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春望》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猜猜他是誰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詩人。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世稱之為杜工部。“詩圣”。祖籍襄陽( 今屬湖北),生于鞏縣(今屬河南)。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沉郁頓挫。他的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
三、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起兵叛變,次年六月攻破潼關,長安淪陷。七月,肅宗繼位。
八月,詩人從家中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長安。
《春望》這首詩寫于757年,詩人觸景傷懷。
四、學習方法點撥
學習古詩的方法初讀:整體感知;再讀:把握情感;三讀:品味賞析;四讀: 背誦全詩。
五、詩意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問題
1.首聯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國都陷落,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叢生。描繪了一幅安史之亂后國破人亡的悲慘景象。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主旨)
這首詩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表現了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由于感傷時政,久別思家,反而使詩人見花流淚,聞鳥而驚心,以樂景寫悲情,表達了詩人憂傷國事、恨別思家的深沉感情。
4.賞析“濺”“驚”二字。
“濺”“驚”二字,在句中是使動用法,意思是因感時傷懷,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淚水飛濺,聽到鳥鳴反而使我心驚。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歷來有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流淚,聞鳥兒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種解釋,為什么?
我比較贊成第二種。第一個以詩人為主,注重描寫個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夠表明此時的“悲涼和無奈”。第二個以花鳥的不常態表現,說明此時的悲愴和驚心。這是經典的擬人手法的應用,連花鳥這無意識之物都曉得此時的離別惆悵,詩人如何不動容。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三月”寫出戰禍之長,“抵萬金”寫出家書難得。這兩句真切地表達了戰亂中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以平常語寫出苦境真情,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成為千古名句。
7.“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表達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現狀的憂愁,既思念親人又嘆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樣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的?
通過描寫破敗的春城,雜草叢生,花也落淚,鳥亦驚心。借景抒發作者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寫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