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故宮博物院》教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并積累應用。
2.熟讀課文,弄清參觀路線,理清文章結構。
3.掌握文章以空間為序的寫作特點,了解以空間為序寫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
(觀察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方位詞和方位短語)。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本文說明順序。
2、體會文章方位詞語的準確性和說明的條理性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讀準字音
金鑾(luán)殿蟠(pán)龍鎏(liú)金中軸(zhòu)線迥(jiǒng)然不同
鰲(áo)頭湛(zhàn)藍額枋(fāng)檀(tán)香妃嬪(pín)
藻(záo)井擊罄(qìng)琉(liú)璃矯(jiǎo)健攢(cuán)
1、釋義
玲瓏:精巧細致。
湛藍:深藍。
布局:全面安排。
肅穆:嚴肅而恭敬。
幽雅:幽靜而雅致。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動聽。
井然有序:形容整齊的樣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
二、指導學習•研討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導入:電視里頭流行的清宮戲,如《還珠格格》《康熙王朝》…大家知
道這些故事發生的背景地點在哪嗎?對了,就是在明清皇宮,那么今天,
我就帶領大家走進這座神秘的宮殿。
(2)板書課題
(3)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初讀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游覽路線,理清文章結構
請同學梳理(填寫課后練習一圖)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概括說明故宮的概況——
第二部分:分別介紹故宮博物院的各大建筑
第三部分:從景山鳥瞰故宮,再次點明故宮的整體特點。
小結:根據故宮的布局和游覽路線,我們可以發現:文章的說明順序是
按照事物空間分布位置來介紹和說明的,這樣的說明順序叫做空間順序
(2)本文怎樣進行空間順序說明的?找出文中的方位詞。
(3)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故宮博物院。(鼓勵學生寫好有創意性
的導游詞)
三.鞏固練習: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在天安門右前方,巍然聳立著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廈,這就是人民大會堂。全國各族人民的代表在這里共商國策。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是首都最宏偉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96900立方米。一條黃綠相間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會堂的輪廓從蔚藍的天空中勾畫出來。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組成了一幅莊嚴絢麗的畫圖。
我們在建筑師的陪同下,從天安門廣場往西走,參觀人民大會堂。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的閃閃金光。踏上一層樓高的花崗石大臺階,迎面是12根淺灰色的大理石柱。門柱有25米高,柱身要4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柱距采用我國柱廊的傳統樣式,明間寬,緊鄰的兩個次間較窄,再往兩旁,各4個次間又較窄。這樣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師們吸收了中外古今門柱造型的優點創造出來的。
邁進金黃色大銅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亭,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建筑師站在這里,指著四周向我們介紹了整個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萬人大禮堂;往北通宴會廳;向南穿過長長的廊道,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大樓。整個建筑就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
1.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2.第二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詞語表明了空間方位的轉移?()
4.文章介紹了萬人大禮堂,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故宮博物院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宮主要建筑的特征用途等,理解故宮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
王為中心的特點。
2、通過了解古代建筑,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默寫詞語
2、回憶上課內容
二、研讀重點段落
1、思考:在“前朝”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大殿?這是為什么?
默讀5—8段寫太和殿部分,討論:
(1)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么?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
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2)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筑設計
的主要特色嗎?
(3)這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2.在“內廷”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宮?這又是為什么?
文章對后三宮也作了一定的說明,對后三宮主要說明了它們的功用和裝
飾。默讀12—14段寫后三宮部分,回答:
(1)“后三宮”的圖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比較全文為什么要以介紹太和殿為重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小結
(1)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知道在介紹建筑群時,分清主次,采用有詳
有略的寫法,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
印象。重點與詳略的安排,卻要根據建筑物的特征而定。〔2〕本文采用的
說明順序是先總后分再總。分說以方位為序,由南到北、從外入內寫去。
這樣,有利于說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條有理,結構嚴謹,給人的感
受十分明晰。
三.鞏固練習:課內語段閱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彩,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1.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
2.“金瑣窗”的“瑣”的意思是_。
3.兩段文字分別先從外部說明了__;再從___部說明了_結構、布局__。
4.太和殿的特征是_、殿內裝飾以龍為主題的含義是
。
5.第二段中運用了哪些方位詞語?立足點是什么?
6.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___。
7.選文對太和殿的說明體現了故宮的什么特點?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故宮博物院
學習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并積累應用。
2.熟讀課文,弄清參觀路線,理清文章結構。
3.掌握文章以空間為序的寫作特點,了解以空間為序寫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
(觀察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方位詞和方位短語)。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本文說明順序。
2、體會文章方位詞語的準確性和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讀準字音
金鑾()殿蟠()龍鎏()金中軸()線鰲()頭
湛()藍額枋()檀()香藻()井擊罄()琉()璃
迥()然不同妃嬪()矯()健攢()
4、釋義
玲瓏:
湛藍:
布局:
肅穆:
幽雅:
悠揚:
井然有序:
迥然不同:
二、學習•研討
1、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初讀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游覽路線,理清文章結構
填寫課后練習一圖:
天安門—端門—午門—金水河—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
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15段)
第三部分:(16段)
(2)本文怎樣進行空間順序說明的?找出文中的方位詞。
同步檢測
1、在()內填字來完成短語:
?、僖幠?)大②莊嚴肅()③()然不同
?、菖e世()名⑥鳴鐘擊()⑦煙霧()繞
⑧錯()相連⑨龍鳳()祥⑩池館水()
三.鞏固練習: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在天安門右前方,巍然聳立著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廈,這就是人民大會堂。全國各族人民的代表在這里共商國策。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是首都最宏偉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96900立方米。一條黃綠相間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會堂的輪廓從蔚藍的天空中勾畫出來。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組成了一幅莊嚴絢麗的畫圖。
我們在建筑師的陪同下,從天安門廣場往西走,參觀人民大會堂。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的閃閃金光。踏上一層樓高的花崗石大臺階,迎面是12根淺灰色的大理石柱。門柱有25米高,柱身要4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柱距采用我國柱廊的傳統樣式,明間寬,緊鄰的兩個次間較窄,再往兩旁,各4個次間又較窄。這樣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師們吸收了中外古今門柱造型的優點創造出來的。
邁進金黃色大銅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亭,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建筑師站在這里,指著四周向我們介紹了整個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萬人大禮堂;往北通宴會廳;向南穿過長長的廊道,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大樓。整個建筑就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
1.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2.第二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詞語表明了空間方位的轉移?
4.文章介紹了萬人大禮堂,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宮主要建筑的特征用途等,理解故宮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
王為中心的特點。
3、通過了解古代建筑,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學習重、難點
教學目標1、2
學習過程
一、復習
1、默寫詞語
2、回憶上課內容
二、研讀重點段落
1、思考:在“前朝”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大殿?這是為什么?
默讀5—8段寫太和殿部分,討論:
(1)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么?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
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2)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筑設
計的主要特色嗎?
(3)這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2.在“內廷”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宮?這又是為什么?
文章對后三宮也作了一定的說明,對后三宮主要說明了它們的功用和
裝飾。默讀12—14段寫后三宮部分,回答:
(1)“后三宮”的圖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比較全文為什么要以介紹太和殿為重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小結
三.鞏固練習:課內語段閱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彩,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1.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____。
2.“金瑣窗”的“瑣”的意思是________。
3.兩段文字分別先從_______部說明了________;再從________部說明了________。
4.太和殿的特征是________,殿內裝飾以龍為主題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運用了哪些方位詞語?立足點是什么?
6.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
7.選文對太和殿的說明體現了故宮的什么特點?
學后感
14《故宮博物院》參考答案
課時一
二2.(1)天安門—端門—午門—金水河—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文章的結構:總分總
(2)從…往里走,沿著…穿過…走進午門…進了太和門…向南…往北…從方位詞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立足點的不斷變化,這就是“動點觀察”
三.1.交待了大會堂的位置、氣勢以及在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描寫,突出了大會堂雄偉莊嚴、氣勢宏大的特點。3.邁進、穿過、到4.列數字空間順序
課時二
二.1.在“前朝”中重點介紹了太和殿,因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寶座在此,是顯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宮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本質特征,所以要重點介紹。(1).5段:寫外觀特征,抓住色彩特點。如:湛藍、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6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7段:寫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皇帝寶座在這條線的中心點上。8段:寫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嚴氣氛的特點。如:跪滿百官、排列儀仗、皇帝端坐、鳴鐘擊罄、煙霧繚繞。(2)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建筑設計特點。所以建殿于中軸線上;因皇帝自詡為真龍天子,因而處處飾以龍形。(3)這部分采用了從外向內的說明順序,從殿外寫到殿內;寫殿內設置又按照方位順序寫:正中、上面、背后、兩旁、殿頂、中央、周圍等。方位詞語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是靜立在某處進行觀察的。2.在“內廷”中重點介紹了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文章對后三宮也作了一定的說明,對后三宮主要說明了它們的功用和裝飾。(1)前三殿以龍為主因為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這是皇權的象征,所以用龍來突出皇權的威嚴,“后三宮”彩繪中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和前三殿相比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2)因為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主體,最能體現故宮建筑設計的特色——處處體觀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思想。重點介紹此殿,就能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
三.1.列數字2.連環形花紋3.規模內結構、布局4.宏偉、壯麗、威嚴真龍天子地位至高無上。5.大殿正中正中、下面、背后、兩旁、殿頂、中央、上面
6.描寫7.體現了其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的特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