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三峽》教案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新課: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在詩人的眼中,皎潔的明月,寂寞的野花,流動的江河,險峻的山巒,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常與明月對飲,同清風閑談,故出現在作者筆下的山水草木,也都是清新可愛,帶著許多靈氣。就如北魏的酈道元,他以地理學家的目光探尋自然,又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經注》雖是一部地理學巨著,又同時能帶給人們以藝術上的莫大享受?!度龒{》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軸綺麗多彩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將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的呢?我們通過這節課的探究學習來體會和感悟其中的妙處。
(二)復習檢測
先檢查一下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1)同學互考準備(兩分鐘)(互相幫助,合作學習)
(2)提問比賽,按行提問,給勝出的掌聲,體現互動。(兩行,到三行隨意)
(三)合作探究:
余秋雨這樣說:“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 得去的一個地方嗎?一個,請只說一個。”
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 可見三峽有著巨大的魅力。
三峽又究竟給了作者以多少畫之筆意、詩之靈感呵?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山水共同組成了綺麗的圖畫。
探究問題:(1)山的特點,從那些語句看出來的?
“巫峽十二峰”的景觀。而且這些山峰十分密集,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而且它也說明了峽谷之深。
長,連,高。(正面,側面烘托)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 “巫峽十二峰”的景觀。而且這些山峰十分密集,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而且它也說明了峽谷之深。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2)寫水,從四季入手?
首先是山,然后是水,水又是按什么順序寫呢?夏,春冬,秋的順序寫的
第二段描寫的是夏天的三峽風光,在這里作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然的確有點夸張,但是它卻從側面暗示了夏日三峽的水流湍急,雖說沒有明寫,但意義卻很清楚。長江第一峽瞿塘峽就極為險峻,號稱“天塹”。兩岸的峭壁如兩座大門一樣緊束河道 。而且這里江面狹窄,水流湍急,猶如萬馬奔騰。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中也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
第三段寫了三峽春季和冬季和景色,它又是全文中最美的一段。這一段是動靜相結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一句不禁讓我想起“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一詩,同時也與前面的一段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一溫柔的景色當中又有一些“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給人一種“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清榮峻茂”則給人一種充滿生機的感覺。人坐在舟上,望著兩岸的山峰草木,看著兩邊的懸泉瀑布,俯視著腳下的碧水,會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感覺,而如果你是站在高處俯視這些景物,則會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感受。
最后一段的亮點是三峽的猿聲,“屬引凄異,哀轉久絕。”又寫了漁人的歌聲,更說明了猿聲的凄涼。許多詩人都把三峽的猿聲作為寫詩的一大亮點,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也寫過“風急天高猿嘯哀”
的詩句,也給我們一種凄涼的感覺。三峽最讓人傷心的,恐怕就是這猿聲了。
四季景物的特點?:夏---- -------------------------- 湍急
春冬------------------------------清秀
秋---- ----------------------------凄清
其次,作者寫景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文章抓住三峽山的“長、連、高”三個特點來寫,極力寫出三峽山的雄奇險峻。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照夏,春冬,秋三個季節寫三峽的水。作者描寫夏水,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來寫夏水兇險、湍急,使人們不敢通行。為進一步驗證水流之急,作者把水流和疾風快馬作比,突出三峽夏天水流之急,讓人感受頗為深刻。春冬之水在作者的筆下搖曳多姿,富有情趣。文章用“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寫出此時水的寧靜之美。雪白的水流,碧綠的潭水,飄飛的瀑布,倒掛的懸泉又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山頂的怪柏,屹立于風中,給山水之間投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發出由衷的贊嘆“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最后寫秋水, “林寒澗肅”寫出秋天水枯氣寒的情景,又選取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猿來表現秋天的凄涼,“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蕭瑟的氣氛,又引用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賞”作證,
(3)本來,“林寒澗肅”已經是夠凄清的了,“空谷傳響”的“高猿長嘯”已經夠凄異了,啼聲的“哀轉久絕”已經能夠讓聞者倍感寒意了。又引用了一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又什么作用呢?
這凄寒之境進行升華,它唱出了哀婉的猿聲中旅人的悲涼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涼,給人余音繚繞之感。這時的描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說在此之前所寫的是“風景”的話,到這里已經表現出“風情”;如果說在此之前是寫“景”的話,到這里已帶著寫“意”之味。在盡寫了山光水色之后將筆觸轉向“猿”與“人”,從而深化文章意境,這就是作者的妙筆所在。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4)整篇文章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
《水經》里的一條注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余秋雨先生說酈道元《水經注》中的三峽,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
三峽這篇精美散文,內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畫。細細品讀之中,不時會有閃亮的美點進入我們的眼簾。
(四)齊讀品味
尋找美點
我欣賞——————————————————是因為——————————————----
《三峽》,美在那宏觀勾勒的一筆。全文僅150余字,可謂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這極短的篇幅之內,用高超的具有音樂美感的語言,濃縮了萬千氣象,展現了無限風光,頗有“尺幅千里”的意味。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個字,卻是全景式的宏觀勾勒,可謂筆力雄健,內容雄奇,寫得異常的美。就那么一筆,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勒出700里三峽的雄險,描寫了群峰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壯麗。就那么一筆,視點變化多姿,“三峽七百里”寫三峽之長,似乎只有俯視才可能盡收眼底;“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群山的高峻,是縱向的極目遠望;“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峽谷的幽深,分明有從下向上仰望的感覺。就那么一筆,表達手法也令人稱奇,除了大筆勾勒、進行正面描寫之外,還巧妙地進行了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寫得多好——抬頭看天,不到“亭午夜分”,連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難以看到,這山還不高嗎?這峽還不深嗎?
《三峽》,美在那層層鋪展的手法。如果說上面所說的那雄奇的一筆還有一個作用的話,那就是為下一段寫水勢埋下了伏筆——險峻的山峽造就了江水的湍急。從內容來看,第二段寫的是夏季的江水,從寫法來看,作者運用了“層層鋪展”的手法美美地將水寫了一番。第一層,用“沿訴阻絕”寫出水漲路絕的壯觀景象;然而這還不夠,又寫第二層,用一個“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來極寫水速之巨大;然而這還不夠,再來一筆,假設“乘奔御風”來與飛快的流速進行比較,從側面再次進行有力的襯托。在這幾筆之中,寫得最美的就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那幾句,它不僅僅只從時間之短、距離之長寫了水之流速,它可讓我們想象三峽江流的洶涌向前、奔騰咆哮,它可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坐在小小木船上飛流直下、一瀉千里、蕩魂攝魄的快感,它還讓我們聯想到,李白那極具美感的《早發白帝城》,是不是對此的創造性改寫呢?
《三峽》,美在那錯落有致的點染。第三段寫的是春冬江景,此時時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與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選取的極為美麗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筆生動地描畫,精心地點染。作者好像是在用這種特寫式的精心描繪“以點帶面”,來表現三峽與江流的處處美景。這美麗的一角是立體的、錯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寫深潭還嫌單調,還要寫潭中的倒影;高有絕巘,然而寫絕巘還覺單一,還要寫巘上的怪柏;再添幾道“懸泉瀑布”,讓它們“飛漱其間”,又是壯美的一景。這美麗的一角又是色調潤澤的、動靜有致的。你看“素湍綠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綠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動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說那跌宕多姿、水花飛濺的“懸泉瀑布”了,它們甚至讓我們聽到了那嘩嘩的水聲,甚至讓我們感覺到了隨風飄灑到我們臉頰上細微的飛沫。在這水清、樹榮、山峻、草茂的地方,在這生機盎然的山水之間,誰說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峽》,美在那一聲悠長的漁歌。第四段寫得特別有情調,特別有意境,它寫的是秋景的凄涼。從全文來講,作者在寫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寫秋景,而寫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選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寫了高山深峽、急流碧水之后,他調動筆鋒為寒林高猿敷設上一筆,在寫了雄壯、險峻、秀美之后,他著力地表現肅殺,在寫了形、寫了色之后并沒有忽略寫聲,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峽的神奇美麗表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不論從哪一個角度講;這一段中的描寫均是妙筆,都能讓人進行回味悠長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聲漁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順手拈來同時又是巧妙點綴的漁者之歌。本來,“林寒澗肅”已經是夠凄清的了,“空谷傳響”的“高猿長嘯”已經夠凄異了,啼聲的“哀轉久絕”已經能夠讓聞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頓然將這凄寒之境進行升華,它唱出了哀婉的猿聲中旅人的悲涼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涼,給人余音繚繞之感。這時的描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說在此之前所寫的是“風景”的話,到這里已經表現出“風情”;如果說在此之前是寫“景”的話,到這里已帶著寫“意”之味。在盡寫了山光水色之后將筆觸轉向“猿”與“人”,從而深化文章意境,這就是作者的妙筆所在。
《三峽》,美在那獨特優美的表達。這一個美點,應該是《水經注》最重要的美點之一,《三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片斷,但整本《水經注》的美的基因卻依然貫注在這里。就“水經注”三字而言,“注”就是“注釋”,“注釋”就是一般的解說性的文字。然而酈道元是用文學的語言、用大量的資料及自己游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別人的書作注釋,將注釋寫成游記般美的文字,而且對后代游記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就是在文體寫作上極具匠心的創造,這就是獨特優美的視角。在對“三峽”的描述上,作者的視角同樣是優美獨特的。一千五百年前的三峽,是狂暴的不能馴服的怪獸,是人們心中的恐懼,人們“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但酈道元筆下流淌出來的,都是對三峽的探幽攬勝,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是讓人留連忘返的山水之美。再從文字表達來看,《三峽》精當凝練優美的語言同樣令人贊嘆?!端涀?bull;江水》中還有引自《宜都記》的文字,如“自黃牛灘東人西陵界峽口百余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將它們分別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敝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相比,在煉字選詞、音調節奏、句法運用、情景韻味方面,酈道元的表達“色味”都“要好得遠”。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峽》中有這樣的評價: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畫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三峽,地杰人靈,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的奇光異彩,留下了詩圣文豪的足跡和千古傳頌的詩篇。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我們通過欣賞品味也感受到了祖國山水的壯美瑰麗,也激發我們對祖國的熱愛。
《三峽》抓住景物特征描寫,學習寫法。
(五)補寫景物,學以致用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2)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