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我要的是葫蘆》磨課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九月下旬,我收到了師父的留言,他鼓勵我報名參加一節省級公開課的選拔。說實話,我的內心極為掙扎。磨課是一件磨人的事,消耗大量的腦力、精力,需要靠毅力扛到最后。但,我真的太喜歡被“磨”的感覺了,珍惜被別人敲打的過程,這樣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掙扎之后,我選擇了報名。
沒過多久,市教研員孫友紅老師通知我準備上課。我花了五天,準備了《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師父夏能彬老師極為有心,幫我聯系了珍珠園小學試教。周四下午,師父獨自一人打車趕到了學校,還幫我聯系了工作室的一些老師。市教研員孫友紅老師特意趕來,幫我請來了市里小語界的一些專家。我對不住大家,設計得太難了,學生被我繞得團團轉。大家一致建議換課,一來設計沒什么新意,二來課文存在很多爭議。
經過了一晚上的掙扎,決定上二年級的《我要的是葫蘆》。我告誡自己不能慌,從頭再來。準備教學設計、四次試教、正式去廣德執教,前后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感覺整整掉了一層皮!但回過頭來,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
一、不錯位越位——好好解讀
【錯位舉例】
學習讀好感嘆句
1.借助標點,初讀反問句;
2.聯系下文:借助提示語,讀好種葫蘆人迫切的心情;
3.對比閱讀:指導繪聲繪色地朗讀,體會對葫蘆和葉子不同的態度。
學習讀好反問句
1.同桌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提示注意句子中的標點;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
4.對比不同的句式,體會反問句的情感。
老師們聽完這節課,只有一個感覺:課堂成了老師的秀場,學生們疲于奔命,忙于應付一個又一個任務??此茻狒[的課堂,學生讀沒讀得好,字沒寫得好。面面俱到,反而不到。每次上課,我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卻又不自覺地再犯。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讀好感嘆句、反問句的語氣。這一點,編者已經給出了提示:“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我為何不扎根于此,非要節外生枝呢?
調整如下——
第一步:多樣朗讀,學習讀好句式
如讀好感嘆句——
1.多樣朗讀,體會情感。
指名讀,梳理朗讀的經驗,可以有不同的重音,反復多樣地朗讀。
2.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的意思。
3.對比陳述句與感嘆句,自由練讀,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
4.指名朗讀,點撥突出不同的語氣。
5.集體練讀。
第二步:拓展閱讀其他的感嘆句、反問句
第三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照樣子說說感嘆句和反問句
【越位舉例】
師:誰來讀出不同的語氣?其他同學豎起耳朵,從感嘆句中聽出了什么?
生:他覺得有幾只蟲子怕什么!
師:你還能感受到什么?
(學生很茫然)
師:你們能看到他對葉子什么態度?
生(恍然大悟):不關心。
師:是啊,他沒把蟲子放在眼里,對葉子一點都不關心。我們一起讀出這樣的情感。
《課標》在低段只要求學生了解詞語的意思,不要求體會人物的情感。在低年級的課堂,我的一要求無疑是拔高的,這是基于文字表面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沒到這一步。課后只提出“初步讀出句子的不同語氣”,學生能讀得出來就可以了。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非要學生說出個子丑寅卯,實在是太難為學生了。
回頭想想,“解讀文本”是指適度地解讀,既不能錯位,也不能越位。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揣摩編者的意圖,尊重學生的學情,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二、不搭花架子——好好讀書
【第一次試教】
師:他是讓小葫蘆跟誰比誰?
生:大南瓜。
師:那可得好好加油,注意標點的提示。
(學生讀出了感嘆句的語氣。)
師:朗讀時要“看一看標點”。
師:他這是在跟誰說話啊?
生:小葫蘆。
師:可小葫蘆又不是人!
生:他在跟自己說話。
師:這就叫“自言自語”,你有過自言自語的時候嗎?
生:我打游戲的時候,會自言自語地說:“怎么就是過不了?”
生:放學時,我等了老半天,會自言自語地說:“媽媽怎么還不來?”
師:你們忘了周圍的一切,自己讀讀這句話。
(學生各自讀各自的。)
師:朗讀時要“找一找提示”。
師:那我先來讀,不受外界影響,為我的小葫蘆加油!(漏掉一個“快長啊”)
生:有兩個“快長啊”,老師讀丟了一個。
師:這是什么心情?
生:他很著急。
師:朗讀時要“想一想心情”。
(師出示朗讀小貼士:1.看一看標點;2.找一找提示;3.想一想心情。)
師:同桌分角色讀鄰居和種葫蘆人說的話,借助朗讀小貼士來讀一讀。
【最終教學】
片段一:
師:種葫蘆的人看見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誰來讀讀這句話?
(一生讀,重讀了“蟲子”。)
師:他重讀了“蟲子”,沒把蟲子放在眼里,這組來試試。
(小組模仿著讀。)
師:有誰讀得不一樣?
(一生讀,重讀了“怕什么”。)
師:她重讀了“怕什么”,完全不放在心上,這組來試試。
(小組模仿著讀。)
師:第三組,老師送你一個秘訣,帶上表情來讀這句話,一定會更有力量。
(小組繪聲繪色地朗讀。)
片段二:
師:葉子上生了蚜蟲,鄰居是怎樣的感受呢?找位鄰居來問問。(出示句式:我看見了,感到,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生1:我看見了,感到很奇怪。
生2:我看見了,也感到很奇怪。
師:只是奇怪?那隨它去,讓蚜蟲吃個夠!往后讀一讀,究竟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3:我看見了,感到很著急。
生4:我看見了,感到很擔心。
師:唉呀,那大哥別干活了,趕緊跑過去勸勸!
(一生讀出了急切與擔心。)
低年級的朗讀教學,教師主導地位更為突出,為中高段的自主學習夯實基礎。考慮到學生能力有限,教師的指導要順勢而為,弱化方法的痕跡,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朗讀的方法。比如片段一中,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方式,順勢總結朗讀的經驗,在一遍一遍地朗讀中讀懂句子的意思。這樣的指導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上,引導學生善于向小伙伴學習,積累優秀的朗讀經驗,懂得朗讀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再如片段二中,教師引導學生轉換角色,站在文中人物“鄰居”的角度,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在學生原有水平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深度揣摩人物的心情。在此基礎上,教師用語言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三、不信馬由韁——好好說話
對比一
師1:請這個孩子來說!
師2:請這位同學來說!
師1:請那個孩子來說!
師2:請那位同學來說!
對比二
師1:你有過自言自語的經歷嗎?
師2:你有過自個兒和自個兒說話的時候嗎?
對比三
師1:誰有本事來讀這句話?
師2:誰有來讀讀這句話?
對比四
師1:感嘆句與反問句很強烈,其實我們并不陌生。當你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媽媽原本想說“這點小事不用哭”,為了教育孩子堅強,換了一種說法“這點小事哭什么”。(出示:這點小事哭什么!)
師2:感嘆句與反問句很強烈,其實我們并不陌生。當你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媽媽會跟我們說——(出示:這點小事哭什么!)
例一中,“這個”“那個”顯得很隨意,似乎孩子是一個個物品。“這位”“那位”顯得很正式,頗有尊重的意味在里面。這提醒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教師要把他們擺在平等的位置上來看待。例二中,前面的“自言自語”顯得仍是書面語,與學生仍有情感上的隔閡。后面的“自個兒和自個兒說話”顯得親切自然,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這提醒我們:要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無痕地融入課文的情境中。例三中,前面的“誰有本事”拔高了難度,似乎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后面的“誰來讀”開門見山,自然地提出學習的要求。這提醒我們:教學要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孩子都樂意參與進來,而不是優等生的天下。例四中,前面的表達是書面語,結構嚴謹,表達完整,但弊端也顯而易見,學生聽著繞口、費力。后面的表達進行了簡化,用簡介的語言創設情境,引出訓練的句式,給予時間讓學生練讀。這提醒我們:課堂語言與書面語言有區別,要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
四、不架空思維——好好梳理
【第一次試教】
師:你知道小葫蘆掉落的原因嗎?
生1:因為他沒治蟲,葫蘆落了。
師:蟲子和葫蘆有什么關系呢?
生2:他沒治蟲,葉子黃了,葫蘆落了。
師:葉子上才幾個蟲子,葉子怎么就黃了?
生3:蚜蟲多了,葉子黃了。
師:是的,原先只有幾個蟲子,后來蚜蟲多了,葉子就變黃了,小葫蘆就落了。
【最終執教】
師:不治蟲,我們來看看葫蘆有什么變化?(出示前后兩幅插圖。)
生1:我發現葉子變黃了。(師貼字卡:葉子黃了。)
生2:我發現小葫蘆都落了。(師貼字卡:葫蘆落了。)
師:仔細看看,葉子上還有一個小洞,這告訴你什么?
生3: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師貼字卡:蚜蟲多了。)
師:唉呀,亂了亂了!誰來幫忙理理前后的順序。你看,原先這上面只有幾個蟲子,然后呢——
生:后來,蚜蟲多了,葉子黃了,葫蘆落了。(教師調整詞卡的順序。)
師:你瞧,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在這里,我遵循學生認識的規律,搭建了思維的扶梯。首先是通過觀察兩幅插圖,梳理葫蘆前后的變化。低年級的學生仍以直觀思維為主,插圖有助于他們形象地感知與理解。在此基礎上,我順勢貼出字卡,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梳理順序。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借助語言,練習說清楚前后的順序,培養了學生簡單復述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經歷了思維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最后的成果,實現了從“教”到“學”的轉變。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經歷了這次磨課,我深知自己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每一次磨課,我對語文教學都會有一番新的認識,獲得很多有益的啟發。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感謝這磨人的“磨課”,讓我越來越接近語文教學的本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