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3
這是《地球的歷史》課題練習,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選擇題
1.地質年代表由大到小依次為 ( )A.宙、紀、代 B.代、宙、世C.代、宙、紀 D.宙、代、紀
2.云南“澄江化石地”發現大量海生藻類和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據此推斷“澄江化石地”的地質年代為( )
A.新生代 B.中生代C.古生代 D.太古代
讀下圖,回答3、4題。
3.圖中甲、乙兩地位于同一時代的地層是 ( )A.、 B.、 C.、 D.、
4.關于圖中地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到地層的厚度一樣B.每個地層中都含有化石C.年齡最老的是D.甲地地層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層形成早
5.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說是生物的進化史,下列關于期間生物的匹配不正確的是 ( )
A.古生代——魚類和蕨類B.前寒武紀——藍藻C.中生代——鳥類D.中生代——三葉蟲
生物是在地球發展歷史中產生的,但在地質歷史時期也經歷過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環境變化階段,導致大量生物物種衰退和滅絕。據此回答6、7題。
6.從原核生物細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細胞生物的時間是在距今約 ( )
A.20億年前 B.14億年前C.0.7億年前 D.6億年前
7.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的時期是 ( )A.元古代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紀D.中生代侏羅紀
8.揭開欣欣向榮的生物系統演化進程序幕的生物是 ( )
A.原核細胞生物 B.爬行動物C.真核細胞生物 D.無脊椎動物
9.下列哪一項的變化使得恐龍生存的環境更加惡劣 ( )
A.氣候變化B.植物變化C.各自然要素都發生了變化D.水的變化
10.盛極一時的恐龍突然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的地質歷史時期是 ( )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紀D.新生代
第四紀地質時期約從260萬年前開始至今,在這段時間板塊運動很小,但氣候不斷變化,冰河期與間冰期交替,且會影響海面高度。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間冰期是兩次冰期間氣候變暖的時期。讀我國江南某三角洲第四紀堆積剖圖(下圖),回答11、12題。
11.圖中堆積物地質年代由老到新排列正確的是 ( )
A.Q1>Q4>Q3>Q2 B.Q1>Q2>Q3>Q4 C.Q4>Q1>Q2>Q3 D.Q4>Q3>Q2>Q1
12.圖中顯示,冰期最長的是 ( )A.Q2前冰期 B.Q2期冰期C.Q3前冰期 D.Q3期冰期
讀圖,完成13、14題。
13.甲、乙所示的兩個地質年代分別是 ( )
A.古生代、中生代B.中生代、古生代C.古生代、元古宙D.新生代、古生代
14.乙時代的末期 ( )A.蕨類植物明顯衰退B.恐龍滅絕C.出現被子植物D.爬行動物盛行
下圖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類型出現的時間范圍,橫向寬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種越多。讀圖完成15~17題。
15.下列生物中,出現最早的是 ( )A.爬行類 B.鳥類C.兩棲類 D.魚類
16.爬行類動物物種最多的地質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宙 D.新生代
17.隨著環境變遷,生物在不斷進化。新生代時期生物發展階段進入 ( )
A.爬行動物時代B.哺乳動物時代C.海生藻類時代 D.裸子植物時代
二、非選擇題
1.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當時的地質年代是______代。
(2)該地質年代的典型動物是______。
(3)這個地質年代__________地帶地殼運動激烈,形成高大的山系。
(4)這個地質年代除了是石油生成期外,還是重要的______時期,也形成了豐富的______礦產。
2.讀地層對比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正常情況下,地層是按順序排列的,老的在____, 新的在____,呈層疊狀態。
(2)沉積巖的形成屬于______(內力、外力)作用,其能量來源主要來自________。
(3)該圖反映了沉積巖的兩個重要特征是什么?
(4)地點出現缺失B地層的現象,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3.從時間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是指距今1萬年以前,以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為特點,時間尺度在10萬年以上。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地質時期經歷了三次大冰期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冷暖狀況而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過程中,時間較長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
(3)就干濕狀況而言,新生代主要以____________期為主。
(4)恐龍滅絕時期的氣候特點是____________。
高一年級——地球的歷史答案及【解析】
一、選擇題
1.【解析】選D。地質年代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紀。
2. 【解析】選C。海生藻類和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是古生代的生物各類,由此推斷“澄江化石地”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
3.【解析】選D。由圖中各巖層所含的化石可知與、與是相同時代的地層。
4.【解析】選C。在地層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地勢不同,沉積有差異,地層厚度不可能相同;圖中地層中沒有化石;與地層相同,地層最老;甲地地層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層形成晚。
5. 【解析】選D。前寒武紀是藍藻繁盛時代,古生代的泥盆紀是魚類和蕨類時代。石炭紀和二疊紀是兩棲類的繁盛時代。海生無脊椎動物三葉蟲出現在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時代。中生代是爬行動物和鳥類時代。
6. 【解析】選B。大約14億年前,從原核生物細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細胞生物。
7. 【解析】選C。生代寒武紀,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
8. 【解析】選D。無脊椎動物是揭開欣欣向榮的生物系統演化進程序幕的生物。
9. 【解析】選C。自然地理環境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因此是各自然要素都發生了變化。
10. 【解析】選B。盛極一時的恐龍突然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的地質歷史時期是中生代末期。
11.【解析】選D。讀圖可知,圖中巖層均為沉積巖層,Q4巖層位于底層,形成年代最老,而Q1位于最上層,形成年代最晚。
12.【解析】選C。讀圖可知,圖中冰期與冰期之間為間冰期,是相對溫暖時期,外力以沉積作用為主,堆積物將地勢低洼地區逐漸填平,而Q3時期沉積巖層最厚,說明在該巖層沉積形成以前冰川分布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帶來的堆積物最多。
13.【解析】選B。圖中乙代出現兩棲動物和蕨類植物,故乙為古生代;甲代裸子植物繁盛,出現被子植物,故為中生代。
14.【解析】選A。乙時代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類植物明顯衰退,出現裸子植物;恐龍滅絕的時代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現在中生代,爬行動物盛行為中生代。
15.【解析】選D。第15題,結合動物演變的規律,四個選項中生物出現由早到晚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
16.【解析】選B。中生代是爬行類動物盛行時期。
17.【解析】選B。新生代為哺乳動物大發展時期。
二、非選擇題
1.【解析】第(1)、(2)題,讀圖可知,圖中生物為恐龍,恐龍為中生代的典型代表動物。第(3)題,環太平洋地區在中生代出現了典型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高大的山系。第(4)題,中生代是石油、煤炭和金屬礦產的生成期。
答案:(1)中生
(2)恐龍
(3)環太平洋
(4)成煤 金屬
2.【解析】第(1)題,根據沉積巖層的形成,越往下越早生成,故判斷老的巖層分布于下面,新的巖層分布于上面。第(2)題,沉積巖是由于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受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外力作用的結果。其能源主要來自地球外部,主要為太陽能。第(3)題,圖示反映了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和含有化石。第(4)題,結合沉積作用和侵蝕作用可分析。
答案:(1)下 上
(2)外力 太陽能
(3)含有化石;具有層理構造。
(4)沒有沉積;或沉積后又被侵蝕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