,該地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處在菲律賓海溝的邊緣,受眾多斷層影響,基巖嚴重破裂或碎裂,易于風化和侵蝕,(2)地形原因:山地多,海拔相對高度大,陡峭高山眾多(3)氣候原因:該地是西太平洋臺風和風暴吹襲菲律賓的必經路徑,拉尼娜現象帶來連日降雨,涵養的雨水量超過了極限,連綿暴雨增加土體重量,造成巖土松懈和不穩定(4)植被原因:椰子園的樹木根系短淺,無助于減少水土流失。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大量砍伐原始樹木,使許多山區幾為“禿山”,脆弱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2)過度開發、開礦破壞了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3)災害防范機制不完善,當地村民的防范意識薄弱(4)房屋結構多是木質,抵御能力低,容易被壓塌掩埋,(5)技術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落后影響了救援工作
研究:答案中的地質、地形、相關性、氣候、水文等詞語是思維過程,在答題中可不寫。
※氣象災害: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沙塵暴;
9、【試題解析】本題整體難度中等,比2005年文綜卷36題難度略有下降;考查形式這幾年保持一致,還是以區域地圖引入,區域圖成為考查內容和要求的重要載體,考查學科內綜合分析能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第5小題的最后一問,在36題傳統地理題里穿插了歷史知識,雖沒太增加試題的難度,但加大了學生思維轉換,充分體現了文綜試卷的綜合性特點。此題主要考查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考查了學生對中國地理主要地形區分布情況的掌握;二是考查了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如形成原因、出現時間等;三是考查了學生讀圖閱圖能力和結合圖表系統語言表達能力。第1、2小題主要考查對于基礎知識(我國主要的地形單元)的掌握情況和區域地圖識圖能力,第3小題考查語言概括能力,第4、5小題考查讀圖獲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重視學生的答題規范和方法技巧,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高。【答案】⑴塔里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 ⑵準噶爾盆地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⑶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黃土)方布,植被稀疏。 ⑷沙塵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風天氣較多。 ⑸(一定的)周期性(起伏、節律、振蕩、波動等);12。
10.森林減少, 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11.龐大的人口壓力(2分);②資源短缺令人擔憂(2分);③深刻的環境危機(2分)。
12.自然因素:①溫度高,干、濕季明顯,降水季節變化大;②河流徑流變化大,不利于灌溉;③植被稀疏,土壤貧瘠,荒漠化嚴重,生態問題嚴峻,不適宜農耕;④干旱災害嚴重,糧食缺乏,饑荒不斷。 人文因素方面:①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口、環境、經濟惡性循環);②(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基礎落后,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增長緩慢;③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阻礙經濟發展;④債務負擔沉重,教育落后,醫療條件差,疾病加重貧困。
13.【解析】中心詞為地理位置、生物多樣性。行為動詞為歸納、分析。地理位置包含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多樣性減少的原因有自然和人為量方面。
【參考答案】 (1)低緯度或熱帶國家;島嶼或臨海國家。(2)物種豐富(極易丟分),火山、地震、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多;人類過度采伐、毀林破壞了其生存環境;人類過度捕殺。
14.【解析】(荒漠防治的)生物措施。行為動詞為(推測類)說明。題干中: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的葉片總面積越大,生長速度和蒸騰量越大的信息說明森林需水量很大,與環境不相適應。荒漠化的治理要強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結合。【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區 選②或③理由:該區域自然植被為草原與荒漠,森林生態耗水量遠大于草原(森林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片總面積與生長速度大于草本植物),過量植物,會加重區域旱情;種草或自然恢復,較植樹造林更符合自然規律,且投入較少。
15.森林破壞、水土流失 人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傳統農牧業發展,(經濟落后)生活能源需求(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很大)。
16.自然原因: ①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氣候);② 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形);③ 恒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水文、水系);人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壞較多,水土流失嚴重。 研究: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西南季風(替代詞夏季風,但不能使用副高,副高只適用于亞洲東部)強盛,或來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澇災;反之會造成旱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