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六年級《伯牙鼓琴》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六年級的課文,選自《呂氏春秋》,和老教材中的《伯牙絕弦》故事相似,但多音字多,有長句子,難度大一些。學校要舉辦素質教育開放周,要我上公開課,斟酌再三,我決定上這篇文言文。
剛好那段時間在聽李老師講“民主課堂”,他認為民主課堂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問題為自己教學的起點。所以我在第一次備課時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多音字的讀音,自己確定節奏的劃分。在確定讀音和節奏的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對句子的理解。這兩個步驟下來,基本上全文的意思就把握了,然后就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為了提前感受一下這一冒險的效果,我在上《文言二則》中的另一篇《書戴嵩畫?!肪瓦@樣做了。然而,本來一課時就能上完的課硬是被上成了兩課時。斷句沒有一定的規則,有的學生覺得一個詞要停頓一次,有同學覺得一個短語才要停頓一次,大家七嘴八舌,耗費了很多時間,最后還是我武斷地按照我的斷句統一規定了全班應該怎樣讀。這一篇上完之后,我調整了教學思路,將確定節奏這一步省去,由我直接呈現節奏。
語文組長建議我先試教一次,于是我在他們班試教了。但是效果很不理想??赡苁怯捎谡加昧怂麄兊捏w育課,學生配合度極低。他們大概能根據注釋確定多音字的讀音,可在自由讀、指名讀了好幾遍之后,仍舊不能讀準確。等到整體感知環節結束之后,已經花了二十五分鐘。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后面的環節非常趕。
讓學生仿寫句子,學生也不能寫出來。在疏通課文時,遇到一個難點:“志”字在本課的解釋是“情志,心志”,而我們之前在《伯牙絕弦》里的“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對“情志,心志”學生不太能理解,而且帶到原文當中難以翻譯通順,在這里又講解了半天。學生上完《月光曲》,結合自己聽音樂的經歷,已經能充分地理解好的樂曲能引起人豐富的想象,皮鞋匠聽到貝多芬的彈奏,仿佛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然而,貝多芬在彈奏的時候,頭腦中是否想著大海,我們不得而知。在《伯牙鼓琴》中,我們偏偏要通過子期的贊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來反推伯牙當時“情志”是在高山。“情志”如何理解呢?根本講不通,索性按照原來的“心里想到”解,學生還容易理解些。
在這上完之后,特別沮喪,去詢問聽課老師的意見。趙老師跟我提了一下她的教學思路。她設置了一個主問題,即讓學生找出伯牙鼓琴的句子,以此為突破口,疏通課文。我想到我的主問題不明朗,確實需要改進。整個教學過程重點不突出,在字詞讀音及節奏劃分花費了太多時間,而且朗讀指導得不好,雖然有不少次朗讀,但朗讀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經過兩天的冥思苦想,我將教學計劃調整如下:
一、導入:以《高山流水》樂曲導入。釋題。
二、《呂氏春秋》簡介:
1、請同學們自讀,將容易讀錯或不會讀的字圈出來。
2、寫生字:哉。
四、讀準節奏。
1、出示斷句,師范讀。
2、指名讀。
3、齊讀。
五、理解文意,讀出情感。
1、找出描寫伯牙鼓琴的句子,理解句意。
反復創設情境朗讀第一部分這幾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2、分組讀,一組讀伯牙部分,一組讀鐘子期部分
3、如果,伯牙繼續彈呢:
伯牙志在白雪,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伯牙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伯牙志在
師:總之,伯牙無論彈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感受到,所以伯牙每每聽到子期的贊賞時,會怎么想呢?
(5)由知“音”到知“志”
師總結:所以鐘子期不僅僅懂伯牙的音樂,而且是懂他的“志”,他的“心”。板書
PPT出示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解釋,讓學生讀讀。
(5)再讀第一部分,此時讀的時候,不僅要讀出鐘子期的贊賞,還要讀出兩人心意相通的美好。
過渡:可是,世上那個最懂伯牙的人鐘子期卻死了,那后面一部分,同學們該讀出什么樣的情緒呢?
補充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讀第二部分:悲痛、決絕。讀“鐘子期死”的時候要有轉折的意味。
齊讀第二部分
八、小結:伯牙破琴絕弦,時人再也聽不到他彈奏的如太山如流水的樂曲了,但是他們倆惺惺相惜的故事卻在千年之后仍有回響,一位位詩人在書寫,吟誦。PPT出示詩句,齊讀后人詩句結課。
板書設計:
伯牙鼓琴知音子期死
鐘子期聽之知志伯牙破琴絕弦
這次的設計,關于字詞我還是讓學生發現,但在上的時候,孩子們發現了一兩個后,我沒把握好,又變成我直接呈現。不過,我按照原來“心里想到”解釋“志”字,這個字的解釋解決,整堂課的關節就打通,整堂課就流暢起來。至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到底是怎么由什么樣的音樂聯想到“高山”和“流水”,沒有去深究,能根據課本中的注釋大致了解意思即可,溫儒敏先生說過有時就要囫圇吞棗地讀。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指導學生好好朗讀。后來有來聽課的家長跟我反饋,說孩子回去很快就會背了,因為課堂上已經讀了很多遍。
這節公開課,按照要求一課時上完,而且進行了充分的朗讀,課下有老教師給我指導,意思是我的“灌輸”還是太多。我自己也意識到這點,總覺得時間不夠,一課時上完太難。當然,還是素養不夠,不能在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之間達到很好的平衡。
后來,這堂課就被擱置,忙于日常教學,沒有深思。上個星期,參加市級教研,剛好那位老師上的也是《伯牙鼓琴》,我用心地聽了她的課。
這位老師的朗讀比較充分,在朗讀指導時,特地在原句上加上了破折號,達到提醒學生延長語氣的目的,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在讓學生理解字詞意思時,從字源學入手,加深學生印象。她的這一節課課堂容量很大,除了教授本文,還拓展延伸了《伯牙絕弦》、古詩詞中關于山和水的名句以及馮夢龍《伯牙摔琴謝知音》中的經典片段。這些都值得借鑒,特別是最后一點。聽我課的家長中有一位大學老師,她對我在課堂上的拓展延伸特別欣賞。她說她現在接觸到的大學生好多視野狹窄,她認為這與中小學老師的教學不無關系。我聽完之后挺慚愧,我的拓展就幾句詩,而且那幾句詩還是書上資料鏈接里面的。平常上課,更加隨意,拓展延伸的確實不多,日后一定要注意這點。雖然現在提倡多讀書,但是我現在這個班的學生沒有幾個熱愛讀書,所以課堂上的拓展有可能是他們拓寬視野的唯一途徑。
回到那位老師的課上,盡管總體很好,但是她之所以能在一堂課上教學這么多內容,是因為這篇課文學生已經上過。她幾乎沒花時間糾正字音、斷句和文意,學生都會。假如是新課,這節課一定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效果。
剛好,前兩天看名師老鄉張中良在朋友圈里說他也要上這堂課,我很期待他這一課的課堂效果??蓮暮髢商斓母轮邪l現,他說自己的課磕磕絆絆。
熊芳芳老師曾經就文言文教學的“文”與“言”的關系問題發表過見解,她指出現在中小學的文言教學重“言”輕“文”。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確實是這樣。但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文言基礎薄弱,不把字音和字義弄明白,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文意。如果想在一課時上完,且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恐怕只能提前發預習單,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解決疑難字詞。關于《伯牙鼓琴》,這只是個開始,相信不久就能看到很優秀的課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