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晚春》原文及賞析解讀,是優(yōu)秀的教學(xué)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是韓愈詩作中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是郊游即目所見。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競相爭妍斗艷。
春天即將歸去,似乎所有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shù),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的后兩句是說,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fēng)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此詩寥寥數(shù)筆,就給人以滿眼風(fēng)光的印象,詩的文筆很淺顯,但為何對此詩的理解卻眾說紛紜呢?讀完全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詩的生動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guān)系。“草樹”本屬無情之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此前詩中所罕見的。最奇的還是“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rèn)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xué),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就像人之沒有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jì)《唐代絕句精華》)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揭示謎底,卻是很有見地的。作者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fēng)光直接觸發(fā)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過,他不僅看到這個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寫下“無才思”的奇語,應(yīng)該還是有寄寓的。
“楊花榆莢”固然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實也帶有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從這晚春圖中抹掉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有所缺憾嗎?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似乎也是不可少的。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的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更有憐惜之意的。我們尤其應(yīng)當(dāng)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妄自菲薄,不畏“班門弄斧”,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這勇氣豈不可愛?豈不可嘉?
如果說這首詩有寓意的話,就應(yīng)當(dāng)是其中所含的一種人生哲理,萬紫千紅是美,漫天作飛雪,何嘗不是美,美是要有創(chuàng)造力的,任何時候,創(chuàng)新才是最美的。記住:任何時候,這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
[注釋]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jié)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fēng)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名家點評]
朱彝尊《批韓詩》: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
汪森《韓柳詩選》:意帶比興,出口自活,以下數(shù)首皆然。
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王昌齡《青樓曲》)第二首起句云"馳道楊花滿御溝",此即"南山薈蔚"景象,寫來恰極天然無跡。昌黎詩云:"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便嚼破無全味矣。
朱寶瑩《詩式》:春日晚春,則處處應(yīng)切晚字。首句從"春"字盤轉(zhuǎn)到"晚"字,可謂善取逆勢。二句寫晚春之景。三句又轉(zhuǎn)出一景,蓋于紅紫芳菲之中,方現(xiàn)十分絢爛之色,而無如揚(yáng)花、榆莢不解點染,惟見漫天似雪之飛耳。四句分二層寫,而"晚春"二字,躍然紙上。正無俟描頭畫角,徒費琢斫,只落小家數(shù)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純從涵泳而出,故詩筆盤旋回繞,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著。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