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蟬》課堂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引:
上完了《紫藤蘿瀑布》,下課的時候,我補充說,宗璞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女兒,原名馮鐘璞。
有幾個孩子很驚訝地說,老師,宗璞是女的嗎?
我也很驚訝地說,你們不能從文字風格中感覺出這是個女作家嗎?
他們說不能——原來,在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是孩子們的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我靈機一動,說,明天我們要學的《短文兩篇》,也是兩位女作家寫的,不如我們明天就以這個為話題,探究一下,從哪里能看出這是一位女作家。
孩子們興致勃勃的。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本來打算略略帶過的,但是,孩子們的興致勃勃使我改變了主意,我決定把它上成一節探究課。
課堂上,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細細諦聽,那都是生命酣暢淋漓的宣泄。這些小小孩們,他們的嘰嘰喳喳給我提供了多少創意啊!他們求知若渴的眼睛激發了我多少言說的愿望啊!他們如癡如醉的眼神,每每使我在課堂里產生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我是越來越喜歡243班的孩子們了! 導入——冰心小詩 詩人,是世界幻想上最大的快樂,也是事實中最深的失望。
師:知道這首小詩的意思嗎?
生:不太知道。
師:我也不是很清楚,從字面上來看,大概說的是詩人,能夠用幻想創作一個無比快樂的世界,而在現實世界里,他總是失望的吧,因為現實世界不像詩人想象的那么美好和浪漫,而且詩人在現實世界里,也總是郁郁不得志的吧。比如偉大的詩人李白,在現實的世界里,未必就是順水順風。我也常常想,既然如此,他為什么還是要寫詩呢。年齡大了一點之后,我明白了這是因為這種幻想或者說思想的快樂,足以抵消一切現實的苦痛吧,或者說,有了內心的強大,詩人就有了一種看待世界的審美的眼光。詩人,或者說文學家,總是敏感而敏銳的,尤其是女作家。我們接下來進入《蟬》的學習,看看這篇文章如何顯示出女性的特色。
生:我來!我來!我來......
師:大家的準備都很充分啊,但是不能現在就著急回答問題,先讀課文。讀課文的過程中,你或許能夠把自己的說法更好地完善。
生放聲朗讀讀課文。
二、交流——女性特色
師:現在可以交流了。
生:我找的地方是“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和“在樹下拾得一只病蟬”,女作家的心思都是細膩的,要是男人,可能不大會注意杜鵑花什么時候開,樹下是不是躺著一只病蟬。我從小到大的女作家寫的書都是細致的,尤其是觀察的時候。
師:我們可以總結為——觀察細致。請大家注意“拾得”這個詞語,如果是你,你可能會用一個什么詞語?(指名一個男生)
生:撿。
師:撿和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拾得給人一種更柔美的感覺,這就是——寫得細膩。
生:我從“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這里感覺出這是個女作家,因為男人一般不大會這么細致地看夕陽。
師:男孩子們,放學路上,你們會抬頭看夕陽嗎?
生:不會!
生:會!
師:大多數時候你們在干什么呢?
生:追追趕趕,打打鬧鬧。
師:這也是——觀察細致。
生:我從課文后面,作者和宗璞一樣都留下日期來看,感覺出這是一個女作家。
師:雖然你的理由不一定充分有力,但是你思考問題的角度卻特別新穎,值得表揚。也許,和男人相比,女人更珍視自己生活過的痕跡吧,更希望記住自己每一天是如何生活的吧。這一點,可以概括為——心思細密。
生:我從“好好地活過”這句話聯想到了《秋天的懷念》里史鐵生的母親說的“好好兒活”,所以,我直覺這是一個女作家。
師:知道嗎?你不經意間向大家展示了一種特別有意義的學習方法,那就是前后聯想,融會貫通。
生:我從第六段的“哦”字感覺到這是個女作家。因為男人一般會用“啊”字來表達感情,而“哦”字給人一種害羞秀氣的感覺。
師:這里我們概括為——用詞含蓄。你雖然是一個男孩子,可是心細如發啊。我們來試試看,“啊”和“哦”讀起來在嘴型和感覺上有什么不同。
生:啊!
生:哦!
師:的確是有不同的。同學們說的都很不錯,但是,我認為你們還沒有涉及到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有誰慧眼獨具呢?
生:這篇文章寫的是蟬,是一種很小很小的東西。
師:這就是內容細小啊。我們看,男人一般寫什么,蘇軾寫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白寫的是——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生:白發三千丈。
師:而小思,寫的是一只小蟬。作者特意突出了這只蟬的小,課文怎么說——
生:小東西,那么小。
三、品味——以小見大
師:如果作者只是寫蟬的小,那么,這篇文章也就沒有什么意思了,作家和詩人的特點,就是能夠從小中見出大來。作者從這小小的蟬身上,看出了什么大道理呢?
生:哪管是九十年,還是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師:這是蟬的生命意義,也是——看看你們能不能接上我的話,這是蟬的生命意義,也是——
生:也是人的生命意義!
師:也是——
生:也是所有生命的生命意義!
師:真好!蟬的生命意義是如此,人的生命意義也是如此,所有生命的生命意義都是如此——請注意,我反復使用了如此,如此是一個代詞,代表什么意思呢?用原文回答就是——
生:哪管是九十年,還是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師:我們剛才反復讀的這句話,就是這篇文章的文眼,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你從這句話里讀出了什么你自己的想法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不管生命是短暫還是長久,都要積極地面對,盡情投入,好好地生活,過好每一天。
師:或者說享受每一天。
生:人,也應該像蟬一樣,即使比蟬多那么多的歲月,但每一分每一秒也要活得精彩,燦爛!
師:不虛度光陰,才不枉此生。
生:我覺得還要樂觀面對。
師:是啊,要樂觀,你看蟬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但是,它不悲觀,而是熱烈地享受生命。你從哪些詞語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生:響徹一個夏天。
生:知知不休!
生:聒聒!
師:這哪里是蟬叫啊,這是蟬在歌唱生命啊!平常惹我們煩躁的知了聲,其實是蟬在歌唱生命的盛夏啊!
生:我想一句詩來形容我的感受——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師:誠哉斯言!
生:知死,所以樂生!
師:是的,知道生命終究有一死,所以活著的時候我們就要快快樂樂。
生:只要活著,就要活出精彩!
師:是的,不白活一回!我記得有一首歌就是這個題目,我初中的時候學的,我很喜歡,里面有句歌詞,活就活他個船攆浪啊,活就活他個龍擺尾。好好地活過,這就是女作家小思通過一只小小的蟬告訴我們的大道理。
四、體會——欲揚先抑
師:大家看課文下面的注釋,小思本名盧瑋鑾,后來改名小思,你覺得她的筆名里,包含了什么樣的寄托。
生:她喜歡思考小事吧。
師:或者說對世界對人生小小地思考一下吧。即使在蟬這些小東西身上,敏感的人也能悟出大道理;而即使在《蟬》這樣一篇小小的文章里,作者也不放棄好的寫作手法的運用。在這篇文章里,作者使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你們理解這種手法的含義嗎?
生:不太理解。
師:學過音樂的同學想想,在要彈一個高音的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前面那個音會很低。
師:這樣,先抑下去,后面的揚才有高度,所以,抑,是為了揚。與此相反的一種寫作手法叫著欲抑先揚,誰最擅長這種手法呢?
生:不知道。
師:是中國的爸爸媽媽們。想想看,你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經常這樣對你講話,你這個孩子啊,懂禮貌,又孝順,又勤快,還講衛生,但是呢——就是成績不好。每當你們聽到“但是”的時候,就知道大事不妙,因為“但是”后面的才是正題呢,這就是欲抑先揚。
生:的確是這樣!(大笑)
師:我們一起來板書這個過程:作者首先說蟬知知不休,使人很煩(板書:煩),后來聽朋友說蟬等了17年才等來一個夏天(板書:等了17年,等到一個夏天),所以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板書:恕)。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是一個快樂的季節,但是,卻是蟬——
生:生命終結的季節。
師:有一個詞語叫著噤若寒蟬,說的就是深秋的蟬因為知道死期已近,所以不敢鳴叫,現在形容因為害怕而不敢作聲。課文到寬恕蟬的鳴叫就結束了,我們現在想想看,作者僅僅是寬恕了這煩人的聒聒嗎?或者,對于這樣一只小小的蟬,我們除了寬恕,沒有別的什么情感嗎?
生:我們還有喜愛。
生:還有贊美!
師:還能不能再進一層?
生:尊敬!
生:敬畏!
師:對了,就是這個詞,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美好和無畏。作者想到蟬的知知不休,原來是在歌唱生命,不過是要好好地活過,油然而生一種敬意,這種敬意,是對蟬,也是對——
生:所有生命!
師: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老師下發的課外閱讀文章,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敬畏生命》,然后再問問自己,見識過蟬的知知不休以后,對于這一段僅有一次的生命,我們該如何度過?也許,我們能夠在席慕容的《貝殼》里找到答案。
板書設計:
蟬
小思
以小見大
煩——等了17年,等來一個夏天——恕——知知不休,歌唱生命——敬
欲揚先抑
后記:這堂課,是昨天下午第二節課上的。本來,我也沒打算發課堂實錄的,最近好像不是很閑——當然,我總是不是很閑的。想到孩子們的表現,決定還是記錄下來,孩子們的如癡如醉,是我多么舍不得遺落的精彩啊!
還有一個原因,今天早上讀歷史,很多學生說背歷史好難啊,我說,記憶能力是可以鍛煉的,我因為經常鍛煉,而且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我幾乎能憑借記憶把一堂課實錄下來,雖然難免有一些小小的出入,但是八九不離十。不信的話,我把昨天上的課實錄給你們看,只要你們回答了“你從哪里看出了這是一個女作家”和“從文章中你感悟了什么道理”兩個問題的同學把你們的回答交上了,我明天就可以把實錄貼在教室里供你們指正了!
于是,就有了這篇實錄。
且看孩子們明天如何議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