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本文寫于他辭官后的第二年,當時作者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作者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
這是初中階段一篇重點文言文,屬于課改之后的新增篇目。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設計按照朗讀感知、落實字詞、明確層次、理解文意、探究寫法、體會主旨幾大環節組織教學,整個課堂結構清晰,層次井然。
首先教學一篇文言文,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是重點,因此我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自讀、男女生競賽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運用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在反復訓練中很快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做到了正確、流利并富有節奏感。
接下來是對課文大意的理解及重點文言詞語的把握,我組織學生借助于課文注釋,利用平時學過的翻譯課文的方法,調動平時的積累,先獨立翻譯課文,粗知大意,畫出難懂的詞句,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疏通課文大意,并把小組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供全班學生討論解決。很快,各小組就提出了一些難點詞句,例如:“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等等。據我推測,學生譯句不準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掌握翻譯方法,平時不注意積累,對于重點的實詞和虛詞解釋不準。因此,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并沒有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翻譯文言文都有哪些常見的方法,自己不懂的這個句子適合運用什么方法來翻譯,不會解釋的詞語有哪些常見的意義,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了重點文言詞句的含義,學會了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也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在理清層次和內容過程中,我分別提出了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段:第一段主要敘述了什么事?哪句話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內容?“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中,“艱”都表現在哪些地方?作者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你對作者、先達和同舍生的做法有怎樣的看法?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很快理清了第一段的層次和內容,并且能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談出一些啟示和看法,這樣就使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