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9
這是《有趣的漢字》聽后思,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聽了朱老師的課《有趣的漢字》,因為是跨學科聽課,又是第一次欣賞類的美術課,給我很多的感慨。首先是朱老師,雖然是一位新老師,但是教態自然,語言幽默,讓整個課堂氣氛充滿歡笑。學生學習輕松自在。
總觀這節課,設計理想,開始從甲骨文入手,在學生好奇中層層入題,引出“書畫同源”,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了解形意來源,具有趣味性。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把漢字變成有趣味性和美感的作品。
本次教研活動,重點觀察課堂中教育契機。我思考了一下,課堂教學契機中的提問契機還是寸在一些疑惑的。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問”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鋪天蓋地的“滿堂問”,莫名其妙的“模糊問”,不痛不癢的“無效問”,都會在我們不經意中出現。
記得朱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片段:
出示龜的四種字模型 “猜猜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字?”隨后觀察字,又問“兩個字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其實老師想讓學生回答,字越來越抽象了,正是個過程讓字演變了,學生卻沒有回答上來,最后教師只好自己說出了答案。分析其原因還是在與教師提問時“指向性”不明確。提問目的要明確,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設計,你發問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是辯析能力,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還是要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要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提問走進自己的教學“圈套”里,而不是有這樣的設計意圖,學生卻游離在外。
再如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有爭議的,究竟是讓學生把字變成圖表現出來呢?還是把甲骨文字容入到作品成裝飾作品,教師也沒有說,似乎題意太大,可以縮小些范圍,讓學生活動的目標更明確些。并且在這之前可是讓學生欣賞一些作品,給他們一些啟示,讓他們把思維打開些,而不是都是教師范作的模仿,并且最后一個環節的時間略有不足,在第一次本校上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完成象樣的作品拿出來,不論是技能課還是欣賞課這樣的效果肯定是不會讓人滿意的,如果是欣賞課是否可以把最后一個實踐環節學生作業時候把作業紙換小一些的,也可以節省點時間,如果不改,是否可以把前面壓縮點,多留點時間讓學生作業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