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桃花源記》知識點總結及教學備課練習,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疏通文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 )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 )樹,芳草鮮美( ),落英( )繽紛( )。漁人甚異( )之。復( )前( )行,欲窮( )其林。
林盡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 )若有光。便舍( )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 )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 ),屋舍(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 )交通( ),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 );黃發( )垂髫( ),并( )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 )大驚,問所從來,具( )答之。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 )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 )邑人( )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遂( )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 )所聞,皆( )嘆惋( )。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云:“不足( )為( )外人道也。”
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處處志( )之。及( )郡下,詣( )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 )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遂( )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 ),欣然( )規( )往。未果( ),尋( )病終。后遂( )無問津( )者。
二、 字音字形
便要還家( );豁( );髫( );詣( );驥( );郡( );阡陌( )( );儼然( )
三、 文學常識
a) 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謚號_______,因此后世人稱他為________,別號________,____(朝代)時著名的________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桃花源詩》《歸去來兮辭》還有我們學過的作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傳較廣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體--------記:作為一種文體,又可以有游記和碑記(或銘記)的分別。游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游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感情如 、 、 碑記雖也是一種敘述兼議論的文體,但它與游記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相當于現在的記敘文,有的夾有一點議論,更像散文。
四、 四、字詞小結
(1).古今異義詞:
_____ 古義:__________ 今義:(味道)新鮮
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 今義:交通運輸
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_____ 古義:____________ 今義;不管(連詞)
_____ 古義: 今義:這樣
_____ 古義: 今義:形容很像
______ 古義: 今義:不充足,不滿
___ 古義: 今義:緣故,緣分
_____ 古義: 今義:延長.延伸
_____ 古義: 今義:口液
______ 古義:___________;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_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 今義:局外人
__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似乎,好像
__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樂觀,暢快
__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 今義:志氣
(2).一詞多義
舍:便舍船 _______ 尋: 尋向所志 ___________
屋舍儼然_______ 尋病終 ___________
志:處處志之________ 向: 尋向所志 ____________
尋向所志________ 眈眈相向 對著
為:捕魚為業 _______ 中:中無雜樹 _________
不足為外人道______ 晉太元中 __________
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 其中往來種作 __________
之:忘路之遠近________ 漁人甚異之________
聞之,欣然規往__________ 處處志之________
其:復前行,欲窮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
(3)詞類或用: 漁人甚異之_____________
復前行,欲窮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詞多義:
復:復前行( ) / 不復出焉( ) 乃:乃大驚( ) / 乃不知有漢( )
舍:便舍船( ) / 屋舍儼然( ) 尋:尋向做志( ) / 尋病終( )
志:處處志之( ) / 尋向做志( ) 為:捕魚為業( )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5)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_______________。交通——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____________。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__________。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問訊-----古義:_____________ 今義:詢問
(6)通假字: 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____
(7)一義多詞:作“全,都”講的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著,順著”講的詞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請”講的詞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訴”講的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______________
(8) 特殊句式
A .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翻譯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 )辭去。
問( )所從來
(9)出自本文的成語: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悅而自得其樂或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狹窄昏暗一變為開闊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沒人探問渡口。比喻事物無人過問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還有成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花源得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現桃源人與世隔絕久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寫桃源人生活環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漁人初進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寫桃林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桃源人熱情好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五、課文分析
1、文章結構,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個五字詞語概括文章內容,則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若用五個五字詞語概括文章內容,則是___________發現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3、第二節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什么意圖?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9、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人物的?
原因: 時間: 人物:
10、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
生活情景:“ ”
11、漁人來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對待漁人的?這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12、桃花源中的人為什么“不復出”?
13、桃花源人與漁人交談后,為什么“皆嘆惋”?
14、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段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
15、在本文中作者怎樣描寫了自己所向往的社會?
。
16、作者描寫的自己所向往的社會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會。
1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18、本文按照漁人行動的順序,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內容豐富,詳略得當。舉例說明哪詳哪略,仔細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文章剪裁得體,詳略得當。課文第②、③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環境和淳樸的社會風尚。作者把這一部分作為本文的重點加以詳寫,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他理想的社會畫卷。例如對環境的描寫,寫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雞犬之聲等。再如對桃花源中人的描寫,詳寫了他們對漁人的熱情招待,特別是他們回答談話的內容寫得具體詳細。文章第①、④、⑤段寫得簡略,因為是故事的開頭、結尾,只和故事的傳奇性有關。
19、作者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對這種社會理想應該怎樣評價。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禍連結,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歲時所寫的《桃花源詩》前面的小序。當時作者已隱居多年,對農民的苦難深有感觸。在本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這里,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多少帶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又是作者逃避現實的思想的反映。
六、課下練習題
(1)“黃發垂髫”分別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辭方法?(2分)
(2)用課文內容,巧對對聯:1.上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聯:生靈涂炭戰亂頻繁
2.上聯:憂民生痛苦 下聯: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3)、翻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中人語(yǔ)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
桃花源是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5分)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①適:滿足。②融然:滿足的樣子。③徽:系琴弦的繩子。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分)
①潛亦無所辭焉( ) ②未嘗有喜慍之色( )
8.文中哪些事例說明了陶潛“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傳》中,哪句話與“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