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一)、導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并導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并明確
(五)課堂小結: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2、教師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布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杰出的詩篇。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本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