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白楊禮贊》第三課時教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2、認識中華民族質樸、堅強、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學習重、難點:
1、通過背景材料的介紹引導學生把握“白楊樹”的象征義。
2、通過當堂仿寫訓練的形式學習狀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知識鏈接:
1941年,茅盾《白楊禮贊》發(fā)表后,一位畫家根據《白楊禮贊》畫了一幅白楊圖,茅盾看到后禮贊之情意猶未盡,于是賦詩一首。表達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與北方軍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擊日寇的感情。
題白楊圖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
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
學習過程:
導入: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白楊樹是 的樹。
2、《白楊禮贊》《白楊禮贊》中,作者飽含激情禮贊的僅僅是西北平原上極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楊樹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一問題。
自學導引:
1、找出能表明導入第二點問題的段落,完成以下問題:
1)將四個反問句改為陳述句(注意不可改變句意):
2)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2、看來,作者寫這篇課文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借贊美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農民的崇敬和贊美,那他為什么不直接贊美北方農民呢?
3、你認為文章結尾“楠木”的象征意義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七段的四個反問句:
1)句中“至少”“尤其”兩個詞語有什么作用?
2)、四個反問句問法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不斷加深的?
3)、你認為:四個反問句有什么內在聯系?可不可以調換一下順序?
4)、比較改后的陳述句與這四個排比反問句,思考:排比反問句的作用。
2、作者把白楊樹與根據地軍民聯系起來,你認為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
3、文章的結尾為什么要寫“楠木”,你覺得多余嗎?為什么?
展示交流:
鞏固提升:
1、從下列形象中選一個寫出他的象征意義。
蘭花、楠木、蓮花、蠟燭、梅花、太陽、翠竹
2、選做題:
1)學習第七段的寫法,運用排比反問句式寫一段話。(找出一種“物”和與之相應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寫作)
2)、現在再次拿出我們的課堂練筆,請賦予筆下的意象以象征義,嘗試用一些對比手法和欲揚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來禮贊所寫之物。
3、古往今來,贊美牡丹、菊花、蓮花的詩文可謂多矣;而對綠葉的贊美卻鮮有所聞。或許有人說;綠葉有什么值得贊美的呢?既沒有鮮艷的色彩,也沒有婀娜的姿態(tài)。其實,花兒之美,是整體關。如果沒有綠葉的陪襯它便會顯得單調刺目,正因為有了綠葉,它才構成一個美的和諧,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綠葉長在鮮花之下,總是謙遜地低著頭,從來沒有趾高氣揚過。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禮,即使聽到行人一味贊美鮮花而冷落自己的時候,也毫不嫉妒,依然興致勃勃,忠于職守。
綠葉的生命雖然短暫,然而,它卻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獻給了大自然。“年輕”時,它生機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氣中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碳,轉化為人類必須的氧氣;“年老”時,它脫離母體,投向大地的懷抱,“化作春泥更護花”。
1、文章第1節(jié)把綠葉和鮮花進行 ,突出了綠葉的 作用,表現了綠葉 的性格。
2、第2節(jié)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綠葉的 和 。
3、第3節(jié)表出了綠葉 的精神。
4、本文和《白楊禮贊》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點是:
教學后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