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兩小兒辯日》評述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文中有一段評述:
兩個小孩論太陽離地遠近,各自根據單方面的現象,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孔子由于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也未能解答這個問題,因而受到他們的嘲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
這段批評式的評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作為課文的導學,就顯得欠妥。《兩小兒辯日》中的“小兒”相當于“孩子”,“辯斗”就是“爭辯”的意思。當時兩個孩子的爭辯相當激烈,引起了孔子的好奇,因而“問其故”。原來,他們在爭辯早晨和中午時太陽的距離遠近問題。兩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似乎都振振有詞,誰也駁不倒誰,使有大學問的孔子也無法判斷。這個故事生動地體現了孩子的善觀察,好思索,愛爭辯的精神。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小小年紀就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并能據理力爭,確屬難能可貴。從求知的品質看,主要在于是否擁有探索的精神,而不在于能否發現應有的答案。因而,兩個孩子能否發現應有的答案,是無關緊要的,而求知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探索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評述中說“兩個小孩論太陽離地遠近,各自根據單方面的現象,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這里用“單方面”來評述,似乎不太妥當,好象對兩個小孩的爭辯略有微詞,似乎只有從兩方面思考問題,才顯得“辯證”。道理確實講得不錯,但如果要求兩方面思考問題,那叫孩子怎么去爭辯?如果沒有爭辯,怎么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建議把蘇教版中的評述“各自根據單方面的現象”修改為“各自根據不同的角度”為妥當。這樣,就對孩子的爭辯所抱有的態度,由“微詞”改為“允許”。蘇教版評述中還說“孔子由于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也未能解答這個問題,因而受到他們的嘲笑”。有關專家研究,笑的含義有上百種之多,而蘇教版偏偏用“嘲笑”來詮釋兩個孩子的“笑”。兩個孩子爭辯不到一致的答案,孔子也無法回答。此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只不過是隨便地笑了一下,即使有一點嘲笑的味道,也是童言無忌。蘇教版卻從成人的角度猜測,簡單斷定為“嘲笑”孔子,不太符合兒童的天性。其實,“兩小兒笑曰”里的“笑”,解釋為帶有“童心”的笑更為貼切,也許是“笑盈盈”,也許是“笑瞇瞇”,也許是“笑哈哈”……
因此,不如把蘇教版中的評述“因而受到他們的嘲笑”,改為“因而受到他們的天真一笑”略為貼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此句評述似乎更顯得牽強附會。列子所寫的《兩小兒辯日》,無非想通過一個生動的“辯斗”故事,表現出孩子愛思索,愛討論,愛探索的主題。從文本看,作者對孩子的探索精神持贊賞態度,毫無批評“片面看問題”的思想。一般來說,分析文章都應該以文本為依據,揣摩出文本固有的主題,不宜脫離文本隨意引申。蘇教版的評述恰恰偏離了這個解讀文本的原則,或多或少帶有隨意拔高主題的主觀傾向。
另外,兩個孩子沒有得出應有的結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試想,就拿當代人來說,即使最全面地看問題,除非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否則又有多少人能解釋兩個孩子所提出的難題?
可見,蘇教版中的評述,既脫離了文本固有的主題,又對兩小兒的觀察、思索、爭辯等探索精神無意之中加以批評。這樣評判兩個孩子的探索精神,實在有求全責備之嫌。盡管蘇教版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這種口吻傳遞給初中學生,就很有可能把萌芽狀態的探索精神扼殺在搖籃之中。
因此,建議把蘇教版中的評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修改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盡管兩個小孩沒有得出應有的結論,但他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爭辯的探索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