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后赤壁賦》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倭私庾髡邇刃氖澜绲膹娏颐芎捅毁H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②把握文章中作者感情變化的過程及其和所寫景事之間的關系。
?、坭b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知識和技能:
?、鼙痴b全文,復背《前赤壁賦》。
?、輰善冻啾谫x》作比較閱讀,分析異同,以更好地領悟其精髓;將《后赤壁賦》與蘇軾的詞《定風波》作比較閱讀,更好地理解賦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文意的疏通主要靠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來實現。
?、呶恼碌蔫b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來達成。
?、鄰土暡⒄莆找恍┲匾膶嵲~虛詞,識別詞類活用現象,積累“不時之須(需)”“水落石出”“風起云涌”等成語。
教學重點:
?、倭私庾髡邇刃氖澜绲膹娏颐芎捅毁H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②鑒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蹆善冻啾谫x》的比較閱讀
教學難點 鑒賞
板書設計
后赤壁賦 蘇軾
成語
風月冬景 樂
備肴謀酒 (順) 不時之需
復游赤壁 興盡悲來水落石出
夢見道士(仙鶴) 超脫世俗風起云涌
教具學具
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師生活動、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等)
1 布置預習 要求:
①熟讀全文,注意“棲鶻”“馮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躚”等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以及“巉”的書寫。
②借助注釋和詞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閱成語詞典,積累成語“不時之需”“水落石出”“風起云涌”。
?、蹚土曁K軾的《赤壁賦》(必修一P96)
?、懿欢牡胤交虺圆粶实牡胤阶錾嫌浱枺瑴蕚涮釂柣蛴懻?。
?、菟伎颊n文后面的“閱讀與探討”1、2題,爭取自己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2導入新課以復習蘇軾《赤壁賦》中的名句導入新課:古代有一位大文豪,被貶謫到蠻荒之地,甚至要靠自己砍柴打魚為生,卻還能苦中取樂,溶溶月色下,泛舟于湖北赤壁之下的江面上,吟出“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葉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豪邁句子。大家可知道,此公為誰啊?(蘇軾)剛才這個美妙的句子出自東坡先生哪篇大作,還記得嗎?(《赤壁賦》),那是什么時間所寫?(元豐五年七月,是夏末秋初時節)過了3個月的一個月夜,蘇東坡又一次游覽了這個赤壁,并且又寫了一篇賦,史稱什么?(《后赤壁賦》)無獨有偶,諸葛亮寫了“奉命于危難之間,受人于敗軍之際”的《出師表》后又寫過一篇《出師表》,人們稱之為什么?(《后出師表》);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指南錄》寫過一篇序,后來又為該詩集寫了一篇序,也就是文章中有“痛定思痛”成語的那篇,叫做什么?(《<指南錄>后序》。好,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賞讀蘇軾的《后赤壁賦》。板書課題、作者。
3 指名誦讀這篇賦寫得實在太美,朗讀的機會不忍心只讓一個同學壟斷,還是讓四位同學分享吧。指名(最好是自告奮勇)2男2女四位同學誦讀,每人一段。要求讀得準確、流暢,有抑揚,并且有感情的真誠投入。讀后師生糾錯、點評。
4 疏通文意:①同學質疑,提出不會解釋、翻譯的詞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②友情提醒:
“霜露既降”是不是霜和露水一起降下?(應看作偏義復詞,側重點落在“霜”上,譯為“已經下霜了”(霜已經降下)
“十月之望“是指哪一天?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農歷每月初一叫“朔”,三十日叫“晦”,十六日叫“既望”。(錯,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謀諸婦”中的“諸”怎么講?(“之于”的合音詞,之,代酒,于,向)婦者,何人?(妻)
請參照“踞虎豹”的注釋,解釋“登虬龍”(看能否舉一反三)
“聽其所止而休焉”一句的大概意思,用《前赤壁賦》中的話說,應該是哪一句?(縱一葉之所如)這兩句的準確翻譯各是什么?(“聽……”:聽憑小船飄蕩到哪兒就在哪兒歇息)“縱……”(聽憑小船在茫無邊際的江面上飄蕩)
5 整體感悟文章的基本內容。分四個小組合作探究,每組承擔一段,3分鐘后交流。(板書見上)
第一段,寫何時何景,抒何情?請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
第二段,敘何事,抒何情?請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
第三段,概括作者游覽過程和情感變化過程
第四段,敘何事,抒何情?
6精讀細悟:
①找出第一段寫景文字,說說這種景色有何特點。(明確:“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盡顯初冬景物之神韻:清靜、明潔、空靈。
?、?ldquo;顧而樂之”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吊起了作者重游赤壁的胃口,為下文作了伏筆。
?、鄣谌蜗葘懗啾谝咕埃R聲朗讀這處寫景文字,討論:
(1)“斷岸千尺”,夸張手法,明寫岸之高,暗寫 (水之淺)
(2)為什么會有“山高月小”的感覺?(農歷十月,已是初冬,天氣清朗,作為參照物的山,就顯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顯得小了)
(3)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這一感慨因何而生呢?(明確:因為上次游赤壁時所見之景是怎樣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遠遼闊!現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4)這處景物描寫中寄寓著作者的感情,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寄寓著怎樣的感情,就有點見仁見智了。你覺得寄寓著什么感情呢?(注意寫作背景——參見注釋①)(明確:赤壁的景物有夏末秋初的邈遠遼闊變得空明澄澈,是時間改變了景物的狀態;也改變了作者的心態,剛被貶謫到黃州時的惶恐、激憤、失落的心情,現在已經平靜下來了,有了隨遇而安的打算。)
師:參考書上說,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是此處景物句句冬景,凄涼逼人,因為元豐五年九十月間宋神宗在西部發動的開拓疆土的戰爭遭到慘敗,北宋王朝從此走了下坡路,美好江山,也就滿目凄涼。說這就是“江山不可復識”的寓意所在。你同意否?(明確:不少文學作品是可以多元解讀的,可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反之,則不予認可。而要判斷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不妨看看語境,看看下文。下文是東坡先生游覽赤壁的過程,看看原文是怎么寫的,——“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齊讀之。再想一想,從“履”“披”“踞”“登”“攀”“俯”一氣呵成,以致“二客不能從”,甚至還仰天長嘯,以至“山鳴谷應”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基本判斷?(東坡先生游興甚濃)
現在,我們再來討論上述兩種說法都對,還是只有其中的一種對,就豁然開朗了——第二說站不住腳。
(5)就在“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之際,作者卻“悄然而悲,肅然而恐,”感到這里“凜乎其不可久留也”,這是為什么?(明確:作者被貶黃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動還受到監視、管制,心中恐懼的陰影實在是揮之不去,沉痛、悲涼時不時地向作者襲來,所以這正是他艱難的政治處境和驚恐的心理狀態的反映。這種感受,我們并不陌生,它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感受是一樣的。
(6)孤鶴東來,顯然是為文末夢見道士伏筆的,你認為怎樣理解這個夢境?試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個角度來談談。(明確:思想內容方面,作者的處境窘困,心情苦悶,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就像李白想借助夢游天姥與神仙相聚一樣,也像李賀的《天上謠》,把天庭仙境描繪成令人向往的樂土一樣,而且與蘇軾《前赤壁賦》中作者想怎么樣一致的——“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一致。藝術手法方面,是大膽新穎的奇思遐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7 比較閱讀
快速閱讀兩篇《赤壁賦》,看看兩篇賦在寫景敘事方面,在表現方式方面,在情趣思想方面有哪些異同。
(明確:①異:一寫初秋之物,一寫孟冬之景。前賦側重“泛舟”,后賦側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據不同時節、不同地點,抓住景物特征來描寫。②異:前賦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后賦以記游為主,重在敘事;同:都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著作者的生活態度。③異:表達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賦表現作者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后賦卻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達想“出世”的思想,有虛無色彩;但相同的是均為被貶之后所作。精神苦悶,想尋求解脫。(意對即可,不同意見如能自圓其說,亦認可。下同)
8 共同探究:一般評家都認為本賦感情基調消極低沉,你是否贊同?理由是什么?
(明確:評論忌諱簡單化。本賦固然有消極低沉的因素,但處在那么艱難的環境,受到那么沉重的打擊,任何人都不可能整天樂呵呵的,蘇軾有點消沉,實乃人之常情。何況,即便從文中看,作者也還有奮發向上的念頭——“履巉巖,披蒙茸……”使“二客不能從”,情致高時,還“劃然長嘯”,致使“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雖說不乏夸張,但氣魄之大,基調之昂揚,古今能有幾人堪與比肩?而且,這一點還可從作者貶謫黃州時除《念奴嬌·赤壁懷古》外的一首詞中得到印證:
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一起來回答后面的問題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厥紫騺硎挒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小序中說道中遇雨,因拿雨具的仆人先行離開,所以“同行皆狼狽”。這里的“狼狽”,并非我們今天常用的意思,它和李密《陳情表》中“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狼狽”相同,請解釋之。
(2)詩評家贊譽上闕的結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不同凡響的驚人之筆。請談談你的理解。
(3)又有詩評家說全詞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實在太好了。你同意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進退兩難
(2)確是驚人妙筆,因為此句語含雙關,既寫眼前的自然界之風雨,又暗指政治上的風雨,巧妙地寄寓著自己的遭遇;而自己滿不在乎地對待眼前之煙雨的超然態度,正是淡薄對待政治風雨打擊之心態的生動寫照;“誰怕”二字,更顯示了他超然的氣度、闊大的胸襟。
(3)此句字面義是回去吧,對我來說,晴天也好,雨天也好,都無所謂,而內涵恰與上闕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遙相呼應,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和人生態度,顯得非常大氣,確是妙筆。
請比較:
(1)賦中“予乃攝衣而上,……風起云涌”與《定風波》詞小序中那句話基本對應,基本一致?(明確:“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2)它又與《定風波》詞正文的那些句子基本對應、一致?(明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小結:賦和詞的內容相互印證,表明蘇軾在《后赤壁賦》中所流露、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不能說純粹是消極低沉的,他主要還是想從被貶謫的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
課后作業
1 背誦并準確默寫蘇軾的兩篇《赤壁賦》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再聯系起來,回答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是什么。
(1)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2)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3)江流有聲,斷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5)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6)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教后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