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高二語文《逍遙游》公開課課堂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前置作業】
1. 學生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自行疏通文意。
2. 學生提交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歸納并整理到幻燈片上。
教學過程:
【情境設置】課前5分鐘,反復播放幻燈片,內容是臺灣漫畫家蔡志忠關于《莊子·逍遙游》等漫畫插圖,背景音樂為道教音樂《梅花引》,莊子的漫畫形象不時引起學生會意地微笑,緩解了緊張的情緒,營造一種閑逸的氛圍。
【導入新課】開始上課,教師投放課題——“逍遙游”并配以“莊子與道”的漫畫背景幻燈片
【答疑解惑】投放學生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共分兩個部分。
一.答疑解惑——文言的疑難問題(由周思佳等大部分同學提出)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4.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6.湯之問棘也是已 7.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8、彼且惡乎待哉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這8個疑難句的意義。
師:第1句,書下注釋有明確的解釋,同學們是不是覺得因為有兩種說法,不知道該選取哪一種是嗎?
生:是的,到底哪種說法更好?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第2個疑難句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息”該如何理解?
生:這個“息”應該是氣息,也可以理解為“風”
師:那么第1句和第2句結合到一起看,我們覺得 “息止”和“大風”哪個詞義與后文聯系得更緊呢?
生:大風生:“野馬”該怎么理解呢?
師:(出示一張幻燈片“雨過天晴山間的云霧”)請同學們看這張圖片,是否能理解了“像野馬一樣奔騰的游霧”呢?
生:理解了。
師:第3句的疑難點在哪個詞上?
生:好像就是翻譯不通。
師:前面一句因為書下有注釋,很明確了。那么,前一句的“其”解釋為“或許,抑”,那么后一句的“其”是什么意思呢?
生:猜一下,也是“或許”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注意“其……其……”這個句式,一般為選擇關系的復句,可譯為“是……還是……”(板書)
師:“水淺而舟大也”這句話,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生:這里為什么會出現“舟”呢,跟文意有什么關系呢?
師:淺水只能以小草為舟,杯子太大,無法漂浮起來。如果要漂浮起杯子,必須有更多更深的水。那么要承載鯤的水該有多深呢?由此,引出下文必須積累很厚的風,才可承載起大鵬。之所以不說水與鯤的關系,這就是行文的變化,是不說而說。
生:哦,明白了。
師:“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有同學問,這是否是特殊句式?請同學們判斷一下。
生:書下注釋的理解好像不是,它譯為“無所滯礙”。這不像特殊句式。
師:那么把“無所”再具體翻譯一下呢?生:沒有用來……的(東西)
師:那么再進一步,“……”用哪個詞置換?
生:滯礙,阻礙
師:到底是“沒有滯礙它的東西”,還是“沒有東西滯礙它”?
生:好像都翻譯得通師:那么“之”有什么意義?
生:代詞,指代大鵬師:“莫”可理解為“沒有”或者“沒有……”,這個符合什么句式特點?
生: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作為賓語。這個句式調整后為“莫夭閼之”。
師: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翻譯為——
生: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礙它了。
師:第6句的問題在哪里?
生:好像還是翻譯不通,內容不能連貫起來。
師:(出示幻燈片)這里編者刪去了兩句話,原文是這樣的:湯之問棘也是已。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發之北……” 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大致的意思。
生:商湯問棘是這樣說的。湯問棘道:“上下四方有盡頭嗎?”棘回答說:“無極以外,還是沒有邊際。”
師:很好。同學們對文本研究得很深入啊,繼續努力。
師:那么,第7句的問題在于“數數然”對吧?
生:是的。書下注釋譯得太繁瑣,用“匆匆忙忙”行不行?
師:匆匆,一般是指時間過得很快,這里是說對于求福的事情,是說明時間很快呢,還是急急忙忙地趨利求福的樣子呢?
生:“急急忙忙地”好些。
師:我們來解決最后一個句子。“惡”,讀作“w”是“何”的意思,疑問代詞。在這個句子里作為“待”的賓語,那么,同學們能否判斷出,這是哪種類型的特殊句式?
生: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用作賓語,這是賓語前置句。調整語序后應為“待惡”,翻譯為“他還依憑什么呢?”
二、答疑解惑——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教師出示幻燈片)
1、題目是 《逍遙游》,為什么文章中沒有見“逍遙”二字?到底怎樣才是“逍遙游”?(嚴靜靜等)
2、莊子描寫的“無窮”是怎樣的時空?(顧冰倩等)
3、列子和大鵬有什么聯系嗎?(周夢婷)
4、第1、2、6段,都重復寫到了大鵬,作者為什么不刪去第 6段? (陳大磊等)
5、本文的主旨是怎樣被論證的?(莊斯諧等)
師:首先,請同學們看看這5道題目,提問是否有不規范不嚴密的地方?
生:第5題的問法好像不是很通順。
師:莊同學是不是想問“文章的論證思路”呢?
莊:是的。
師:第2題,我們剛才在補充內容里講了湯、棘對話,是否可以解決了此題?
顧:是的,懂了。
師:剩下的四個問題,我們將共同在接下來的課堂時間里解決,就把它作為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吧。
【文本研習】教師出示幻燈片,請陳小磊同學朗讀:
人生之所以受壓迫,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須受外力的牽連。受外力的牽連,即今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這種牽連,莊子稱之為“待”。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389頁)
師:在選文何處出現了“待”字?
生:在選文的最后一段——第7段。
師:一共出現了幾次?是什么意思?
生:兩次。“猶有所待者也”“彼且惡乎待哉”,都是“依憑”的意思
師:第7段中,莊子寫了幾類人?
生:三類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和列子。
師:在莊子看來,他們之間“所待”有區別嗎?
生:莊子認為列子比宋榮子所待少,宋榮子比那些人所待少。
師:宋榮子其人有誰了解?莊子為什么說他“猶有未樹也”?,他沒有樹立的是什么?
生:書下注釋說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均平,寡欲。沒有樹立起什么,我們看不出。
師:宋榮子與前面的那類人比,他的優點是什么呢?
生:“全社會的人都夸贊他……”“他審定自我與外物的分別,能分辨榮譽和恥辱的界限。”
師:在莊子看來,他更強調自我呢,還是外物?
生:他強調的是自我。
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就是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嗎?
生(笑):是的。
師:這里給大家補充一點莊子對于宋榮子的看法。莊子認為宋榮子不停地去游說君王,推行自己的主張。過分地注重“語言”,受到“語言”的限制。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政治理想在當今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然,莊子對宋榮子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師:請同學們看最后三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按照書下注釋的說法,應該是“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立功業的偏見,圣人不求名聲。”可是,按照句子結構看,這很顯然是組排比句,翻譯成現代漢語也應該一致才是,那么,最后一句該怎樣說才更恰切呢?
生:沒有名聲的偏見。
師:請同學看書下注釋后進一步的解釋:“指圣人以萬物為一,不加分別,去除了對于名實的偏見。”這里的“名實”與“聲名”能互相取代嗎?
生:“名實”是什么意思啊?
師:以前我們講過“九流”,其中有“名家”,當時社會禮樂崩壞,名不副實,名家出現,希望能名副其實,孔子也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子,公孫龍等。
生:哦,對了,惠子是莊子的老對手了(《秋水》中涉及過相關內容)。
師:是啊,名家擅長詭辯,公孫龍就是“白馬非馬”論者。
生:知道了。那么,“圣人沒有對名實的偏見”應該這樣翻譯吧。
師:完全正確。“無己”其實就是“無我”;“無功”其實就是“無為”啊。
師:這一段“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這里的“此”指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回到前面的文段。除了這些世人有“所待”,還有什么東西有“所待”呢?它們“待”什么呢?(師出示幻燈片)列舉: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當都被世俗所累 宋榮子置世人的贊譽與誹謗于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歸納:這些有才智有修養的人都沒有達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境界。
生:大鵬有所待,待六月的大風;鯤有所待,待北溟深海;野馬,塵埃,待氣息;芥待杯水;蜩與學鳩飛翔也待風;斥鴳翱翔也待風……
師:請同學們看第4段,莊子以畫外音道:“適莽蒼者……”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嘲笑蜩與學鳩
師:只是嘲笑蜩與學鳩的無知嗎?行走的路程越遠,需要準備的糧食越多,說明什么?
生:走得越遠,所待的越多。
師:非常好。萬物都有所待,只不過所待的大小多少不同,但在莊子看來,小和大有區別嗎?
生:有區別,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師:“不及”,怎么講?
生:“比不上”的意思。“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的,短命的比不上長壽的。”
師:請同學看看“之二蟲又何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幾個“知”如何解?
生:知道,懂得。
師:聯系這幾句,再看“不及”,是“比不上”呢,還是“不了解,不懂得,不理解”呢?
生:“不懂得”好些。
師:在莊子眼里,無論是小知還是大知,無論是小年還是大年,都有所待,都不自由。那么“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這一句的“此”指代什么呢?
生:小知——斥鷃之流。
師:效、比、合、征的人與宋榮子比是小大之辨;宋榮子與列子比,仍是小大之辨;列子與神人圣人比,還有小大之辨。那么真正能達到逍遙的境界的只有什么樣的人?
生:至人,神人,圣人。
師:現在我們來解決莊斯諧同學提出的本文論證思路的問題,通過我們的研習,請莊同學來梳理一下選文的論證思路吧。
莊:莊子先說萬物皆有所待,然后又說世人皆有所待
師:很好,請繼續說下去。莊:至人、神人 、圣人無所待。
師:很好。誰能再繼續歸納一下,應該是要扣題了吧周:接下來幾句說的是“什么是逍遙游,怎么才能逍遙游。”
師:非常好。 出示幻燈片 萬物皆“有所待” →萬物所待有“小大之辯” → 世人亦“有所待”→什么才是“逍遙游” →怎樣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師:大鵬與列子又有什么聯系呢?
生:大鵬在自然界里算是無窮大,但是仍有所待;列子在人類社會里能飛行,算是神奇的了,但仍有所待。應該是一類的吧。
師(笑):這就要先解決陳大磊提出的問題了——第1、2、6段,都重復寫到了大鵬,作者為什么不刪去第 6段?同學們看,陳大磊同學質疑的時候用了一個“重復”,也就是他認為這2、6段有多余的意思。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第一段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無窮大的世界,鯤鵬大到不知其幾千里。第二段又用《齊諧》中記載了鯤鵬的事情,來說明自己言出有據。第六段用湯、棘問答來印證什么觀點呢?
生:應該是進一步證明言之有據。
師:那這樣的話說它“重復”就有道理了。請同學們看看第四段的首句和第六段的末句,再思考一下,湯、棘問答的作用。
生:應該是從“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和湯、棘問答來論證“小大之辨”的觀點。
師:出示幻燈片——寓言—重言—卮言莊子善用“三言”。或寄托于禽言獸語,或講離奇故事,甚至素不相及的歷史人物海闊天空的對話,都屬于“寓言”之列,寓言是比喻的最高級形式。莊子用大鵬、蜩與學鳩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萬物都有所待。 “重言”,“重”讀什么音?
生:chóng;zhòng(有分歧)
師:重言,是援引或摘錄前賢或古人的談話或言論,至于這些前賢古人是否講過這些話,無從考證,通常都是莊子為了增加自己言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而假借這些古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如果讀chóng,則意味著重復;如果是讀zhòng,則是為人所重的意思。因此,我認為應該讀zhòng。因此陳大磊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重復”改為“反復”好些,可以體現再三強調的意思。 “卮言”就是那些寫起來行云流水,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浪漫主義美感的語言。怎樣理解“卮言”呢,“卮”,酒杯的意思,卮言就相當于……
生:(笑)醉話師:我們學過《秋水》,里面有關河水漲溢后的描寫算不算是卮言?
生:齊背“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馬。”
師:(出示幻燈片)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卮言”,請同學們齊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癘而年谷熟。(《莊子 逍遙游》)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 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莊子 齊物論》)從精神自由的角度看視“逍遙”內涵:“消者消釋而無執滯,乃對理而言。搖者隨順而無抵觸,乃對人而言。游者,象征無所拘礙之自得自由的狀態??偫ㄑ灾?,即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動的情形。” ——徐復觀
【小結】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亂世。諸侯征戰不已,暴君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我們從“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可以體會到“逍遙游”的境界了。
【布置作業】 1、歸納本文的文言現象,下節課交流;
2、《逍遙游(選文)》是全篇的總綱;《逍遙游》也是《莊子·內篇》的總綱。請同學們課外閱讀《逍遙游》其余的部分,仔細體會一下莊子以鯤鵬起首,以莊周夢蝶收尾的妙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