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兵車行》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導入: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但《長恨歌》中有這樣的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于一身。/姊妹弟兄皆烈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是受到楊貴妃的影響,認為生女子可以嫁給皇親貴族,可以光門戶)
杜甫在《兵車行》里也有類似的感嘆——信是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那么杜甫文中的這種怪異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呢)
2.“每一個偉大的靈魂都是痛苦的”,而“詩圣”杜甫無疑是一千多年前最偉大而痛苦的靈魂。當個人的理想支離破碎,生活顛沛流離之時,詩人把憂慮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會的衰落、國家的動蕩。他用手中的筆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人民的苦難,因此,自唐以來,杜甫的詩被公認為“詩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兵車行》就是詩人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作品。
3.請同學回憶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
4.【題解】《兵車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提示:“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力。
5.讓我們首先通過誦讀來領略詩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發的感情吧(范讀)
同學們從我朗讀的語速、語調中捕捉到詩人灌注詩中的感情基調了嗎?
(生2:一種悲涼、絕望和無奈。)
師:好,詩人對百姓的悲慘命運寄予了無限的同情,那還有別的感情嗎?
(生3:還有一種對統治者的憤怒、怨恨之情。)
師:很好,同學們已經把握了全篇的感情基調,有怨恨也有憤怒,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怨憤之情。那么,這種“怨憤”之情是怎樣貫穿全詩的呢?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看看詩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學生齊讀第一節)
師:大家讀得很整齊,基本節奏都把握了。那么這一節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是一幅送別圖)
師:感覺怎么樣呢?
(生4:悲慘凄涼)
師:好,詩人一開篇首先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催人淚下的“慘別圖”。在這一個場面描寫中,你認為哪些字需要重讀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現力最強呢?請大家談談自己的體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劍各在腰,”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師,而是無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馬行人雖然眾多,但疊用兩個批聲之詞,“轔轔”、“蕭蕭”渲染出一種悲涼之意。)
(生5:我認為“耶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應該重讀,“走”在古代漢語中是跑的意思,可以很形象地展現出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會成永別的復雜心情。)
師:很好,體會細膩。“走”字表現了爹娘妻兒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朝廷征召的緊急。
(生6:我認為“塵埃不見咸陽橋”的“不見”應該重讀,因為它寫出了那種塵埃漫天,幾乎遮蔽咸陽橋的情景,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當時被征發的人之多,還有送行的人之多。)
師:好,由“不見”兩個字我們可以看出這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生7:還有“哭聲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沖”的意思,表現了百姓們哭聲之大、之凄慘。)
師:由這個“干”字我們似乎能看到送別時那種呼天搶地、痛斷肝腸的場景。同學們的體會都很不錯。
杜甫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那我們就來有感情地再讀一遍,注意該重讀的字一定要重讀。
(學生齊讀)
師:比第一遍讀得更好了。詩人開篇就給我們生動地描述了一幅慘別圖,把感情寓于記敘之中。那么,這種場面描寫在詩歌的結尾也有,請大家找找是哪幾句。
(生8:“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師:這又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哪位同學能根據詩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大家要盡量地展開想象。
(生9:地點在青海的古戰場,天氣陰沉,還下著蒙蒙的細雨,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白骨累累,還不時地傳來凄厲的鬼哭聲!)
師:說得非常好,繪聲繪色,淋漓盡致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恐怖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栗!那我們一樣為這幅圖畫取一個名字,什么圖畫呢?
(生10:白骨圖。)
(生11:冤鬼圖。)
師:都不錯。不過既然是“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著重突出了哭聲,我們不如改為“鬼哭圖”。
詩歌從開頭的“慘別圖”到結尾的“鬼哭圖”,我們聽到了一個相同的聲音:哭聲!開頭的人哭,響徹云霄,結尾的鬼哭,哀怨凄厲。那么造成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迅速在詩歌第二段找出三個字和一句話來進行概括。
(生12: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點行頻”,關鍵字”頻”寫出戰爭之多,朝廷頻繁地征召百姓們去邊疆打仗。這和第一小節征兵圖,慘別圖形成吻合.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頻繁的戰事發生在“邊庭”,不是保衛疆土,而是為了“開邊”,即用武力擴張疆土。這種擴張的戰爭,雖然傷亡慘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開邊之意猶“未已”,仗還繼續打下去。兩句,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
師:正是統治者的窮兵黷武,不斷征召百姓去邊疆服役,導致百姓們家破人亡。那么我們來一起朗讀詩歌的主體部分,由老師領讀第一句,男生讀“或從十五北防河”到“武皇開邊意未已”,女生讀“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到“被驅不異犬與雞”,再齊讀“長者雖有問”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合作朗讀主體部分)
師:那么從結構和內容上看,這一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寫了什么呢?
(生13:分為三層,首先寫邊疆連年征戰,少年被征召去打仗;
第二層寫連年征召和戰爭給百姓造成的災難;
最后具體地寫了人們寧可生女孩也不愿生男孩戰死邊疆。)
師:好,這三個層次概括地很準確。那么“點行頻”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通過哪些語言來表現的呢?請同學們就你感觸最深的詩句進行賞析。
(生:“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如今,一個剛到束發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人過40,頭發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或從“與”便至”,“去時”與“歸來”,說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頓生,統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生14:“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農業生產極度荒廢,函谷關以東大片農田荒廢,人煙稀少,千村萬落長滿荊棘和杞柳,“禾生垅畝無東西”,生活無著,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處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十分荒涼。)
(生答:“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傷亡如此慘重、生產如此荒廢,“山東”已無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調秦地(關西)士卒。這些士兵能夠耐苦戰,但“被驅不異犬與雞”,根本不把人當人,士卒與雞犬沒有什么不同。寓怨憤于嗟嘆之中,全段于敘事之中情感濃郁。)
(生答: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歲從何出?寫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難。到了“今年冬”,仗繼續打;農事依然無人照料,可是“縣官(朝廷)急索租”,一個“急”字,索租不問百姓死活之嘴臉畢現!“租稅從何出”沒有人生產,何來租米?)
由此于是有了人生的感嘆:“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生16:“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中國一向重男輕女,可是由于戰爭,男丁大量死亡,這里百姓卻寧愿生女孩,這種反常的心理變化深刻地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嚴重摧殘。)
師:三位同學都分析地很精當,把“點行頻”對百姓帶來的災難從物質生活到精神變化都剖析到了,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詩歌從頭到尾都貫穿著哭聲,詩人借此批判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對勞動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透析全文的基礎上,我們回到誦讀的訓練中來
聽讀、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怨憤,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下面就讓我們踏著杜甫的思想足跡,再次誦讀全文!
拓展:試將這首詩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的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
古風"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注釋見《語文讀本》第三冊)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懂得,讀詩也要學習領略詩人的風格以提高詩歌鑒賞的水平。這兩首詩都描寫人民的苦難,但創作方法截然不同,可比性較強,但要求應適當放寬,學生能說出一兩點即可。
參考答案:
李詩寫人民的苦難,是詩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時俯視所見,而且寫得很概括;杜詩寫人民的苦難,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實現的,十分具體。處理題材方式的不同,是風格不同具體表現的一個方面。此外,李白讓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難,也表現了他的飄逸風格;杜甫的傷時憂國,表現了他的沉郁風格。
結束語:
一首《兵車行》伴隨著隆隆戰車、嘶嘶戰馬碾過了十幾個世紀,永遠凝固在歷史的畫廊上。然而,歷史雖已成為過去,悲劇卻仍在重演,即使在現代社會流血事件仍時有發生。無論是穿越幾千年中國歷史的驚天血雨,還是籠罩在現代社會的戰爭陰云,都無法遮擋和平的陽光,和平和發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讓傷痛成為過去,讓戰爭成為記憶,讓詩人筆下的“人哭”“鬼哭”永遠成為歷史吧!
人民對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態度是不同的。就唐代來說,在反抗異族入侵的戰爭中,邊防將士曾發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的誓言;在平定國內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也出現過“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杜甫《新婚別》)那種妻子勉勵丈夫努力作戰的動人情景。但對于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擴邊戰爭,人民是反對的,所以出現“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的悲慘情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