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鄉愁》課例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相關作品;
2、誦讀詩歌,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難點);
3、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4、學會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嘗試詩歌創作,感受創作的樂趣。
教學設想:在誦讀中感悟,在合作中賞析
教具:多媒體
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激情入境:
李白的《靜夜思》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集中表達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寄情明月,這輪皎潔的明月不知寄托著古今多少詩人的鄉愁。思鄉是詩歌永恒的主題,
1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友》
3 從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4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逢入京使》)
5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二、簡介作者
(看屏幕)師抓要點介紹,感染學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臺灣,是臺灣詩人。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讓學生聽配樂朗讀,
2,生伴樂反復誦讀師適時點評,指導朗讀的節奏與語速,并引導學生談感悟到的詩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調;最后,播放四節詩的畫面,學生看畫面在心里默默吟誦,深切感受詩中的意象與情感。
四、合作討論,品味賞析
1.鄉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作者以什么變化組詩?(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3.余光中《鄉愁》一詩的構思特點:
作者在這首詩里,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4.本文表現怎樣的主題?
這是一首抒情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把抽象的 鄉愁具體化、實物化,變成具體可感 的 東西,表達了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結束分離之苦的 強烈愿望。
5.《鄉愁》這首詩的結構美和音樂美體現在哪里呢?
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自由詩的特點。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與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延伸,欣賞詩歌:
1.下面是臺灣詩人席慕蓉的《鄉愁》,根據分析現代詩的方法,
學習這首詩,并說說兩者之間的同異。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相同點:詩人都是選擇幾個深意的形象或畫面來表達同樣的主題,
兩篇都是通過創造性的比喻來書寫心中的愁,兩首都是抒情詩:
不同點:余秋雨詩主要是通過形象來推進詩情,席慕容詩主要通過畫面和
比喻表達對故鄉的懷念;余秋雨詩的思想深度比席慕容詩要廣和深;余秋雨
詩的結構比較對稱,在表達的情感上,席慕容詩相對細膩和纏綿。
2下面是現代詩人李廣田的《鄉愁》,閱讀后,按要求答題。
鄉愁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聽到了在故鄉聽過的明笛,雖說是千山萬水相隔。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偶然間憶到了心頭的,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只是故園旁邊的小池塘,蕭民中,池塘兩岸的蘆與笛。
這首詩中,作者是因為什么而觸動了思鄉的情思?
作者在詩中描述了哪些意象來表達鄉愁?
這首詩與兩位臺灣詩人的《鄉愁》在表達情感及構思上有何不同?
你認為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六請課后欣賞這首詩,并指出與《鄉愁》的異同。
醉漢
(臺灣)非馬
把短短的巷子左一腳十年
走成右一腳十年
一條曲折母親啊
回蕩的我正努力向您
萬里愁腸走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