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只有一個地球》 研究性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背景說明(怎么會想到本課題的):
本文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吁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同時,課文多處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是適合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篇極好的課文。
2、課題的意義(為什么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響亮口號,至今四十一年過去了,這個口號仍成為保護環境最強有力的呼喚。在極為珍視生存環境的今天,引導學生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是十分有必要的。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從中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并能聯系實際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課文的了解,并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轉化為日常生活行為。
3、課題介紹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又被不加節制的開采或隨意損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的威脅。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本文語言樸實、流暢自然,清晰的說理,又飽含深情。尤其在表達方面,本文注意用詞的準確性,行文十分嚴謹,知識性較強。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的闡述)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在太空中之美麗但又渺小,資源有限且不能移居性。
1、根據實際情況,對如何保護地球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
2、能運用已學的知識與方法,對生活中人們是否愛護環境,保護地球問題有清晰的觀點,并能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搜集、繪畫、寫感受和體會等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2、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學習的方法,能寫出活動記錄和活動總結,對活動過程有深刻的體會與感受。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協作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環境調查訪問的活動,積極和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
2、經過參與研究學習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達到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
3、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更加關心他人,會與人合作,愛護集體,團結協作。
三、參與者特征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學生共性:
1、 1、學生整體個性活潑,熱愛思考,有較好的合作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另一方面,學生學習興趣深厚,研究性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差異:
1、 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各人不一樣,興趣點也不盡相同。
與人合作的經驗不一,而且個性上對待事情與處理事情的方法不一致,與人交流、與人協作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的經驗與習慣不相同。
2、 高年級學生看待事物的標準,使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看待事情的成熟度不一致,思考與表達觀點的能力也不一樣。
3、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自學能力還很有限,而且收集信息的能力也很有限,他們在小組合作上還不太有經驗,再加上沒有多接觸這樣的活動,所以有點難度。
4、 很多學生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不能完成網絡上的資料查找,而且也沒有太多的輔助資料。
四、研究的問題、內容和方法(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通過哪些內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來達成這一目標)
課題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1、讓學生從生活的現實中了解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特別是身邊的環境,如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遭到保護還是破壞。
2、讓學生了解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學會做一些愛護地球,保護環境力所能及的事情。 4、養成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文明行為習慣,能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研究的最終成果以什么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是論文、實驗報告、實物、網站、多媒體還是其他形式)
1、 有學生根據實踐觀察總結寫出來的調查研究報告。
2、有以環保為題材的讀后感與演講稿,有繪畫、攝影、手抄報展示。
3、有課堂上擬出來的環保名言等。
4、小組匯報。
六、資源準備
1、培養學生搜集媒體信息的能力,指導搜集方法。
2、培訓小組長組織操作課題過程的能力。
3準備一個地球儀、一些環保宣傳標語、宣傳畫。準備一張地球的全景圖、環境遭受污染的圖片。
4、準備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課件、愛護地球、環保廣告語等。
5、給家長一封信,將課題內容告知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
6、致社區的一封信,讓社區支持學生的調查研究活動。
7、相關評價表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階段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起止時間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1、學生分組,通過討論提出自己的疑難。
2、請有參加實踐經驗的同學進行經驗介紹。
3、閱讀有關環保的文章。
4、課室內布置環保圖片展覽。
5、觀看環保視頻(環保紀錄片與電影)談感受。
6、和同學一起走訪社區,搜集相關環保材料,用照片、數字、文字、視頻記錄下來。
1、 指導學生分組。
2、推薦環保題材的閱讀書目、錄片與電影,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3、布置結合實踐活動:觀察與記錄家鄉或社區的土地、資源遭到的破壞情況.
第一周
第二階段 課題準備階段
提出和選擇課題
各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子課題,或者與他人合作成組參與共同的子課題。
提供多個子課題供學生選擇,要體現趣味性與價值性這兩點。
第二周
成立課題組
學生圍繞《只有一個地球》正式成為課題組, 形成小組實施方案 1、學習別人實施方案是如何擬定的。 2、形成自己或組內的實施方案。
1、提供有經驗的實施方案代學生學習參考。
2、指導小組長,讓小組長指導組長制定方案。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1、讓學生通過圖片講述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災難。
2、參加“最美麗的地方”旅游名勝介紹。
3、參加“我的家鄉”或“我的社區”演講比賽與相關展覽活動。
4、寫走訪自己家鄉或社區的心得體會。
通過分組合作與全班匯報等方式,借演講比賽、名勝介紹、社區采訪等載體,讓學生呈現自己的所得所想,產生環保的概念。
第三周
第四周
八、總結與反思(實踐后總結、反思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的收獲很大。一方面是內容的學習與深化過程,學生身體力行,認識地球現在所面臨的惡劣境地,也產生了極為真切的改善環境,保護地球的愿望。另一方面,研究性活動一改以往學科課程單一的學習模式,跳躍的進行知識技能的整合,注重讓學生運用各種方式開展有趣的實踐活動,使他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這對于知識能力尚淺又充滿好奇心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機遇和挑戰。既可以挑戰他們的勇氣,又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該課程能夠促使其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對自己參與實踐活動的價值有一個自身的評判,學生普遍認為,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實踐學習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有所提高,而且對于我們高年級同學來說,這門課程能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是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很好渠道之一。總之,在大多數孩子的眼里,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有所收獲的,可能是知識方面的,也可能是能力方面,還可能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探究性學習活動需要一個較長的活動周期。探究主題的確定,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情境性問題的解決,對于學生來說需要彈性更大的自由時空。由于學生解決的可能不是同一問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學習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隨時隨地的異步溝通,既需要身邊人的合作與幫助,也需要更大范圍內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導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