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灰雀》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3.體會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知錯就改的道理,同時受到保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如何透過人物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教學難點:如何透過人物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及媒體資源播放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動畫、PPT
教學過程:
一、貼圖導入,激發興趣
1.根據給定詞語,概括全文。
2.(出示三只灰雀在枝頭歡歌、跳躍的圖畫,讓學生對灰雀有個初印象。)
看,這三只漂亮的灰雀正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愛。列寧每天散步都來到這兒,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可有一天,列寧發現有一只灰雀不見了,那只灰雀到哪兒去了呢?
二、精讀課文,感悟真“愛”
1.自由輕聲讀一讀課文3-10自然段,哪幾段是列寧說的話,哪幾段是小男孩說的,找一找、讀一讀。
2.聰明的孩子,有誰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從課文哪兒看出來的?用“~”找出有關詞。
生1:[自信地說]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
生2男孩說:“沒……我沒看見。”這句話中小男孩說了兩次“沒”看見,我覺得小男孩說話結結巴巴的。如果他沒逮灰雀,就可以直接說,那為什么要結巴?我覺得他心虛。
生3:那個男孩……不敢講。這句話告訴我們小男孩知道灰雀沒有死,那么,他也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兒了,而文中介紹他不敢講,毫無疑問,灰雀肯定是被他逮著了。
生4:男孩看看列寧……活著。這句話里,“會飛回來的”用了兩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說話非常肯定。我想,當他看到灰雀失蹤后列寧那么著急,他不忍心讓列寧難過,就告訴他真話——它還活著,希望列寧不必再擔心。
(課件展示小男孩的話,指導感情朗讀。)
3.體會列寧育人過程。
(屏幕出示課文3、5、7、9自然段,請大家讀列寧的這幾句話,仔細體會列寧這些話的意思。對哪句話特別有體會,可以說一說,也可以把體會到的用朗讀來告訴大家。)
①列寧聽到小男孩的話,肯定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帶走的。如你是列寧,這時你會對小男孩說什么呢?
②文中列寧是怎么說的?畫出列寧的話。分組討論,通過讀列寧的話,讀懂了什么?
列寧的著急、擔心、惋惜、關心集中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一種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么?板書:愛。
細細體會列寧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讀3-10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11至13自然段。
1.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樹林,看,它們又在枝頭歡唱了。
投影顯示:列寧和小男孩在白樺樹旁看著灰雀。
2.學習課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讀體會。
3.讀了這幾段,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嗎?思考:列寧為什么要問鳥?
4.小組討論,解答上面列出的關鍵問題。教師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列寧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這就是對孩子的愛!
5.你們一定也和列寧一樣,為鳥兒重歸自然、為孩子改正錯誤而高興吧!拿起書來,美美地讀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6.總結課文。
四、作業。
小小練筆:展開想象,小男孩回來的話,會和高爾基發生一些什么事,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比較好,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占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范朗讀,可我卻忘了這么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這一環節,在學生并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采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后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