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貓》教學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貓》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現代作家鄭振鐸的一篇散文。本單元選編了《貓》、《斑羚飛渡》、《華南虎》、《馬》、《狼》五篇寫動物的佳作,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人類的生活軌跡。教材“單元說明”中有如下要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本文寫的是作者家中曾經養過三只貓,這三次養貓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不盡相同的感受,有快樂,有辛酸,有憤恨,甚至還有無盡的懊悔……但落腳點還是寫人寫社會,提升做人,補益社會。文章意境深遠、含蓄沉郁,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等,是教材編排的意圖所在。
文章寫作者三次養貓的經歷,展示了三只貓不同的外貌、性情、結局,表達了作者對三只貓不同的情感變化。具體說來:第一只貓活潑可愛,懂事乖巧,讓人感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但最終的病死,帶給作者滿懷酸辛;第二只貓更活潑更有趣,卻被路人捉去,作者在無盡的悵然、難平的憤恨之中咒罵捉貓人損人利
己;第三只貓因不活潑遭人厭棄,因性情憂郁被人懷疑,又因懶惰遭棒打,終落屈死的悲劇命運,作者因此而難過自責,“永不養貓”。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發現,作者有意表達知錯就改和實事求是之心,希望能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希望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同時,也含蓄地揭示了怎么做人的道理。
綜觀這堂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課堂歸位本體,精彩歸于學生。
再三閱讀肖家蕓老師的教學實錄——《貓》,眼前仿佛閃現出這樣一組圖景:一位面容清秀,循循善誘的中年教師正在和一群孩子探討生命的話題。時而是激昂的爭辯,時而是靜悄悄的思考,時而是高舉的小手,時而是燦爛的笑臉……讓課堂綻放精彩,這應該是每一位致力于享受課堂的教師所夢寐以求的。其一,課堂主體回歸于學生。本課從自薦誦讀到喜歡哪一只貓的申辯,再到主人公內心的探討,每個環節學習的主動權都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群情振奮,參與熱情高漲,主動發言者有21人,其中 1號、3號、4號、6號、11號、12號、13號、21號八位同學,發言至少在3次以上。參與次數多,課堂綻放精彩的機會自然多。
其二,追求學生高位發展。本課由對家庭小動物的態度,逐步上升到珍愛生命、反思缺失、提升生命質量的高度,如生 11由貓及人,看出“不討人喜歡,就是合作能力不夠,就是大缺點”;生 13走出貓看“我”的責任缺失;生 21對“善良書呆子”的欣賞等等,都是理解感悟的高位發展。學生不僅僅是得到認知,知道了為什么,而且由“是什么”進而求得“為什么”、“怎么做”,獲得了由知到情、意、美的自主體驗與切身感悟。其三,以活動搭建學習平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實現教學活動化。本課讓學生互相撞擊的“喜歡哪一只”的評說就是一個較大的平臺,吸引了不少同學參與,這種預設與靈變結合的課堂活動,促成了一個動起來、活起來的課堂,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
二、板塊思路清晰,重點定位準確。
這節課的整體教學思路呈現為兩大板塊:一是整體感知,通過分角色朗讀并展開討論,逐一討論三只貓的特點及作者的情感變化;二是重點探究,從“貓”之冤和“我”之過兩個角度,感悟做人道理,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兩大板塊由淺入深,由感知理解到感悟評價。同時采用主問題串聯式品讀的方式,使教學板塊思路清晰而又水到渠成,給人信手拈來之感,整個教學流程渾然天成,潤物無聲。
從教學設計的創意來看,本課最高明之處,在于教學重點定位準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期待視野”無限接近。從教學經驗來說,學生對本文的思想情感都從一定的角度給予比較準確的把握,但并不代表他們真正讀懂了作品的基本內容和思想情感,諸如“為什么要寫三只貓,而且都是詳寫”,“為什么“文章僅僅是寫貓嗎”,“作者到底想說明什么”,“作品的主題是什么”等,已然是學生在內容和寫作方法方面存在的疑問。這可能與學生欠缺對這種可以進行多元解讀的開放性文本的閱讀經驗和相關知識積累有關,即學生一方面能從一定的角度讀懂作品的基本內容,理解作品的主題,同時又對這種可能還存在其他不同的理解而作者又不明示的寫法不太適應。因此我認為,學生能基本讀懂《貓》的基本內容和思想情感,這應該是本課教學設計前在內容和主題教學方面的基本定位,本課主題教學的提升點并不在于明示作品的主題,而應當在于增加學生關于多元解讀藝術規律的感性認識和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相應的知識經驗和閱讀方法。
肖老師對本節課教學標高定在讓學生從“我”家養三只貓的過程和作者對三只貓的情感態度變化中感悟做人道理。可貴的是問題探討的方式精妙:“C貓”之冤“冤”在何處?留下什么教訓?“我”之誤“誤”在何處?留下什么教訓?兩組問題兩個角度,巧妙地達成了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不著痕跡卻又深入人心。而且,問題探討深入,達成了學生“高位發展”的目標,例如,從第二只貓的被捉感悟到“批評小人,勸誡社會”的深遠意義;從第三只貓“躲在別人屋頂上,也始終望著主人的房子不愿離去,直到凍死餓死”感悟到“不忘感恩、有情有義、無怨無悔”;從第三只貓的悲劇感悟到做人的教訓“遇挫先從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計學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歡的人”;從我因第三只貓死而難過感悟到“僅以個人好惡決斷,難免傷害無辜。避此失誤,須憑真據實”,“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無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責,真誠懺悔”。這些感悟對學生而言是何等深奧,但是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到如此地步,而且體驗的得來完全發自學生自己內心的感悟,其設計精妙自是不可言說。
《貓》是初中教材中的傳統篇目,從以往教學設計經驗來看,大多數教學是圍繞著教師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安排詳細的解說,細致地梳理三只貓的來歷、樣子、性情、結局和“我”的情感態度變化,從而歸納主題。教師更多地關注了對作品主題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讀,更多地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生動的描寫,教學內容安排平實、細膩、周詳,反映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重基礎、重落實的傾向。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不能說毫無理據,但教學設計與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還有著較大的分離,教學內容安排停留在淺表層次,比較多在發揮了“定向期待”的作用,而忽視了“創新期待”作用的發揮,教學效果上可能會使學生的理解圖式更多地停留在原有平衡狀態,對學生內在視野的調整和完善不夠,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較有限的。這是我學習本課例的最大收獲,或許也正是我們閱讀教學設計應該追求的方向。
三、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如何有效實現讀寫結合,巧妙達成以讀促寫的目標,本課例在引導學生學習記敘文閱讀和寫作的技巧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供琢磨。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穿插引導、巧妙總結,推出了“作者的態度通常側顯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語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傾向”,“文字的詳略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的親疏”,“寫景物寫動物落腳點還是寫人寫社會,即表現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補益社會”,“那些動作、神情、慘狀呈現在文章里便是細節,記敘文的魅力在細節動人,記敘文的閱讀應在細節品悟上下功夫”,“由物及人,讀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閱讀的高境界”等結論,這些結論不是單純的理論總結,而是與文本具體內容結合,與學生的閱讀經歷結合,與學生的感性認識結合,教師進行適時、適度地點撥,提高了認識,提升了能力。
四、精于發問,巧于點撥。
當學生陷入對第三只貓命運悲劇根源的爭論中時,教師運用比較的方法提出:“假如是第二只貓吃了鳥,‘我’會怎么樣呢?”讓同情貓的一方和希望貓能反思的一方都得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巧妙的激發學生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實現閱讀視角的轉換,最終落腳在“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無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責,真誠懺悔”。這一認識,這正是得益于教師精妙的提問對學生的啟發。同時,教師巧妙地穿插資料,適當地做了鋪墊:2003年世界網球錦標賽上,匈牙利選手為意外屈死的鳥兒默默祈禱,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詮釋了對生命的珍愛,也表達了對反省自責品格回歸的呼喚。
這看似宕開的一筆,卻蘊含深遠,讓學生的靈魂在現實生活中再一次受到震撼。其實也是告訴學生,我們的道德情操、性格品質往往就在小事上體現,在細節中被放大。我們常說的三維教學目標,一般老師寫在本上(教案),部分教師放在口上,而像肖老師這樣的大師卻悄悄地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
本課例教師非常重視通過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走進語言深處。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生1:我喜歡第二只貓,因為它“更有趣,更活潑”。
師:具體表現在哪里?
生1:它亂跑,它會爬,它會捉。
師:再具體點。
生1:不僅在園里跑,還上街跑;會爬樹,還會爬墻;會捉老鼠,也會捉蝴蝶。
師:“跑”、“爬”、“捉”三個關鍵詞,將“更有趣,更活潑”的特點落到了實處,好!你能感覺出作者對第二只貓態度如何?
生1:特別喜愛。
師:你憑什么斷定?
生 1:無論是“跑”、“爬”,還是“捉”,作者都是懷著高興的心情在欣賞貓。
師:非常好!作者的態度通常側顯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語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傾向。
生 3:我更喜歡第一只貓,它活潑天真,不像第二只貓放縱而自惹麻煩。(笑聲起。)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3:它“像雪白的毛球”,“滾來滾去”;它搶三妹的紅帶,“撲過來,又撲過去”。總之,它不亂來,既活潑可愛,又懂事好乖。(聽課老師報出掌聲。)
師:你的品味,為師也自愧不如,因為你在“活潑”當中,又分別出了個性與品質的高下,掌聲褒獎了你的精彩。同學們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寫第一只貓與第二只貓活潑不同的個性。(同學們在座位上相互動作體會,寓理解于活動之中)能感覺出作者對第一只貓的態度了嗎?
生4:喜歡,只是不像對第二只貓那樣偏愛。
師:依據是什么?
生4:第二只貓作者寫了好多好多,第一只貓寫得好少好少。
師:你是說文字的詳略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的親疏,對不對?
生4:是這個意思。
師:你這個意思揭示的正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種基本方法。
生5:我覺得作者偏愛第二只貓是為了對比的需要,他越是偏愛,他對偷貓的人越是憤恨,因為后來這只貓被人偷走了嗎。
師:這么說,作者這么寫不僅是喜愛貓,還有批評小人,勸誡社會的深遠意義了?高明!這也是我備課沒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舉手示意,掌聲響起。)
首先,肖老師用“具體表現在哪里”,“再具體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如何把事物寫具體的,而且還要抓著關鍵詞“跑”、“爬”、“捉”三個關鍵詞,將“更有趣,更活潑”的特點落到了實處。
其次,肖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你能感覺出作者對第二只貓態度如何”,“作者的態度通常側顯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語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傾向”。
再次,肖老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用對比的方式理解文本,如:“你的品味,為師也自愧不如,因為你在‘活潑’當中,又分別出了個性與品質的高下,掌聲褒獎了你的精彩。同學們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寫第一只貓與第二只貓活潑不同的個性。(同學們在座位上相互動作體會,寓理解于活動之中)能感覺出作者對第一只貓的態度了嗎?”通過肖老師的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親疏與好惡。
最后,肖老師在潤物無聲中滋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如在學生回答后肖老師總結性地說:“作者這么寫不僅是喜愛貓,還有批評小人,勸誡社會的深遠意義了?高明!這也是我備課沒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舉手示意,掌聲響起。)”無疑提升了文章的內涵,且把它歸“功”于學生。這正是恰到好處地理解運用了語文的基本性質,且真真切切的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一節課我讀到肖老師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藝術。
五、教師魅力潤物無聲。
中國有句俗話:“啥師傅帶出啥徒弟。”從課堂教師語言中我感受到肖老師的大家風范,感受到肖老師自身品牌形象的魅力:
1.三個組讀得都不錯,都值得表揚,掌聲祝賀!相對而言,人物多,故事強,配合默契難度更大,所以第三組更值得祝賀,大家同意嗎?
2.你的品味,為師也自愧不如,因為你在“活潑”當中,又分別出了個性與品質的高下,掌聲褒獎了你的精彩。同學們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寫第一只貓與第二只貓活潑不同的個性。
3.這么說,作者這么寫不僅是喜愛貓,還有批評小人,勸誡社會的深遠意義了?高明!這也是我備課沒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舉手示意,掌聲響起。)
4.第三只貓感動了你,你感動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會感動大家,大家說是不是?
5.請大家表決,贊同該反省的舉手(占絕大多數),贊同不該擔責的舉手。(占小部分。)
6.絕大多數贊成反省,我也贊成。(對生12)這位同學的環境逼迫、性格造就的分析,有思想有個性。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只貓沒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責任的,從避免類似悲劇發生的角度看,它也該反省。
7.高見!你們這么一聯系,文章思想內容的空間得到了質的拓展,意義深刻起來了。寫景物寫動物落腳點還是寫人寫社會,即表現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補益社會。由物及人,讀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閱讀的高境界。大家要從第三只貓的悲劇中吸取做人的教訓,遇挫先從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計學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歡的人。
8.你回答得真全面,夠精彩,掌聲祝賀!(掌聲響起。)
從以上所摘選的語句中,我們真切的感悟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感受到肖老師的儒家風范,沒有一絲痕跡,不見一點蹤影,既沒有以大話、套話壓學生,也沒有生扯硬拽代替學生理解,有的是肖老師循循善誘的話語,有的是肖老師真誠的做人態度,有的是肖老師深情的鼓勵,讓學生真正成課堂的主人。
六、診斷反思:
深究細研這樣精彩的課堂,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如果非要找出點美中不足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對語言的品味不夠。如:“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臺陽光里滾來滾去。”這句話中除了修辭手法的運用,一個“滾”字更能表現出小貓的可愛情態,且與前面的比喻呼應,如果換為“跑”、“跳”等則意趣大減。再如揣摩作者對三只貓的情感變化中,如能對關鍵詞作一比較,作者的心理活動就會真切地呈現出來。
2.“重點探究”環節,應先“人”后“貓”。因為這一方面是遵循文本解讀的由淺入深,另一方面從解讀角度的轉換引導學生理解多元解讀更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作者: 曹 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