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7
這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賞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大哀默默?
我國傳統文化對“哀”這種情感態度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大哀默默,小哀戚戚。并且文學作品也基本上是按照這種審美心理來塑造不同層次的悲情人物的。那么,西方文學對此又是怎樣理解的呢?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男主人翁羅密歐在朱麗葉死后的絕望表現就典型地詮釋了這個問題。
羅密歐原本是個性情溫和修養極高的貴族青年,當他得知至愛朱麗葉死亡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下子陷入絕望和痛苦的深淵。但是,在他買了毒藥到朱麗葉的墓地殉情而死的大“哀”之際,并非欲哭無淚,欲說無聲,相反,他的絕望恰恰表現為情感起伏多變的言行舉止。
首先,兇狠地恐嚇仆人,無情地咒罵墳墓,用粗暴、煩躁的宣泄表達朱麗葉的死帶給他的巨大打擊。“要是動一動,我就要你的命。”“……那么,我可以對天發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節一節扯下來,讓這饑餓的墓地上散漫了你的肢體。”“我現在的心境非??褚埃瑞I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兇猛無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這些極端有失貴族身份的威脅性話語充分表現了此時此刻的羅密歐已經失去了理智,無法再保持冷靜。“你無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愛的人兒,我要掰開你的饞吻,索性讓你再吃一個飽!”這句話中的怨和恨非常強烈,尤其是“無情”“吞噬”“饞吻”“索性”等詞語,簡直是恨屋及烏,泥土本無辜,但它卻使有情人兒陰陽阻隔,再難聚首,因而也就變得面目可憎。
其次,決斗前,抑制悲傷,試圖善意地勸走情敵(也是家族仇人),決斗后,又溫情地安葬之,遂其心愿。面對帕里斯的出言不遜,羅密歐只是反復規勸:“快快離開我吧,請不要激動我的怒氣”,“我可以對天發誓,我愛你遠過于愛我自己”,“別留在這兒,走吧”。也就是說,羅密歐盡管絕望,是一個自稱“不顧死活的人”,但他并不想傷害無辜,即便是情敵和家族仇人,也是如此。“尊貴的帕里斯伯爵”“啊!把你的手給我,你我都是記錄在厄運的黑冊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個勝利的墳墓里”等等話語則表現了羅密歐被迫殺死對方之后的一種不得已的心態,因為帕里斯已經成為他去見墓中朱麗葉的障礙。羅密歐并不想殺死任何人,但為了與愛人共赴黃泉,則不顧一切。
第三,憧憬墓地,愉快地與死亡訂立“永久的契約”。在羅密歐的心里,葬有朱麗葉的墓穴不但沒有陰森,沒有可怖,而且是“一個燈塔”,“一座充滿光明的歡宴的華堂”,能夠廝守在至愛的人的身邊,即便是墓地,也是最好的歸宿。“歡宴”表現了羅密歐因能重見愛人,且為之殉情而感到快樂、幸福,“充滿光明”、“華堂”則是丈夫對妻子的由衷贊美,正是朱麗葉在羅密歐心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位置,也正是如此的用情至深,所以,令常人毛骨悚然的穴墓也為之生輝,所以死亡此時此刻是如此的讓人心往神馳!
以上僅從三個方面簡析了羅密歐在心愛的人死去后所表現出來的絕望,這種絕望似乎并不是神情冷漠,也不是心灰意涼,更多的時候倒是一種強有力地張揚生命的個性。但是,羅密歐的煩躁野蠻,忍耐寬容和快樂幸福都是非正常的反理智反常態——一個有著良好教養的貴族青年怎么可能對忠心耿耿于自己的仆人講如此狠毒的話,而對待情敵和家族仇人又是如此的寬容和忍耐?這不是親敵仇友么?再者,生命如此珍貴與短暫,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怎么會向往墓地,渴望死亡?總之,文章正是通過充分展示羅密歐在巨大打擊后情感上的起伏變化和心理的復雜紛亂所外化的一言一行來描述他的絕望,這雖然與我們東方“大哀默默”的審美情趣有著較大的差異(當然也有共性的地方,另述),但它同樣淋漓盡致地把羅密歐對朱麗葉的一腔真情表達了出來,而且,還成為千古絕唱。也可以講,這正是需要我們細心領悟的西方文學關于人物形象塑造獨具匠心的地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