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第2課時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師:上堂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
生1:我的腦海里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在一個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位孤零零的小女孩徘徊在街頭賣火柴,紛紛揚揚的大雪灑落在她金黃的、打著卷兒的頭發上,看上去那樣美麗!
生2:我接著他的說,在小女孩美麗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人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大年夜里,她卻孤苦伶仃在街頭賣火柴,讓人頓生憐惜之情!
師:是呀!憐惜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究竟怎么寫的?請孩子們打開書,自由讀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話概括讀文后的感受。
(既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又自然地導入本堂課。)
生1:從課文和剛才同學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運很悲慘,我很同情她。
生2:我很難受,在人人同樂的大年夜里,她不但不能和家人團聚,還獨自一人忍饑挨凍,實在讓人可憐。
生3:……
師: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讓人心生憐憫之情!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女孩呢?
生:一個可憐的小女孩!
生齊讀這句話。
師:孩子們,拿出你的筆,讀課文第一部分,勾畫出你是從哪些語句里感受到小女孩可憐的?
(抓住重點句“可憐的小女孩”,讓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感悟。)
生1:“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我認為在這舉家團聚的日子里,街上行人稀少,該買的東西早就準備好了,誰會在今天去買小女孩的火柴?
生2:“在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從這句話里邊我認為她沒人可憐。
生3:“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小女孩在大年這天還要去賣火柴,足可見她家境的貧困,父親的虐待,讓她有家而不敢歸,實在是太可憐了。
生4:“他們頭上只有……灌進來。”家里和街上一樣冷,這樣的家,回與不回又有多大關系呢?
……
師:孩子們,家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感覺?
生: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每當我有憂愁、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到我的家以及家人,他們總會給我勇氣,勇敢地讓我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生:家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每逢我有解不開的疙瘩時,愛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厭其煩給我講道理,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
生:我的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爸爸、媽媽比較開明、民主。每當我做了錯事,他們總是耐心地教育我,讓我下不為例。
……
師:孩子們,你們是幸福的,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在家中被家人濃濃的愛所包圍,以致讓文中的小女孩羨慕而渴望能擁有。
(家是溫暖而幸福的,喚起學生對家溫馨的回憶,為后文作好鋪墊。)
師:然而,賣火柴的小女孩卻有家不能歸,不敢歸。文中有一句話強調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小女孩也忘不了。誰能告訴我是哪一句?
生:“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師:大年夜是人們一年一度團聚的時刻,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人,畢竟還是個孩子,也毫不例外地希望在這大年夜里能和家里的人團聚在一起,如此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這更讓我們對她產生同情。孩子們,大年夜這三個字,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飯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整個家里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生:我們全家人先吃年夜飯,飯后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午夜鐘聲一響,我們就放鞭炮,那真是“爆竹聲聲將歲除”,讓人幸福,甜蜜。
生:……
師:小女孩的大年夜,讓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我仿佛來到了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家鄉,看到了形單影只的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舊圍裙里的火柴一根不少,因為一整天根本沒人來買。她更冷更餓,原因在于街上時時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這更讓她不能忘記今天是大年夜。多么凄慘的一幅畫面呀!
生:我心情很難受,眼前總是出現著小女孩的身影。她獨自一人在街頭賣火柴,大雪紛飛的年夜里,任憑雪花飄落在她金黃的長頭發上,還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那樣地美麗。如此美麗的小女孩,卻不敢回到跟街上一樣冰冷而無溫暖的家,與家人團聚,多讓人替她難過呀!
(緊扣可憐,將它與我們的大年夜相比,更突出小女孩的痛苦與孤獨。)
師:兩個孩子說得多動情,多凄美呀!你的難過,小女孩的悲慘,作者用了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齊讀“可憐的小女孩!”
師:在大年夜,這個又冷又餓、無人關心、無人疼愛、有家不敢回的小女孩,只有在一座房子的角落里,蜷縮下來。天氣太冷了,從后文哪句話里可看出?
生:“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
師:正因為要凍僵了,她才產生了什么愿望?
(巧妙地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內容,不留痕跡。)
生:她想到擦火柴,因為她太需要溫暖呀!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
師:于是,小女孩用火柴擦燃的火焰來取暖,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正是文中第二部分的內容。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二部分,先體會一下這些幻象給你的感受如何?用一個詞來說說。
生自由說。
(幸福、溫馨、美好、像夢幻一般。)
(所體會的幻景越美好,與出現破滅的結果一旦相聯系,則更顯凄涼,為后文的比較作基礎。)
師:故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小女孩擦火柴的部分。幾次擦火柴都出現什么樣的幻象?
生齊說。
(第一次:火爐第二次:烤鵝……)
生:五位同學讀這五次擦火柴的部分。
每讀完一次,師用語言將它們連接起來。
師:這種種幻象中,你最感興趣是哪次?同桌互說感興趣的理由。
生:(讀文,同桌說原因。)
師:小女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幻象?
生:再次讀文。
(提出問題,再次讀文,讓學生從文中進行發現交流。)
生:因為小女孩又冷又餓。所以她會想到火爐、烤鵝。
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饑餓、痛苦的,她想得到溫暖和幸福,所以她會想到這些。
生:小女孩無人關愛,她渴望得到溫暖、幸福、快樂,因此,她的眼前出現了種種美麗的幻象。
師;講得多好!是呀,小女孩的現實生活中只有寒冷、饑餓、痛苦與孤獨。她渴望擁有這一切。當她擦燃火柴從幻象中,看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畢竟,火柴是要熄滅的呀,火柴一滅,所有的渴望沒有了?結果怎樣?作者又是怎么寫?讀文,找出相關語句。
(現實與幻象的比較,更突出小女孩的寒冷、饑餓、痛苦、孤獨。)
生:(讀文,勾畫語句。)
出示:
“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
“這時候,火柴滅了,她的眼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只見圣誕樹的燭光……一道細長的紅光。”
生:從火柴滅了,小女孩溫暖沒有了,烤鵝不見了,她只有寒冷和饑餓。
生:從星星的滑落,讓小女孩想起了唯一疼她的奶奶,小女孩對奶奶大聲的叫喊,以及哀求奶奶帶她一起走,這更讓人體會到小女孩孤苦無助的痛苦生活,奶奶是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希望。
師:掌聲鼓勵這位同學。小女孩為了留住奶奶,再一次的擦燃火柴,這一次與第一次相比,有明顯的不同。讀這兩次擦火柴,從哪些字詞里體會到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讀句,思考,交流。
生:第一次里的“敢”,其實是說小女孩是不敢的,但從“終于”這個詞里,說明小女孩實在是太冷了,她顧不了那么多,猶豫著終于抽出了一根,讓自己感受一下溫暖。
生:小女孩她第一次擦火柴是經過思想斗爭,猶猶豫豫的,但最后一次,是很干脆,毫不猶豫的,因為她只想留住唯一疼她的親人——奶奶。
師:孩子們,他倆講得多好!
(兩相比較,緊扣重點字詞,學生領悟到:殘酷的現實迫使小女孩從開始的猶豫到最后的果斷,只為了幻景永不消逝。)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話?
出示:
“她敢從……終于抽出一根。”
“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抽生讀。師指導讀,齊讀。
師:此時的小女孩已經很虛弱了,這一整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趕緊讀這段話,邊讀邊想,怎么理解“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讀,思考。
生:這句話告訴我們小女孩死了。
生:小女孩太可憐了,因為她是活活凍死、餓死的。
師:孩子們,我們該怎樣來讀讀這句話?
生自讀,齊讀。
(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應該感受更深。)
師:你們都說小女孩很可憐,可是安徒生卻在課文結尾中寫道,小女孩曾經很快樂,很幸福的。請同學們快速找出這句話來,讀一讀。
生齊讀。
出示:
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這一切是真實的嗎?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東西會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生:她曾經看到過美麗的東西是火爐、烤鵝、圣誕樹。
師:同學們,課文中哪些詞句,你能看出小女孩認為這些東西是美麗的?請自由讀課文有關的段落,勾劃出來讀一讀。
生勾畫句子,交流。
生: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象生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生: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鵡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又,瞞珊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
生: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樣,在向她眨眼。
生:齊讀。
師: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很幸福?請大家再從課文中找找、劃劃。并把它讀出來。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象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樣,就會不見的!”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
師:這樣的地方,是多么的快樂,多么的幸福呀!假如你就是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和奶奶一起到了這樣一個幸福的天堂里去生活,你怎么讀,讀出這幸福生活的心情?
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齊讀。
師:是呀,小女孩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呀!所以作者說:
生:齊讀。
師:可是,上課開始時,你們都說小女孩很“可憐”,怎么現在又都說小女孩很“幸福”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怎樣理解安徒生寫這句話的含義?
生:這句話是說小女孩因為現實中的寒冷、饑餓、痛苦、孤獨,才擦燃火柴想到的,而不是真實的。
生:小女孩在幻想中越“幸福”,反襯出她的現實生活中越“悲慘”!
師:是啊,同學們,但小女孩仍無法抑制內心對幸福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擦火柴。然而,幻想終究不能解決寒冷、饑餓,終究得不到歡樂、疼愛!所以作者悲傷地說:
生:齊讀。
師:所以作者欲哭無淚地說:
生:再次齊讀。
(對兩個幸福的理解,層層遞進地朗讀,再次升華情感?;孟胫械男腋?,將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反襯得淋漓盡致。)
師:小女孩悲慘的命運令人同情,殘酷的社會現實令人痛恨。賣火柴的小女孩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的故事還在流傳著,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讀了全文,用一個詞概括小女孩的人生?
生:悲慘。
師:她的一生給我們留下怎樣的一則故事?
生:凄涼。
師:小女孩的含笑死去,讓我們深思,給我們警世: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對她說些、做些什么?用筆寫寫。
生練筆。(后面附學生當堂的練筆)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學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更寓德育于語文課堂之中。實乃一舉兩得。)
師寄語:讀這個故事,老師的心情先是沉重的。聽了你們課堂上的交流,內心又感到欣慰。實際生活中,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其中的苦難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