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實錄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夠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引導學生進行背誦。(重點)
2、能夠品析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難點)
設計意圖:
這篇詩歌相對而言較長,如果留給學生課外背誦的話,學生興趣可能不高,因此將朗讀、評析與背誦相結合起來,力求讓大部分學生能當堂成育,以此作為課堂的教學重點。背誦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能體會詩歌所表現的內容是一難點,因此創新性地設計了“一字評析法”,讓學生抓住每一句詩歌中一字加以評析,化長為短,又由一字延伸,達到體會詩詩歌感情的目的。
課堂實錄:
班長:起立!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師生相互鞠躬敬禮)
師:同學們來到初中學校學習已經一個多學期了,在這一個多學期中,有沒有處得比較好的同學?
生:有。
師:處得比較好之后,這種同學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什么了?
生:朋友。
師:朋友是我們一生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份子。以前囿于交通工具的限制,朋友之間分別總是感慨萬千,因此,許多文人就將文人就將這種離別情寫成詩歌,就變成了……
生:送別詩。
師:沒錯。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我們也學過許多古代送別的詩。并且出現過許多不絕于口的送別名句。接下來我們請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眼中的送別詩是誰的哪一句詩。
師:請同學們不要拘謹,自己站起來回答,回答完之后自己坐下。
生1:我眼中的送別詩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師:很好,這一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表現出作者對于離別時開闊的胸襟。還有沒有同學起來表達一下?(老師板書“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生2:我眼中的送別詩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老師板書“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生3:我眼中的送別詩是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是出自哪一詩的?
生:(默然)
師:這是出自《渭城曲》。同學們沒有學過這一首詩,卻可以說出這首詩中名句,可見同學們對這一句詩是印象頗深,也足見這一句詩的魅力。(師板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4:老師,我還有一句。
師:那請說說吧!
生4:我眼中的送別詩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一首又是誰送誰啊?
生:李白送孟浩然。
師:在哪里啊?
生:黃鶴樓。
師:去哪兒啊?
生:廣陵。
師:題目是?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板書“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中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盡在這14個字中表現出來了。今天我們也是要學習一篇送別詩,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表達送別的不舍之情的。(師板書題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生:(生才恍然大悟,翻開書本找到文章。)
師:作者是誰?
生:岑參(cān) 岑參(shēn)
師:應該念shēn。好同學們先自己自由念念詩歌,可以小聲念,也可以大聲念,可以默讀。同時標注示出自己念不懂的字。
生:(七嘴八舌地念)
師:(貼上準備好的全詩的書寫內容)
師:(兩分鐘后)念完了沒?
生:完了。
師:好,我們聽一聽范讀,聽一聽我們剛才的讀音是不是和錄音機里的一樣,或者哪些字的拼音不懂的話,在這一時候注意聽一下。同時要注意劃分詩句的節奏。
(師放錄音,生對照書本聽范讀。聽錄音的過程中,老師板書較為重要的字)
師:聽完錄音后,大家看黑板上的幾個詞,大家對這些進行注音。(對“即、散、薄、羌、掣”進行正音。)
師:剛才同學們也劃分的詩歌的節奏,那我們就一起按照節奏來念一念全詩。
生:(全班齊讀)
師:從剛才大家念的內容來看,這是一首什么詩?
生:送別詩。
師:除了是一首送別詩外,同學們再想一想,它還是一首什么詩?
生:(默然)
師:除了寫送別的事之外,是否還寫到了其他的東西呢?
生:雪、景物、環境
師:景物。沒錯,什么景?
生:雪景。
師:哪里的雪景?
生:塞北、北方。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胡天。
師: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作者是一個什么的詩人。
生:邊塞詩人。
師:很好,岑參是盛唐時的一位邊塞詩人。那時也有一位和他同時代的詩人叫高適的,知道嗎?
生:知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對了,《別董大》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別詩。他們兩個合稱為“高岑”。
師:了解完作者之后,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一首又是寫景的又是寫送別的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大家請看黑板。(黑板展示全詩的內容)
師:我們學過詩歌知道,詩歌是一種文字非常精煉的文體。很多詩句都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現在我們就拿這一詩來品味一下,要求同學們對詩中的每一句話進行品析,并抓住其中的一個字來進行分析品味,來體會詩歌的意境或者情感。老師自己給這樣的方法取名為“一字評析法”。(老師標句序,共九句)
師:舉個例子來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寫出了聲音和動作。“僧敲夜下門”中“敲”字本來是用“推”,作者想了很久,決定用“敲”來襯出夜靜,同時也產生出了“推敲”這個詞。再請同學們想一想,“春風又綠江現岸”中哪一個句用得好?
生:“綠”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綠”寫出來春風的動作,擬人的手法。
師:通過了對剛才幾個字的分析之后,大家也來用“一字評析法”對這一首詩進行賞析。首先看第一句,同學們先一起念一下。
生:(齊讀第一句)
師:請同學們起來評析一下第一句。
生5: “折”寫出了北風的風力大。
師:好,其他同學繼續。
生6:我認為“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飛”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雪很大。
師:很好,有不同看法:前面寫風大,后面寫雪大。(板書“飛”)老師也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老師認為“即”用得也不錯。為什么呢?“即”是什么意思呢?
生:立即、就。
師:好,再看看時間?
生:八月
師:嗯,八月就下起了“飛雪”。所以一個“即”寫出了雪下得怎么樣?
生:早.
師:從題目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是在寫雪的。通過對第一句話的評析之后,相信大家對這一句話有了更深的了解了,接下來請同學們立即在頭腦中將它記住,將它背誦下來。
生:(小聲背半分鐘)
師:會背的同學舉手看一下。(有八成左右的同學舉手)很好,接下來看第二句話。哪一字又是這一句的“詩眼”呢?
生7:“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忽”表現出雪下得很突然。
師:很好,突然。這一字可可以對應上文哪個字?(板書“忽”)
生7:即。
師:說得沒錯,兩個字都體現了……
生7:雪下得急。
師:同時,這一句話又是寫雪的名句。為什么呢?
生8:因為它用了梨花來寫雪花。
師:說得對,它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春花來喻冬雪。同時還寫了春風來加深真實的比喻感。讓我們用朗讀來加深對這一句的理解。
生:(朗讀)
師:相信這一名句已經有很多同學能背了。
生:是。
師:同學一起背一下。
生:(背)
師:很好,第三句。
生9:我認為是“散入朱簾濕羅幕”中的“濕”字,因為它寫出了雪花飄入帳內后,融化沾濕了羅幕。
師:其實也是在寫“雪”。不錯,很細心。(板書“濕”)從整句話來看是寫出了什么特點?
生:雪大。
師:哪一句可以更加說明雪大呢?
生:狐裘不暖錦衾薄。
師:好。寫氣溫如何?
生:冷。
師:對,寫冷其實也是側面寫出……
生:雪大。
師:同學們把這一句念幾遍,爭取在課堂上將它背下來。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師:(半分鐘后)好,大家一起背一下,會背的同學閉起眼睛,不會背的同學可以看一下黑板。(學生背完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第四句。誰想起來試一下?
生10:控,寫出天冷雪大。
師:不得控什么意思?
生:不能拉開弓。
師:為什么拉不開呢?
生:冷啊。
生11:我認為“難”字最能體現天氣的奇冷。
師:為什么呢?
生11:天冷啊(作哆嗦狀),做什么事都難啊,甚至戰衣都“難著”。
師:嗯,不錯!(板書“難”字)同學們再試著背誦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師:可以了嗎?
生:差不多了。
師:好,接下去第五句,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
生12:我認為“凝”字寫得好?
師:為什么呢?
生12:表現出一種意境。
師:什么樣的意境?
生12:天空陰灰灰的,天上的云都聚集在一起了,顯得多么的悲涼,這也是離別時的悲涼。
師:非常好!不但將詩人寫景的意思表達出來了,還將詩人融的情感悟出來了。同時,詩中再加上一個“愁”字,詩的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邊板書“凝”和“愁”)此時詩中人要……
生:離別了。
師:離別了,心情如何啊?
生:不舍,傷感,傷心……
師:是啊,甚至連云也愁了,這就是……
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景物描寫烘托心情……
師:對,大家說的都對。這一句話不但寫了景,還抒了情。現在我們再看前面我們所分析的幾個句,都是側重于寫什么?
生:景,雪,天氣。
師:對,而這一句話寫景也寫情,而下文比較側重于寫……
生:情。
師:沒錯,所以第五句在全文中起著一種什么樣的作用?
生:過渡。
師:對,過渡,從寫景過渡到寫情的。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作者到底想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生:分別的感情。
師:分別是什么樣的情感呢?作者沒有一下子寫出來,而是先寫到什么呢?(老師指著詩歌的第六句話)
生:飲酒。
師:“飲”是何意?
生:喝。
師:(笑)喝歸客啊??應該是宴請。“置酒”宴請即將要遠離的朋友。除了酒之外,還有什么呢?
生:還有音樂。
師:對。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字用得好的,是……
生:飲。
師:“飲”表現出朋友之間的情誼多么深厚啊,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盡在杯酒中。(板書“飲”字)好,背一下這一句。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師:好,課后再鞏固一下。接下去第七句。
生13:“凍”字,寫在這樣的天氣下,連紅旗都飄不起來了,凍住了,寫出天氣非常的冷。
師:很好,大家好像都找到感覺了,學會運用“一字評析法”了。(板書“凍”字)那接下去我們繼續來看一看你們更精彩有表現。“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生:(跟著老師念)“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滿”字。
師:非常好,同學們一下子就找到了,關鍵是如何對這個字進行評析呢?我們要分析這個字的語言環境。
生14:“滿”是在寫雪的,寫雪堆厚了天山的路。
師:嗯,天山都是雪。(板書“滿”字)可前面已經寫了那么多的“雪”了,為什么還寫雪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一下第九句。
生:(學生不自覺念出)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師:知道為什么還在寫雪了吧?
生15:我知道。詩人在送朋友離去,寫雪是為了表現兩人的依依不舍。
師:怎么講?
生15:在下大雪的時候詩人依然前往送別,可見他們的不舍。
師:好。誰來找一下最后一句的重點字?再不起來回答可就沒機會了。
生16:“空”說明雪景的凄涼,路上沒有一個人。
生17:我認為“空”字寫出詩人一直望著友人的離去,寫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師:對啊,一直看著友人離去,直到只剩下馬蹄印。所以,這個一“空”字可以相當于哪個一個字?
生:只。
師:(板書“空”和“只”)看到這一句話,不由會讓我們想起哪一句和它所表現的意境是一樣的?
生:我看和剛才說過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挺相似的。
師:的確。兩句都是表現詩人在送別友人之時目送到友人看不見為止,表現出離別的不舍。只是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樣的。再看看“只”和“唯”又是多么的相似啊!讓我們一起把第七、八、九句念一下。
(師生一起朗讀)
師:剛才我們選擇了幾個字來作為文章的重點字來分析,其實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內容。請幾個同學概括一下。
生18:有寫到雪景。
生19:有寫到離別時的情景。
師:對了,其實這兩個內容我們不看詩歌就可以知道,你知道老師是怎么知道的嗎?
生:題目。
師:聰明。其實題目對于一篇文章來說是很很重要的。題目交代了兩個內容:其一,歌白雪;其二送友人。寫白雪如何?寫送別又是如何呢?
生:白雪的大,冷。送別表達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
師:誰來用自己的一句話來概括全詩的內容。
生20:。大雪烘托不舍的離別。
師:好,既全面又形象。(板書“很大的白雪,不舍的送別”及用“烘托”來串聯兩句)讓們一起再來看看那大雪,想想那不舍。一起來把全詩朗讀一遍。
生:(朗讀,有的同學還蓋起書本背起來)
師:這一節課我們學了這一首寫雪又寫送別的詩,以雪襯別,表現出朋友的深厚友誼。同時詩人又有“今日我送君,明日誰送我”的無奈。課后完成一個作業:根據這一篇文章所寫到的雪景,來想像一下塞北之雪景為如何,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寫雪景的文字。
師: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學:謝謝老師!
(師生相互鞠躬致敬。)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筆者在康美中學開展的泉州市課題——微格教學所上的示范課,并且為南安市級微格教學的研討課,后筆者根據錄像進行整理而成文。
從時間安排上,整節課顯得緊湊明快,環環相扣,能較好的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條理清楚,師生雙邊互動好,整堂課動靜結合,有沉靜的思考,也有活躍的師生交流,學生的思維、參與得到充分的體現。最值得一提的是創新性地使用了“一字評析法”的教學方法,抓住每一句詩歌的“眼”加以分析,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展示,學生從這一個方法不但嘗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而且還讓學生學到一種較新的學習方法。“一字評析法”不但在本節課可以使用,而且可以運用于大部分詩歌的學習中,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仍覺得在導入上花費的時間過多,入題不夠快,導致在開始時有些拖沓。學生在評析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只停留于表面的評析,過于膚淺。當堂成誦相對于一小部分學生還有些難度,需要在課后加以督促與加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