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鴻門宴》第4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點:
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著重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教學過程:
一、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張良和范增:(雙方謀士,智囊團,事件演變的關鍵人物)
3、范增:
根據劉邦入關前后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舉玦擊殺劉邦,項王不應。出召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說明范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了解。劉邦跑后,范增指桑罵槐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爾后的歷史證實了這一點。可見范增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被劉邦利用。他不能準確把握項羽的思想動態,一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齡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對時事觀察和對項羽的忠心。
老謀深算:奪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銳:力促擊劉、舉佩示意、出召項王
驕橫浮躁:拔劍擊斗、斥罵項羽
4、張良:
對劉邦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鯫生之計,劉邦沒有告訴張良,大事當前,張良不計。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張良的話語行為并不多,但劉邦集團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
多謀善斷:言沛公不敢倍項王也、出招樊噲。
處事不驚:亡去不義、君臣商議、軍門見噲。
沉穩機智:張良留謝
處事有方:大王來何操?
曹無傷和項伯:(叛徒)
5、項伯:
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有什么不敢的呢,簡直是長劉邦的志氣,滅項羽的威風,這完全是替劉邦說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更是對劉邦歌功頌德,對項羽進行指責。難怪在項莊舞劍的時候,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周密,謀略:夜訪張良、極力勸羽、翼蔽沛公、宴上東向坐
6、曹無傷:
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魯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誅
7、項莊:
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有勇無謀,被動。
8、樊噲: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有勇有謀,粗中有細,主動請戰。
二、藝術特色:
1、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個性。(見人物形象分析)
2、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對比照應,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勝孰負,不問自明。
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缺乏遠慮,用人唯親,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輕敵麻痹,養奸貽患,內部不團結;劉邦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能忍辱負重,虛心下問,善于機變,知人善任,使謀臣盡施其謀,將士盡效其力,并瓦解敵方為自己效勞,及時清除內奸。劉、項在斗爭中地位發生的變化,劉勝項負自成定局。
3、故事情節:一張一弛,波瀾起伏。
開端:無傷密告,項王發怒,范增澆油。戰爭一觸即發。(一張)
發展:項伯穿梭斡旋。劉邦張良對策,項王許諾。(一弛)
高潮:項莊舞劍,樊噲闖宴,劍拔弩張。(二張)
項王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二弛)
結局:劉邦逃跑,張良留謝。無可奈何花流去!
尾聲:劉邦至軍,立誅曹無傷。
4、場面組接:轉換發展,推動情節,塑造人物。
場面是情節發展的基本單位。《鴻門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場面組接而成:
無傷密告,項王發怒,范增澆油。項伯為救友夜訪張良。張良、劉邦密商對策。劉邦會見項伯,并進行拉攏。項伯回報項王。劉邦鴻門謝罪。項王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范增出召項莊,項莊入席舞劍。樊噲闖宴。劉邦逃遁。張良留謝。沛公至軍,立誅無傷。
作者抓住每一個場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動,情境逼真。隨著場面的轉換發展,情節不斷推進,在矛盾斗爭中逐步展現人物的性格。
5、語言特點:語言精煉,富有個性。
如項羽接到曹無傷的密報,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此話只能出自擊殺幾十萬秦軍,擁有四十萬兵力,“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之口。
范增說項羽的一段話:“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說明范增洞察深邃,觀察天相雖屬迷信,但極有煽動性。“急擊勿失”,看中了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聽就是一個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的謀士。
張良把項伯的話轉告劉邦,劉邦說“為之奈何”,“且為之奈何”,活畫出劉邦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的窘態。張良一出主意,劉邦馬上心領神會,讓張良“君為我呼入,吾得見事之”。劉邦和項伯的一段談話,把劉邦的睿智、狡詐、圓滑、機巧表現得淋浸漓盡致。劉邦謝罪時的一席話,豁達大度,卑躬屈節,瞞天過海。項王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態。
張良話語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項王也”,確定了重大的方針政策。沉著冷靜,有智謀。
樊噲怒斥項羽的一席話,和劉邦對項伯說的,和劉邦鴻門謝罪時說的,何其相似乃爾,但風格不同,顯示的性不同。
6、動作描寫: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諸三,項王默然不應”。一個“數目”、“舉玦”;一個“默然不應”。說明一個抓住時機,急切下手;一個沉默不語,猶豫不決:各有各的認識,各有各考慮。
再如項王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王賜彘肩,樊噲“拔劍切而啖之”。這一飲,一啖,一個英雄的粗獷、豪壯,躍然紙上。
再如張良獻璧,“項王則愛璧,置之坐上”;張良獻玉斗,“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說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態度,不同性格。
“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作者未寫劉邦的任何話語,但劉邦的果斷是何等的利落。
7、刻畫人物:在典型環境中顯示,在矛盾斗爭中展現。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諸侯并起,項羽、劉邦率軍抗秦。當時主要矛盾是起義軍與秦王朝的矛盾。滅秦以后,由誰來稱王。按楚懷王與諸將之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劉邦先入,理應由劉邦王之;項羽與秦軍苦戰擊潰秦軍主力,論功,應由項羽王之。誰來稱王,就成為矛盾斗爭的焦點。主要矛盾就轉化為楚漢相爭的矛盾。“鴻門宴”恰好是矛盾斗爭的轉折點,項、劉相爭的焦點和導火線。
作者刻畫項、劉兩個集團的諸多人物時,正好是把他們放在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放在這一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現出來。歷史的真實性和表現的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三、互動探討:
1、“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么?
探究學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于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的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范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2、“鴻門宴”事件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未稱王,但《史記》卻超前稱王,試分析司馬遷的用意。
探究學習:處于矛盾沖突頂峰時,人物之間的稱謂,往往能體現人物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
文中,張良三次稱劉邦為“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自己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項伯、范増、項莊都是項羽的部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君王”,顯然是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是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雖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對比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份不同,用語不能過于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是遲早的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份之虞。由這些稱謂來看,劉邦集團處處恭恭敬敬,低聲下氣,以臣下的身份盡力滿足項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3、有人說,項羽因為放走劉邦而導致最終失敗,你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提示:項羽失敗的原因很多,宜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進行考察研究。其中,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項羽滅秦之后,逆歷史潮流而行,襲周制“分裂天下而封諸侯”,使社會再次回到秦統一以前的分裂、動亂的狀態。
四、作業:以小論文的形式寫“我眼中的劉邦(或項羽)”。
(附)性格與命運
作者:北京遲暮
人物性格,雖隨遇感化,于不同情景,不同際遇中,包容千萬情態,但性格寓情理于行為,掛子智氣于態度,左右決策,運行籌措,從而在人物悲喜淋漓的命運中凸顯重要作用。
秦末風起云蒸,天下紛亂,而項羽和劉邦各以其超凡能力或托于貴族,或起于閭巷,懷雄闊之心,揣壯志之意,解民于倒懸,挽世于頹傷,先后名顯山川,功被草木。但終而項羽在的頻仍的楚漢戰端中洗盡英雄本氣,坦蕩磊落,兵敗垓下后烏江自刎,挽起無盡的悲歌泣曲。"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可謂悲情無限;而劉邦率一群毫末之眾,十余年卷席赤縣神州,窮盡智力,竭盡心機,恩威相濟,剛柔互舞,終一統四塞,權歸"炎漢",此中因緣,前朝細節,可謂浩繁眾多,影煙難辨,且往隔千年,塵埃已逝,,這段歷史曲韻,已不可細理,難以詳述,但究個中人物性格,探其中人物品性,雖不能窺堂奧之深,但品其一二,睹其余意,于故國往事,或有所啟悟,從而描摹歷史去脈來龍,勾畫歷史演進軌跡。也可解讀歷史人物任務,反思命運,再現當年情狀,有所裨益。
項羽與劉邦性格崢嶸,突兀可感,可謂各有上下,彼此千秋,項羽偏于英氣壯懷,雄闊氣概,情感充沛,卻柔順韌性的氣韻不足,不免于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政治軍事斗爭中難身胸懷,遭受利用;劉邦長于謀術,屈伸自如,滿腹動機,卻無賴偽詐,無情粗俗過甚,雖于不堪傾軋的的政治中游刃如意,但涉及品格德行,讓人甚覺可惜。以下就二者性格比較度量,以突出重點,數立二者形象,則于各自命脈,便不難詮釋,易于體味了。
一.劉邦有仁者之懷,撫民窮困,慰民水火之中;項羽頗暴戾之性,兇殘忘度,動武力耕耘天下。
在二人發跡前,根據《史記》記載,"高祖為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劉邦在位泗水亭長時,便擁愛眾品格,故能從容帶領沛地子弟崛起歷史舞臺,展盡風流;而項羽則"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待到斬殺會稽守,"擊殺數百人,一府皆懾服,莫敢起。"從此項羽便借勇武率江東弟子卷入歷史風云。發跡前各自性格迥然差異,中心突出,前者仁人,后者勇。
在攻城野戰中,劉邦寬待百姓,善待歸降之士,戰敗之眾,故懷王遣兵襲秦入之際,委任劉邦以重任,懷王的幕僚說:"項羽僄悍,令不可遣,獨沛公寬大長者,可遣"。劉邦在此亂世,群雄蜂起之際,便獨擅"寬大長者"的名分,與其性格上懷仁者之情待百姓密切相關。秦王子嬰白馬素車降劉后,劉邦采取"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秦人持酒扶漿,牛羊犒勞,劉邦又固辭不受,宣揚道:"倉栗多,非乏,不欲費人。"其體恤士民,寄情民眾,以致與"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的境地,可謂此中場景,感觸心目,撼人肺腑。
項羽則與此背道而馳,相反映照。"劉邦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所殘滅",".........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三月火不滅,收貨寶婦女而東","......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如此種種情節,顯現項羽暴兇過度無疑。"齊王市畏項羽,乃亡之膠東就國。"似乎戲劇場面,田榮不想齊王去膠東,而齊王"畏項羽",一句話寫盡項羽威勢逼人,暴性可畏的性情。項羽率性用事,殘暴以泄私恨。"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羽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驚心動魄之極,盛怒之下,無顧長遠,不計未來。其"烹陵母","說者","周苛","燒殺紀信"也就不難理會了。無怪乎史公司馬遷這樣寫道:"羽豈其(舜)苗裔!和興之暴邪。"史公筆下,項羽之暴,令人不忍卒讀,難以置信這位傳奇英雄的不幸始末。
可以說,二人在爭取民心向背上已分出高下,逐出區別了,劉邦廣積仁義,招民之心,趨民之意,士民歸附,勝局粗定;項羽妄憑武力,暴性任為,民眾憚懼而非心服,進而百姓怨恨,謀臣疏遠,士民不附,待項羽眾叛親離,遺恨自絕,實咎由自取,理所當然。
二.劉邦愛才容人,故舉賢任能,行功賞罰,知人善用,各展其才;而項羽則妒賢嫉能,胸不納人,"喑惡叱咤,千人皆廢,"故賞賜不行,人才難進。
劉邦手下人物行色各異,刀筆吏蕭何,小販灌嬰,車夫夏侯嬰,屠夫樊噲,戍卒劉敬,監門吏酈食其,獄掾曹參,織薄曲為生的周勃,還有如秦博士叔孫通,辯士陸賈等,背景復雜,來歷寬泛,俱能容納于劉邦帳前幕后,建功于前營后壘,從布衣直取卿相,絢耀于歷史畫卷中,行影可鑒,蹤跡可覓,聲名播于青史,雖司馬遷論及這些人"依日月之末光",有欠妥當,但也從側面投射出劉邦愛才,容才,用才,賞才的事實。最典型的兩人是陳平與韓信,二者都原系項羽部下,后都棄楚歸漢,,最終都建立赫赫功業,為人傳頌。
陳平因小事懼項羽誅殺而投奔劉邦,劉邦即"是日拜平為都尉",后引發諸將不滿情緒,在與陳平一席交談后,劉邦"愈益幸平",重用陳氏,才其計謀,離間楚君臣,同時又"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用,不問其出入"。
韓信在言語中也流露對劉邦知遇之恩的感激,此恐是他不意背漢自立三分天下的根本。他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漢王授我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儀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致使"一軍皆驚",也足以說明其愛才的品格。
反觀項羽,正如韓信所言,"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能,此特匹夫之勇耳......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無予。\"同時,項羽"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勝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致使眾多將臣紛紛歸漢,在漢的離間計下,項羽的難容人,疑人更使前景雪上加霜,在戰爭后期已是體大心空,人才凋零,優勢殆盡,岌岌可危的征兆已顯。
但劉邦寬容各色人才,不分親疏,有才即用的時候,項羽卻"......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子昆弟",疑惑部下,聽信讒言,不辨真偽。其失敗之必然,無容置疑。
劉邦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道出其腹中心曲,胸中深意。他為才算得費盡心力,就連"數嘗窘辱"他的,他平生最恨之人———雍齒也在其麾下才盡智顯,立功建業,更何況其他人呢!
三.劉邦謙慮,從諫如流,項羽驕傲自大,矜夸武力,剛愎自用。
縱觀劉邦從布衣斬蛇起義,到榮登帝位,也可謂一路坎坷,潮落云涌,險象塞道,危狀四起,但劉邦終因善于受諫,以低下的品德取得成功。
在劉邦攻入咸陽時,曾因舊習貪戀財貨美色,"欲留居之",膽在張良等人的勸止下,才"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無所幸,約法三章,此為劉邦的完勝墊下決定意義的基礎。
另一個戲劇鏡頭,頗有韻味,劉邦聽酈食其的建議分封楚以外的其他諸侯國,借以削弱楚國,但后來主動詢問此事于張良,"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撓楚權.........何如?"一副謙躬的樣子,當張良娓娓陳詞,歷數八大不可理由,于是出現"漢王輟食吐哺,罵酈食其曰: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