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注釋】
?/P>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3)[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
(4)[張懷民]作者朋友,也貶官黃州.
(5)[相與]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為水生物.
(9)[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他是歐陽修以后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鑒賞】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有一篇古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僅80余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讀后,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切合當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閑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閑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這是多么有意境,這樣的結尾,稱的上“如撞金鐘”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1)選自<<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現在湖北黃岡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