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臺階》文本賞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上一屆的八年級下冊有《臺階》這篇文章,兩個老師同課異構嗎,各有千秋,但是于我自己,卻對這篇文章避而遠之,不敢著手。
不知為何,這篇課文入選了部編本的教材七年級下冊,難道它不是晦澀的嗎,難道不知道它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嗎,我對編者充滿了疑問。存在即是合理,絕不是沒有緣故,既然不能逃避,那就正面應對吧——期待能有一些新的收獲。
按照以往的思維,我總是把父親解讀為一個一輩子吃苦耐勞的農民形象,沉浸在摘錄體現父親辛苦的句子里,比如:
于是,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戲攤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
以往的解讀是:從七個月、四個月、半個月的時間角度,來凸顯父親的辛苦。但是好像學生也不為所動,因為他們確實無法理解中國最樸素的農民形象,在他們的生活里,確實很少見,也難以理解現在為了一個臺階還如此辛苦的,畢竟水泥河沙都易得,造個高樓大廈也不見得像父親這樣。看來把父親簡單的解讀為農民的形象,這條路行不通。
既然題目叫臺階,那就從臺階開始吧,文中寫到了兩個臺階。
(一)青石臺階
家里的臺階是三塊三百來斤重的青石砌成的,父親一口氣背回了家,省了石料錢,父親是欣喜的,是充滿成就感的,這種喜悅甚至沖淡了身體上的疲憊,讓他覺得沒花太大力氣,只有被磨破的腳上的麻筋草鞋知道,路途里的趔趄和掙扎,奔突和拉拔。
在“我”的眼里,青石臺階是一道風景,臺階上的凹凼,積起水來,就像顆顆小亮點;干得快;寬敞陰涼,大家都喜歡去坐一坐,躺一躺。
在“我”的眼里,青石臺階更像是陪伴成長的伙伴,小時候趴在上面不明就里的啃,長大后一級一級地跳。
在“我”的眼里,父親也是喜歡這臺階的,因為臺階的高度正符合他的身高,腳板有擱處,合適得很舒服。
可是,在父親的眼里,青石臺階并不是完美的所在,他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總念叨著:“我們家的臺階低。”
在家鄉,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地位指的是榮譽和聲望,常常和金錢、權力、才能等聯系在一起,而父親呢,老實厚道——待人誠懇,能寬容不刻薄;低眉順眼——形容馴良,順從的樣子,也形容底層人民的卑微姿態;累了一輩子。這些關鍵詞,都和地位沒有任何的關系,但是卻也不妨礙父親對地位的渴望,投射在現實里,從地位的意義上,三級的青石臺階,不能讓父親滿意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也有了第二個臺階。
(二)奮斗者
父親是個孤獨的奮斗者的形象,沒有根基,沒有依托,為自己的目標——有臺階的新屋奮斗,奮斗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己之力的拼搏,從一片瓦,到一塊磚,到黑瓦罐里的一張角票,都用認真的態度去積累。這樣的積累簡單而瑣碎,微小而單調,父親也有疲憊。
疲憊的調節,父親是通過兩種方式:一、“磨刀”——過煙癮,消除身體上的疲憊,讓精神也放松和舒展;二、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柳樹遮擋不住父親渴慕的眼神,柳條的搖晃也搖不散父親專注的目光。帶著這樣的艷羨,帶著對未來的期待,父親“對著青石板嘎嘎的敲一敲,就匆忙下地了”。
這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奮斗者形象,對別人高臺階的羨慕,是父親戰勝嚴寒酷暑、疲勞困苦的精神動力。
愿你眼中、心中都有“高高的臺階”,你注視它時目光專注而堅定,這會帶你穿越“柳條”的搖曳,一步一步實現心中的目標。
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造屋造臺階的啟動。過程并不輕松,白天和請來的匠人一起干,晚上還要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只睡三四個鐘頭。他超越了年齡和原本的生理規律,也打破了我對于他身體的擔心,反而他“精力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這個片段父親做為奮斗者的光芒盡顯,形象高大,為理想而奮斗,忘卻了疲倦和衰老,在這一點上,父親可以為任何為理想奮斗的人代言!
(三)新臺階
“我”眼里的新臺階是這樣的:新臺階砌好了,九級,正好比老臺階高出兩倍。新臺階很氣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描述里處處透著和老臺階的比較,從級數,從用料,從面的光,從臺階的氣質——氣派,臺階哪里就氣派了呢,難道還能氣派過新屋,只字不提新屋,強調的也是在意的。
但是新臺階的落成,并沒有隨之而來的喜悅。父親因為激動而不敢點的鞭炮,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的手,盡力挺高但是已經駝慣的背脊,無不透露出局促、手足無措、無奈尷尬。父親還不習慣擁有新臺階,還沒有適應高臺階帶來的地位感。
不適應的還有我,已不能在臺階上跳,也不想跳了;父親想磕煙灰,動作做了一半也收回來了。
他努力地想去適應,于是做到臺階上,別人打招呼,一句帶口話“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也回答錯了,背后是他的緊張,緊張什么呢?也許可以從他之后的動作瞥得一星半點,他一級一級的往下挪。他不適應的,是高臺階相匹配的高地位。
是啊,雖然筑造成了新臺階,但是父親在金錢、權勢和才能方面也沒有任何明顯的提升,何來自信擁有地位呢,父親沒有這樣的底氣。所以他一級一級往下挪,挪了又覺得太低,坐臺階不舒服又挪到門檻上,也不符合風俗,門檻也不能坐。父親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安放自己了,這讓父親失落而沮喪。
(四)父親老了
理想達到了,卻沒有帶來預想里的快樂和滿足,理想達到了,反而局促和尷尬。父親的精神需求沒有被滿足,如一棵精心灌溉的樹,精心呵護,看著它抽芽,嫩葉,枝繁葉茂,開出花朵卻一夜枯槁,希望的到達之日也是幻滅之時,讓人老去。
父親身體也透支得太多之前有精神力量的支撐,還能旺盛和掛著笑。石頭搬不動了,閃了腰;水挑不動了,閃了腰。
“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再強勢的語氣,再堅定的否定,也被一個破折號無情的斬斷,無聲的回答,苦苦的堅持,現實的無奈。廚房里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
父親再也撐不住了,意識到自己的老了給原本已是殘燭的心增添了一縷風,舊的打擊未完,新的打擊又至,父親老了——“那極短的發,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
父親老了,在不甘愿被別人俯視和不習慣被別人仰視的矛盾里,在不服老但是不得不老去的矛盾里,在物質期待到達精神世界不匹配的矛盾里,浮浮沉沉,努力,掙扎里,老去了。
(五)現實意義
學完課文,到底要讓孩子們明白什么,我想:
首先,是他們明白奮斗的艱難和滿足,收獲的虛無和失落。正如楊絳所言: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讓孩子們學會享受奮斗的幸福。
其次,要有遠大的精神目標,樹立的目標更多的是物質的,終究會失望的,對物質的追求永無止境,會墮入虛無里,而樹立一個精神的目標,在追求過程中的人永不疲憊,永葆新鮮。比如,藝術,楊絳100歲仍筆耕不輟,她的生命姿態從容淡然,廣大深遠,不會像父親一樣精神和身體迅速衰老。
父親的精神世界是貧瘠而荒涼的,當然和他的文化程度時代等客觀因為有關,孩子們的條件已大大超越了父親,從小構筑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它強大而豐富,保持獨立的思考,保持向上的勇氣,即使到老,也活得豁達和自在,通透不死板。
本文是小說,作者把敘述者設定為“父親”的兒子,是飽含對“父親”這一形象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同情和心痛。
愿你老去,仍然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