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二首》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規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古詩二首》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通過學習,了解古詩描寫的勞動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真摯感情。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
1、讀懂兩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象。
2、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誦讀這兩首古詩。
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和理解,感受作者對勞動者的贊美與歌頌,對社會的強烈憤慨和對農民的同情。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詩詞知識和學習古詩的方法,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借助注解自學讀懂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因此把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情景,融入詩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為了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一方面通過反復吟誦詩句,邊看圖邊想象,帶學生進入到詩的意境之中;另一方面借助教師繪聲繪色的描繪,結合學生看圖,重建詩歌的意境,從而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教學設計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本課教學中主要運用“指導、自學式”教學模式,結合“古詩學習四步法”的學習模式(即:“①解詩題、知詩人----②讀正確、明詩意-----③入詩境、悟詩情-----④感情讀、熟成誦”)努力引領學生以“自學”為主,通過自讀自悟自得,合作互學探究,教師適時點撥獲取知識,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材處理
《古詩二首》作為第六單元的第一課主體課文,從單元設計和編者的角度看,之所以從眾多古詩中選出這兩首詩并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中心主題,即:贊美勞動。所以在教學中要作為一個整體認讀感知,不能機械的一課時學一首詩;結合本次活動要求(古詩教學模式研究,同課異構相關要求)更不能割裂古詩的內在聯系。
兩首古詩,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原因有二:一是第一首詩承載著滲透古詩學習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這一重任;二是第二首詩易學好懂。這樣增大了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運用指導、自學式教學模式,結合古詩學習四步法的學習模式,學習古詩分兩個學習階段:第一首詩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滲透學法;第二首學生按古詩學習方法分步自學。整節課以“勞動”為主線設計流程,開課以學生回憶勞動,師生談話導入,接著學習古詩,感受文中勞動景象,體會詩人對勞動者的贊頌;最后總結延伸教育學生熱愛一切勞動者,熱愛勞動。
六、板書設計:
力求簡潔、明了。一方面體現詩歌的特點(詩人在特點環境中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另一方面力求提煉兩首詩的“契合點”易于比較,更易于對本課進行梳理、回顧、總結使學生形成正確、完整的知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