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語言《一去二三里》課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本活動目標的設定了1.初步學習朗送古詩《一去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字詩的趣味。2.用拍手、敲擊節拍的方法感受古詩的韻律美。3.增進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提高與同伴協調一致為故事打節奏的自我控制能力。三條目標均著眼于幼兒自身在這個活動中可以獲得的審美發展,符合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層次清晰。
幼兒常見的是“1、2、3……”等阿拉伯數字,對“一、二、三……”這樣的數字充滿好奇心。我在活動的第一環節引導幼兒認讀數字,一方面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共同認讀、對應已有的數字經驗;另一方面也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數字是如何做詩的,從而促進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欲望。第二環節,我第一遍朗誦時,不出示畫面,意在強調古詩自身的美及數字詩的特點,讓幼兒在頭腦中各自建構出對詩歌不同感受的畫面。我第二遍配以畫面的朗誦,幫助幼兒借助畫面傳遞出的信息進一步理解詩歌,較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容。第三環節,我的目標是鼓勵幼兒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教師的提問。請幼兒談各自聽古詩的感覺時,我應注意尊重每個幼兒的感受,不要輕易地否定幼兒的觀點,要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理由。通過活動讓幼兒勇于、樂于表達自己的認識,這是最重要的。最后,我又以游戲的方式,幼兒自行選擇筷子、積木等物,為詩歌配上叫和諧的聲音,并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節奏為古詩伴奏,感受詩歌的韻味。幼兒從中體驗到的是快樂,學習因此成為了快樂的源泉,成為一種享受。在活動延伸中,我們每天晨間相對固定的時間內,安排5—10分鐘,請幼兒在集體中朗誦古詩,同時在語言區也投放了自制的書供幼兒閱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