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夜書所見》課題聽課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聽了實習老師的一堂《夜書所見》,感受最深的還是,對于一個實習老師來說,管好課堂紀律比教學設計很精彩要重要得多。只有把課堂駕馭住了,才去考慮這堂課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精彩。這也是我和他們強調的第一點。不驚讓自己去思考,在我實習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一種情景。
第二點就是告訴她們,在語文的教學中,尤其是對于古詩的教學,朗讀一定是最重要的。相反,在這一堂課中,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停留在了分析上,但是學生聽得又不認真。因此朗讀的指導一定要更到位些。“讀中感悟,讀中生情”,我對于學生是強調得非常多的。另外就是要教會學生看古詩的圖片,注意看注釋,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好資料,不能落下。
第三就是對于實習老師而言,教案與課堂的區別太大。課堂上的流程與教案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流程都不一樣。于是我也就在反思,以前自己在教學時,每一步都是老老實實按照教案的,深怕走錯了一步就不知道接下去該怎么辦了。所以有時都在偷偷地上講臺看教案。但現在的實習老師剛好和我們相反,完全與教案不同。
第四就是提出的板書,還是需要很精練的,但是又是重點的。在生字教學的時候,盡量不要用藍色的粉筆,很不容易看出來,效果是適得其反的,本來是重點想用其它顏色的筆,但是藍色卻更不明顯。
最后就是我自己提出的一點思考,葉紹翁,他在寫這首古詩的時候是在哪里?“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作者把他自己比作“客”,這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知:推測,猜想,難道幾個孩子真的就在“挑促織”嗎?并不一定,但“一燈明”的情景仿佛讓作者看到了他的過去。此時,作者是在外鄉還是在故鄉,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情感。又如一個學生所想的:“蟋蟀為什么要叫‘促織’”?這也是他不懂的地方,如果站在一個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蟋蟀要稱為“促織”,這真的是一個學生最關心的問題。
對于這一點,我也去查了相應資料。有的是這樣解釋的: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還有是這樣賞析的: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三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這首詩在最后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